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年关东联军爆发了三场大内讧,先是刘岱杀桥瑁,再是袁绍并韩馥,然后是袁绍与袁术、孙坚争夺豫州。
东郡太守桥瑁被杀,正是联军内乱之始。
出身名门(桥)瑁字元伟,(桥)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
桥瑁是桥玄的族子,他先做过兖州刺史(六百石),后来又做到东郡太守(二千石)。
”威惠“并不是个褒义词,是倚仗势力,玩弄权术的意思。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桥)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成帝时为大鸿胪。祖父(桥)基,广陵太守。父(桥)肃,东莱太守。--《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桥玄出为将,击退鲜卑、南匈奴、高句丽的侵扰,保境安民;入朝历任司空、司徒、太尉。正是出将入相的典范。
桥玄的儿子桥羽官至兖州任城相。(《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豫州梁国睢阳桥氏,正是世任二千石级别官职,有经书传家的标准世家大族,即后来说的门阀。
也达到俸禄二千石的桥瑁,出身于这样的世族名门,却德行不佳,挟势弄权。
挟势弄权桥瑁在兖州做过刺史,又成为了大郡东郡的太守,在兖州可谓是势力强大。
(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后汉书·窦何列传》)
(桥瑁的东郡是兖州大郡)
何进想逼何太后杀宦官,听信袁绍的馊主意,派出王匡回泰山老家征强弩兵,召开董卓、丁原、桥瑁三股大军进逼洛阳。
都知道董卓、丁原之强,却忽略了桥瑁能与这二强并列。可见洛阳以东,至少在兖州,桥瑁的实力可谓是首屈一指。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桥瑁和董卓、丁原一样,准备入洛,也是心怀鬼胎。
桥瑁玩弄权术的得意之作,当属矫诏三公书信。
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
190年十二月,曹操已首起义兵,但只有鲍信响应。
拥有大军想有所作为的桥瑁心里急啊,也跟着起兵吧,但怕董卓势大,这出头鸟不好当。
(桥瑁矫诏)
于是假作一封洛阳三公请求讨伐董卓的书信,传檄州郡,鼓动诸侯起兵。
结果真因为这封假信,韩馥转变立场解除了对袁绍的监视,袁绍正式起兵,诸侯响应。(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
蔑视盟友桥瑁参加酸枣会盟,却把这些盟友得罪了个遍。
关东义兵先起于宋、韂之郊,东郡太守桥瑁负众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
他仗着自己强大,一心只想通过这个联盟捞取好处,经常说些凌辱蔑视联盟的话,对其他诸侯态度很不友好。
简直就是盟军中的负能量担当,搅屎棍!
在酸枣的盟军很快各自散去,讨董的正事没做,平添了大家对他的仇恨。
三家诛瑁191年,在东平国的兖州刺史刘岱,出兵东郡攻打桥瑁。
陈留(太守)、济阴(太守)迎助(刘岱),谓为离德,弃好即戎,吏民歼之。--《风俗通义》
攻打桥瑁的还不只刘岱一家,还有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袁叙(袁绍袁术堂弟),三家一起群殴他一个。
当时的兖州泰山太守应劭在书中说,这就是桥瑁与兖州诸侯们离心离德,以至于废弃同盟兵戈相向,官民共诛之。
应劭虽然没有出兵攻打桥瑁,但从他的言辞明显看得出,他认为此次联军内讧主要错在桥瑁。
《三国志·武帝纪》刘岱杀桥瑁排在袁绍、韩馥准备立刘虞为帝前,可知这是联军首次内战。
总结桥瑁自以为自己强大,兖州诸侯不能拿他怎样,玩弄权术捞取自身利益,口无遮拦肆意输出负能量,不顾及同盟大局,以及盟友的感受,结果惹起众怒,群起而攻之,终致身死。
觉得现在是法制社会,别人不能拿自己怎样,无所顾忌习惯输出负能量的朋友们,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