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排水排沙20年,三门峡水库成“沙库”,库区泥沙有何价值?

轩江说商业 2024-07-03 02:26:35

如果说人们对黄河的第一印象是母亲河,那么第二印象当是汹涌奔腾的浑浊河水了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治理黄河水患特邀苏联水利专家建造的三门峡大坝,在如今看来实在算不上是成功,甚至可以用败笔来形容。

现在,距离大坝建成已经七十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三门峡水库经过了多次的修整与改造。

虽然得到了巨大的优化,但是泥沙淤积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更是有“沙库”之称。

难道三门峡水库真的注定不能解决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最终变成无用之物吗?

母亲河中蕴含的大量泥沙只能给人们带来困扰,就连一点有利之处也没有吗?

一、三门峡水库变“沙库”的原因

1954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如何解决黄河的水患问题迫在眉睫。

当时中国的老大哥——苏联热心帮助,与我国水利专家商讨许久,设计了很多方案,最终决定在黄河的中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修建水坝。

可惜的是,由于急于求成,当时对黄河流域的地势和土质的研究并不充分,三门峡大坝并未设计泄沙的排沙洞。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三门峡水库持续数十年的改造由此拉开帷幕。

在1961年,三门峡大坝正式投入使用,不多久,大坝的设计上的漏洞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出问题的是黄河上游的渭河流域,由于泥沙被大坝拦截,淤积形成了“地上悬河”,稍微涨水就会形成水灾,严重影响了居民安全。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又因为泥沙淤积,地下水无法排出,引发了关中平原地区土地盐碱化与沼泽化。

1966年至1968年两年的时间内,人们在大坝底部共计炸出了两个排沙洞四个排沙管。

妄图靠此解决大坝排沙的能力,让关中平原地区回到正轨。

1969年,为了让三门峡大坝更好的排沙,国家又投入了800万元的资金,再次在大坝底部炸出了八个巨大的排沙洞。

值得称赞的是,这些洞让黄河下游的泥沙淤泥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可惜,黄河上游地区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丝毫改善。

后来,周总理评价此事时说道,“当时急于求成了些”。

多年之后,在1979年三门峡水库除沙防洪的实验中,实验团队意外发现水库中淤积的泥沙竟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亿吨!由水库摇身一变成了“沙库”。

水库还未成立之时,就已经有声音称三门峡水库不该存在了。

在1957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会上,数十位专家对三门峡水库采用高坝拦沙的设计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这个方案中的三门峡水库不出二十年就会蓄满泥沙。

只是可惜,在苏联水利专家的坚持下,国家最终进行了艰难的取舍。

为了解决困扰我国千年的水患问题,牺牲了关中平原地带的利益,保护了黄河下游冀、豫、鲁、皖、苏五省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是,陕西省的人当然是不愿意了,凭什么自己要为其他地方的发展做牺牲。

三门峡大坝建成的第二年,渭河的水就淹没了良田25万亩,严重损害了关中平原地区人们的利益。

因此,在1962年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陕西省强烈要求拆除三门峡大坝,甚至还为此致信了毛主席,可惜最终不了了之。

2003年时,仅是一场暴雨,就在渭河下游发展成了五十年难遇的洪灾,大量群众流离失所。

原因就是三门峡大坝导致渭河成了地上悬河,对雨水的承载能力几乎为零。

这件事激化了陕西省群众与三门峡水库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200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联合上书抗议,再度要求拆除三门峡水库,水库的利弊存废问题再次摆在世人面前。

为了保住三门峡水库,河南省各代表联合提交了“合理利用三门峡水库”的议案,这才止住了争论,让三门峡水库有机会“改过自新”。

三门峡水库究竟该如何利用?其产生的效益能够大于上游群众受到的损害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泥沙也能有大用

首先,用黄河泥沙来加固大坝,能够极大的提高堤坝的稳固性。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我国用于放淤固堤的泥沙开采量就达到了10亿立方米。

其次,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我们对母亲河里淤积的泥沙也该有不一样的看法。

泥沙再也不仅仅只是毁灭我们家园的大灾害,而是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绝佳资源。

关于如何利用黄河泥沙中的资源,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在2007年时提出了“测、取、输、用、评”全链条技术这一方式。

黄河泥沙中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是一种优良的土壤改良原料。

通过在农田中施加黄河泥沙,不仅能够增加农田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性,还可以避免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黄河上游的砂石粒径适中、杂质少、粒度好,是十分理想的建筑材料。

而中下游的细沙与泥土形成的混合沙,虽然杂质较多,但也可以和石灰水、水泥等掺杂,用于粉墙砌砖,节约用料成本。

利用黄河泥沙可以塑造更多湿地,从而达到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的目的。

例如黄河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泥沙淤积塑造湿地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黄河淤积的泥沙中,还有许多资源可以回收再利用,黄河泥沙中含有的矿物质也可以转化为多种有效的资源。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对于放淤固堤、提升农业生产、资源回收利用、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需要克服许多难点。

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依托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逐步推动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

三、三门峡水库的作用与发展

三门峡水库建成至今已经70年了,作为在黄河干支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门峡水库在防洪、防凌、生态系统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开始运行,共发生过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而水库的最高洪峰削减率达到57.26%,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仅极大程度上减轻了下游堤防的负担,还阻止了漫滩淹没造成的损失。

此外,三门峡水库还战胜了极为严重的3次凌汛,颇受洪灾侵扰的黄河下游,自水库运用之后,就再未发生过凌汛决口的情况。

自2002年起,三门峡水库参与了20余次的调水调沙行动,与其他水库协同配合,保障了黄河的良性运行。

三门峡水库同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一起,单是2023年就累计支持抗旱用水41亿立方米。

此外,三门峡水库还向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沿河城市和胜利、中原油田等地进行了供水行动。

据统计,这些措施每年能够为被供水地区带来的工业产值有将近200亿元,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三门峡水库的运营虽然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但是通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

并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成效突出,融合集成三门峡至河口2.3万平方千米L2级数据底板,防汛会商等应用系统不断完善,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水库管理和调度的效率。

2024年1月29日,三门峡市水利局召开了年度水利工作会议,会上指出,23年共谋划了82个四水同治项目,总计投入255.97亿元,治理水土保持的面积高达100平方千米。

会议强调,2024年,三门峡水利系统将锚定“两个确保”,着力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

紧紧把握“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工作总布局,以现代水网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新阶段三门峡水利高质量发展。

总结

我们不可否认,三门峡水库最初的设计确实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败笔,给黄河上游关中平原的地区的灾难也是不可磨灭的。

血淋淋的教训是要我们从中吸取经验,工程建设是不可急于求成的,要稳扎稳打,仔细考察。

但是,我们不该因为它有过,就对它的功视而不见。

七十年间,三门峡水库带给我们的利益也是真真切切看的见的,它护佑着下游五大省的风调雨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门峡水库还在不断改善,一方面要清除掉自己给上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在力求能够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三门峡水库正在不断的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相信它会蓬勃发展,卓越前行。

参考资料:

网易 2024-06-23《黄河排水排沙20年,三门峡水库成“沙库”,库区泥沙有何价值?》

搜狐网 2022-10-15《黄河调水调沙20年,泥沙不断淤积成“沙库”,库区泥沙有何价值?》

山西水利 2022-07-14《水利科普:你知道吗?黄河泥沙可以“变废为宝”》

帝王微足 2023-09-14 《三门峡大坝:壮举还是败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