闺蜜挑唆新娘索要下车礼2.88万,搅黄喜事后辩称:我的做法很正常

祺温说趣事 2024-05-10 04:47:28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彩礼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古代的婚姻制度。彩礼,又称“财礼”,是男方在婚姻中向女方家庭支付的财物,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感谢。这一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甚至最早的时候,一度可上溯至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尚未形成之际,“钱”这个概念自然没有形成,当然也就没有“彩礼”一说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进入到父系时代,男性在社会生产和地位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娶妻一事便显得格外注重。

而通常情况下,男性为表达对婚姻的重视,以及对女方家的尊重,往往会将自己捕获到的猎物,拿来当作“彩礼”赠送给女方,这大概就是“彩礼”最开始的源头了吧!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到了周朝时期,讲求礼法的周王朝便指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制度,在这些礼仪制度当中自然就包括人生头等大事的“彩礼”。

据《周礼》记载,凡是婚姻嫁娶都得遵从“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没有“六礼”不成方圆,因此“六礼”就为后来的婚娶制定了第一条典范,后世虽然多有变动,但大体框架也基本没有脱离“六礼”的范畴,直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终结,“六礼”的严格程序才算退出历史舞台,但婚娶需要彩礼的共识却自此始终被保留了下来。

彩礼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家庭的联合,而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因此,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联合。彩礼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代表着男方家庭的财富和地位,同时也代表着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在古代,彩礼的数额和形式因地区、家庭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彩礼的数额与男方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成正比,也与女方的年龄、容貌和家庭背景也有莫大关。也就是说,如果在古代,男方条件越好的,娶媳妇儿的彩礼相应会很高,相反条件差点儿的,彩礼的数额也会跟着递减。当然,在一些地区,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男方提供彩礼的数额甚至可以高达女方家庭几年的收入。

在古代彩礼的支付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彩礼可以是现金、土地、房产、金银首饰、家具、衣物等物品。在一些地区,彩礼还可以是牲畜、粮食等农产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彩礼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会,彩礼的数额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体现在真金白银方面,并且随着全国总人口男多女少的局面。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彩礼的数额已经远远超过了男方家庭的承受能力,结婚所需要的彩礼甚至成为了男方一种负担。因此,有人呼吁取消彩礼的习俗,认为它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伴随高价彩礼问题的出现,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由中央牵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希望借由国家影响力把高价彩礼问题滋生的苗头打下去。

然而摆在现实面前的问题是,任凭高层如何操作,高价彩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甚至由此还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和乱象。

例如,很多“捞女”为维持奢靡浪费的生活,选择以婚姻为突破口,在与男方接触的过程中,前前后后频繁用各种理由从男方那里获取钱财,直至订婚之际,把高价彩礼摆在台面做要挟,否则不予结婚。

有的“捞女”则是在前期变着法子索要大量钱财后,等到结婚的当天,趁着男方宾客齐聚之际,突然狮子大开口向男方索要钱财,她们这样做就是抓住了男方要面子的作祟心理,从而迫使男方作出巨大的让步与牺牲。

而一旦她们通过各种方式搞到钱,这些人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提出离婚诉求,如果男方不肯答应,“捞女”们要么采取哭闹或者“冷战”等方式,让原本应该幸福美满的婚姻瞬间掉入“冰窟窿”,最终让男方不得不痛苦选择放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系列乱象丛生的背后,尽管每个女方对婚姻的看法不尽相同,做法也不尽然雷同,但毕竟折射出来的都是女方自己或者女方家庭的想法。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凡事当然也有例外。2024年5月3日,河南商丘就有这么一桩婚礼,原本是和和美美的氛围,但在新娘结婚的当天,在闺蜜的怂恿下,新娘要求新郎家支付2.88万元的下车礼。

这个要求让新郎一家感到非常意外,因为之前从未提及过这个“风俗”。新郎家已经为婚礼支付了大量的费用,包括彩礼和婚房等,经济上自然显得一时缓不过来,新娘突然来的这一下,瞬间一下子让他们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出来。

无奈之下,新郎尝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承诺结完婚后回去补齐这笔礼金,只要先下车什么都好说,但新娘的闺蜜坚称必须当场支付,否则新娘子绝不能下车,在男方苦劝半个多小时后,双方很快都陷入了僵局,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最终,由于在闺蜜的疯狂怂恿之下,新娘果然对闺蜜的话言听计从,就是始终死活都不肯下车,新郎家的一位亲戚眼见新娘闺蜜就要搅黄他家婚事,忍不住将闺蜜从车上拉下,并当众训斥了她一顿。

没想到,原本想尽快平息事态的做法却引起了新娘的强烈不满,她冲下车并与责骂她闺蜜的亲戚发生了激烈的口角和肢体冲突。最终,双方人马不欢而散,婚礼因此未能继续进行。

此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大部分网友对闺蜜的行为表示谴责,认为她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过度介入,破坏了婚礼的和谐。同时,也有声音指出新娘的消极配合同样令人失望,认为她在重要时刻应当展现出更多的独立和判断力。而不是盲目听信闺蜜的疯狂怂恿。还有网友认为,新郎应该感谢闺蜜让他能够及时止损,避免了可能的婚后问题。

闺蜜挑唆新娘索要下车礼2.88万,实际上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乏背刺之嫌。因为闺蜜与新娘关系再好,他也只是婚礼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绝非婚礼的决策者,更不是当事人,换句话说,这婚礼有没有她闺蜜照样也能正常继续下去。

而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只是旁观者的闺蜜,却充当起了主动参与、甚至捣乱的角色,居然趁着大好日子的当天,疯狂挑唆新娘索要2.88万的下车礼。

闺蜜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背刺,实际上也反映出了彩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在古代,彩礼的数额和形式是由社会风俗和习惯决定的,而在现代社会,彩礼的数额和形式已经不再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当闺蜜要求新郎支付2.88万元的下车费时,她可能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她对新郎家庭的尊重和感谢的表达。

然而,闺蜜的行为也暴露出了彩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彩礼的数额和形式已经不再取决于男方家庭的财富,而是取决于当地的社会风俗和习惯。这种风俗和习惯的变化使得彩礼的数额和形式变得模糊不清,容易引起争议和矛盾。

果然事情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后,立刻引起了网民们的轩然大波,无数网民对干涉他人婚姻、背刺新娘的闺蜜进行了口诛笔伐,甚至有人开始将她的信息人肉了出来,总之网上各种铺天盖地的问题向她袭来。

最终在舆论力量共同努力之下,不堪重负的女子终于站出来发声了:她表示,是按当地风俗习惯来的,新娘下车就必须得要下车礼,这是男方对女方的一种尊重。

简而言之,也就是在她看来,她的做法并没有错,在婚礼正在举行中,固执己见地挑唆新娘不给钱就不下车的做法更没错,这都是为了新娘好,为了让她有面子,也是为了让他更风光地嫁出去。

但问题是什么样的闺蜜要这样做?这样所谓的闺蜜真是为了新娘好吗?其实事实未必如后来这个闺蜜所说的那样:一切都是为了新娘好,只是方法欠妥。

要知道,如果真是为新娘好,闺蜜为什么不在婚礼举行前跟新娘说?为什么偏偏要在新娘婚礼举行中如此行事?其次,新郎方面已经答应了给这笔下车礼,为什么闺蜜死死揪住不放?硬是不让新娘下车?最后,明显意识到事态已经趋于不可控了,闺蜜为什么不就此打住,反而还要继续拱火让事情变得不可收场?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名闺蜜自始至终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后来所谓的回应,所谓的给网民们致歉信,也仅仅是为了应对网络舆论压力才作出的无奈之举,而并非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悔悟。

或许此刻他都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很正常,或许这一刻她还责怪当初把事情闹上网的人。

固然,彩礼的本质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代表着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但彩礼的数额和形式应该由男方家庭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来决定,而不是由社会风俗和习惯来决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彩礼习俗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彩礼的本质和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彩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类似的争议和矛盾再次发生。

总之,彩礼习俗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彩礼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彩礼的本质和意义,加强对彩礼习俗的宣传和教育,以避免类似的争议和矛盾再次发生。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实现婚姻的和谐与幸福。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