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已经用自己的方式翩然而去了。但是,关于她的怀念,她的争论,却依然热度不减。
曾经,琼瑶是几代女生青春期的共同记忆,她以一己之力,用七十多部小说构建了爱情王国,而且影视方面亦成绩斐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华人世界。光是一部《还珠格格》,不仅在东南亚极受欢迎,甚至在韩国这种影视文化发达的重地也攻城略地。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琼瑶慢慢就退流行了。
如果那个女人为爱痴狂,得到最伤人的一句评价就是:
你琼瑶小说看多了吧!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三观不正”之类的标签狠狠钉在了琼瑶身上。即便是当下许多人正深切怀念琼瑶之时,每一个视频,每一篇文章下面,都会有类似的评价。
为什么会这样?
恋爱脑?2019年,琼瑶的“偶像”韩市长提出“爱情产业链”的概念,已经81岁高龄的琼瑶,发了一篇激情洋溢的博文,她说:
如果这世间没有爱情,你我可能都不存在!
如果这世间没有爱情,人间没有诗歌也没有浪漫!
如果这世间没有爱情,这个世界只是个冰冷的荒原!
如果这世间没有爱情,总人们不会相遇,人间还剩下什么?
如果这世间没有爱情,我们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琼瑶,又一次“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整篇博文非常有琼瑶的文化,好用排比、感叹号,显得感情浓得化不开。连她自己都说:
我一生细细写情,浓浓写爱,或者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接受。
琼瑶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围绕着男女之情展开。在我们学生时代,正是港台通俗文学流行之时,男看武侠女看言情是普遍现象。
当时,有位女同学课间偷偷看言情小说被抓了个正着,老师对此嗤之以鼻:“你们别天天看琼瑶啊,席娟啊,格调不高。”
那个时候,琼瑶的小说自然是入不了严肃作家的法眼的,民间持此看法的人也有不少。
客观而言,从文学性来说,琼瑶小说确实是有不少问题的。
首先,琼瑶小说过滤了社会现实,过滤了性,几乎就像是成人的爱情童话。
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琼瑶拍了一系列以清末、民初时代的电视剧。然而,对于琼瑶来说,壮丽的长城、巍巍的王府和秀丽的山河,不过是带着些许乡愁的舞台背景,她的作品从来不需要深刻反映深刻的时代特质。
90年代的琼瑶剧里,如今评分最高的一部《烟锁重楼》,正是因为琼瑶游历过安徽后,更深一层描写了传统礼教对于人性的禁锢。
其次,琼瑶小说爱的浓度太高。
琼瑶心目中的爱,就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通俗点讲,就是至高、至纯。
在那个生活节奏慢,娱乐方式少的年代,我们可以看得如痴如醉。但是慢慢地就会思考,怎么她作品里的人物除了爱得死去活来,就没有别的事干了?
尔康好歹也是被当作可造之材来培养的,《还珠格格》里,除了围着紫薇转,看不到他有任何建树。
大众从痴迷琼瑶,到鄙夷琼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这个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时代!
现在的年轻人,连恋爱都不想谈了,你让他相信有一份纯洁的爱情摆在面前,它值得你奋不顾身、粉身碎骨?
如今,都市爱情更好的写照,可能是是像《好东西》里的情节那样:缠绵几次后,另一个却告诉你,自己好像无法进入一段稳定的关系。
只是,凭什么不相信爱情就比歌颂爱情更高贵呢?
同样是《好东西》,王铁梅只把小马当作“课间十分钟的游戏”,连一起看个电影都不敢,你觉得她就是更独立了吗?
过高地歌颂爱情,和过多地否定爱情,其实都是半斤八两。
大众有个误解,觉得一直呼唤爱的琼瑶,必定是个“恋爱脑”。恰恰想反,琼瑶不仅不是恋爱脑,而且还相当推崇女性的独立。
2019年,琼瑶生平唯一一次接受TVBS电视专访,就说:
我一直希望我是一个经济上可以独立,精神上也可以独立的女性。
琼瑶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或者称之为名门望族也不为过,父亲是写过中华通史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个国文老师。只是,琼瑶童年时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度过,到了台湾后,除了国文好,其他课一塌糊涂,尤其数学,总是只考20份,偏偏她的几个弟弟妹妹都是学霸。
作为一个最不受重视的孩子,琼瑶却靠一支笔在20多岁的年纪就送弟弟妹妹留学,也靠自己的一支笔,缔造了个人的文学王国和影视王国。
在那个采访里,琼瑶说,她和平鑫涛赚的钱都是平分的,她从来没用过《皇冠》的盈余。
仔细看看她的作品,女人为了找靠山上位,为了金钱反目的情节几乎没有,这跟琼瑶自己能赚钱绝对有关。有人算过,琼瑶的资产,绝对是以亿计算的!
比起现在的都市爱情剧和都市爱情电影,你说琼瑶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我觉得琼瑶如此推崇爱,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本身就是爱的受益者。
平鑫涛追求琼瑶的时候,他正处于一段婚姻中,自然受到了思想保守的父母极大的反对。
在那次专访里,琼瑶提到平鑫涛,掩饰不住崇拜的神情。她说最欣赏他的一点就是对事业极度认真。由于没有琼瑶作品的《皇冠》销售量总会一落千丈,因此平鑫涛总会督促她写作。后来琼瑶进入电视事业,也是为了帮助平鑫涛收拾烂摊子,结果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电视。平鑫涛70多岁的时候,给她写了封信,说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她说:
我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又何尝没有成就我呢!
三观不正?这几年,所谓琼瑶三观不正,几乎成了牢牢钉死在她身上的耻辱标签。
《新月格格》里的:我不是来破坏这个家庭的,我是来加入这个家庭的。
《水云间》里:从今以后,请你们不要再说“谁是孩子的父亲”这样的话了。
《一帘幽梦》里:那个时候你不过失去了一条腿,紫菱呢,她为你割舍掉的爱情……
《还珠格格》里:我把他们全部放了,管他们有罪没罪。
……
有些自媒体人再联想到琼瑶半路婚姻的经历,于是添油加醋地将之渲染成琼瑶个人经历造成的共情。
怎么看待这些争议?我们一起捋一捋。
在琼瑶前期的小说里,其实并不太存在这些问题的。甚至乎,早期的琼瑶小说有些“先锋”。
为什么这么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对岸,文化仍然是突出健康生活的官样宣传,没有为私情留下多少空间。而那时的女性,婚恋是依附在“相夫教子”这个主旋律下面的。而琼瑶在那个时候,就大胆地呼唤爱,希望女性有美好的爱情体验,其实是相当进步的。
而且,那时的琼瑶小说,女主角的不幸,通常是由父权制下的家庭结构造成,追求爱情,是一种挑战父权,追求独立的手段。
现在琼瑶所谓“三观不正”的争议,很多来自于90年代后的影视作品。
有些作品,原著问题不大,但改成电视剧后,为了扩充情节,不得不塞入一些三角恋四角恋的内容,造成了主旨上的不协调。
《烟雨濛濛》里,何书桓从始至终最爱的就是依萍,只不过他发现依萍是想通过报复父亲而故意与他相恋,转而选择如萍。哪有后来《情深深雨濛濛》里“我不是天下唯一一个喜欢两个女人的男人”这么雷人的情节。
《一帘幽梦》的小说和电视剧差异也极大。
可以说,电视剧里广为传播的槽点,可以视之为过度商业化后消化不良的结果。
还有些作品,看完整部剧,其实也没那么雷人。
《新月格格》和《水云间》可以说是典型。
《水云间》可以称之为琼瑶剧史上最烂,男女间混乱的爱情,确实入不了道德审判之眼。只不过,民国时期,那批留洋回来的画家,生活确实非常新潮,现实未必在此之下。
《新月格格》,类似“养父爱上养女”的剧情,也脱于常态,不过如果你了解清朝皇室“姑姑侄女一把娶”的婚姻史的话,你会发现历史的丰富性其实超出了你的想象。
我觉得目前对于琼瑶所谓“三观不正”的争议,有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则,文学作品是否要“绝对正确”?
文学绝不会是道德的样板,不然这样的作品还有什么看头!
《神雕侠侣》,杨过在表白小龙女后,仍然有对诸女有意无意的撩拨。
《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情感不断在四女之间游离。
《天龙八部》一以概之就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那么,为什么偏偏琼瑶就最被诟病“三观不正”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认知陷阱:把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作家经历混为一谈。
爱情婚姻向来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当事人最好别先入为主,以绝对的对与错来看待他人的人生。
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理解。
当下动辄道德评断的人,是否深入了解过她的亲身经历,亲自拜读过她的作品呢?我看过她的自传《我的故事》和记录返乡行的《剪不断的乡愁》,因此对琼瑶的人生有更多了解。
小说方面,也读过《窗外》、《在水一方》、《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电视完整看过《梅花烙》、《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至少这些作品,当初看没那么多槽点的。
我觉得当前琼瑶之所以争议大,最大一个原因就是片段式解读,标签化定性。
这些年,大家似乎道德标准越来越严苛,但是又耐性越来越低。仅从一个小片段,可以把一个人扒得片甲不留,我也唯有一声叹息。
不是说琼瑶作品价值观就滴水不漏,但是那么多负评,也是有问题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两面性。
比如《还珠格格》,你可以说这班阿哥格格恋爱脑。
但是另一方面来看,小燕子满名顶替紫薇,没有引发宫斗。大家身处最高权力者身边,没有谋权夺利,而是全部追求“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那时已经是六十岁的琼瑶,何尝不是纯真得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