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书少,爱看书的人多)
父母不识字,也不懂看书的乐趣,自然不会给钱去买课外书,遇到非常想买的杂志,只能把早点钱省下来。
那个年代物价低,书籍也便宜,省一星期就可以买一本书。而且带着自己买的书去学校,觉得特别有面子。
记得小学我订阅的第一套书是《儿童文学》后来陆续订过《故事会》、《女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
(只要下课,同学都会去附近的书店看书)
杂志的文章篇幅短小,适合课间或者零散的时间看,而小说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初中以后我更偏向于杂志。
进入技校,文化课简单专业课听不懂,所以我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
那时候不会有选择性的看书,只要逮到没看过的书,不管什么内容,都会看。
我是1986-1989年读的技校,3年技校我读了将近200本书。从席慕容汪国真的散文诗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到琼瑶的言情小说,再到古龙梁羽生的武打小说……可以说五花八门,只要是书就看。
(如饥似渴的人们)
上课看下课看,吃饭看睡觉看,当时只是漫无目的的看,现在才知道,缺少选择,读的书多而不精。
但尽管如此,读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在无数烦恼和痛苦的时候,我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和书中所描写的比起来,我所谓的痛苦都是不值一提的。
读技校的时候我16岁,本该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但我偏偏晚熟,同学中有很多谈恋爱的,我却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故事当中。
和同学姐姐借的《简爱》,是我读的第一本爱情小说,英汉双语版。
(我最喜欢的小说)
记得读完那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流泪][流泪][流泪]。即心疼主人公,也向往那样真挚纯粹的情感。
那之后,我把夏洛特*勃朗特姐妹仨的三本小说都看了,虽然她们的生命都很短暂,但每一本小说都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每读一遍,感觉自己置身于十八世纪的英国。
用现在的话说,我应该是一个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人。看书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和书中主人公的情绪紧密相连的,时悲时喜,经常会情不自禁的落泪。
也做过很多假设: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做?这样的对比多了,有时候会神情恍惚,分不清是书中的故事还是现实生活?
(我读了好几遍的小说)
今天才明白,对于当年心智不成熟的我来说,读好书重要,理解分析更重要,而我只是一味的图快,忽略了读书的质量,所以大多时候都是一知半解。
因为爱上读书,我也有了一个梦想——以后自己挣到钱,要买很多很多的书,或者开一个书店,这样即能挣钱也能看书。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至今都未实现。1989年底技校毕业,我分配到分厂当了一名工人♀️,最好的同学去了厂宣传科做播音员,后来做编辑。
大厂每个月会出一期厂报,有厂内新闻和散文。偶然的机会,我试着写随笔,没想到还发表了。
(今年秋天的红叶)
看着自己的文字见报,虽然只是厂报,那也是非常的开心。这更坚定了我继续读书和写作的信心。
无数次梦想过:会不会有一天,我真的成了作家[爱慕][爱慕][爱慕]。
现在回想,参加工作到结婚前的那5-6年,是我此生最愉快的时光。
每天清晨追着阳光,和同事一起坐通勤车,工作时间可以随意地说笑嬉闹,中午有时在车间里吃饭,有时和同事去外面吃。
(屋后的大青山)
闲暇时间写点东西,参加比赛,和同学相约去跳舞,打游戏……每天忙中取乐,没有一点烦恼。
可时间过得很快,没几年,同学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个,两个,三个……最后只剩我一个[捂脸]。
我还在做着自己的文学梦,别人已经进入了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