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到各种“虚”,但最常听到的还是阴虚阳虚之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认识依稀阴虚这个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虚,《黄帝内经》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所以,阴虚其实也是精气、或者说机体正气的不足。
这么说来,五脏都可以有阴虚,但作为“阴”的根本,肾阴被称为元阴,也就是最基础的“阴”,就像事物的起点和源头。
和元阴相对应的是元阳,在中医理论里,元阳也藏在肾中,和元阴一起,这样才能构成“阴阳调和,万物之本”的基本概念。
如果只说广义上的阴虚,也有层次的不同。
比如中医证候里的肺胃阴伤,也就是肺和胃两个脏腑系统的阴津受损,从而出现濡润不足的表现。
这里面也需要注意胃为水谷之海,所有的饮食水谷都从它这里进入机体,也可以说是阴津的一个起源。
而肺主管宣降,在水液阴津的输布上至关重要,正常的五经并行、润泽全身,都需要得到肺的宣肃之力才能实现。
作为“娇脏”的肺,又处在五脏之巅,通过气道和外界直接相通,也最容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喜润而恶燥的肺,无论寒热都容易出现波动,包括胃阴不足,也可能是土不生金,都有可能导致肺胃阴伤。
肺胃阴虚的结果就是除了中焦的脾胃外,还有水之上源的肺,这是阴虚里比较浅的一个层次。
如何调治肺胃阴虚?简单的做法就是滋阴润燥,包括清宣外来的燥邪,以及滋润内生的内燥。
如果阴虚进一步加重,那么就可能出现肝肾阴虚。
在中医术语里,肺胃阴虚的调治一般以“养阴”为主,很少说成“滋阴”的。因为这时候一般较少热像。
但如果出现了肝肾阴虚,则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燥热之像,所谓阴虚生内热,这时候的“虚热”,就需要好好地滋阴清热了。
因此,根据阴伤层次的不同,养阴,也有滋阴,再进一步就是补益剂里的补阴了,后两者基本都有可能涉及肾阴不足。
因为肝肾同源,水(肾)要涵木(肝),于是,肾阴不足往往也导致肝阴也不足,从而成为肝肾阴虚,这就是它的基本病机。
阴虚根据层次的不同和脏腑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虚热,这就是阴不制阳的后果,中医将其称为虚热,尤其在肝肾阴虚时明显。
由于肾藏精,内寓元阴和元阳,肾精化气,而肾阴、肾阳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寓于肾精之中。
所以,肾精亏虚不等于肾阴虚,肾阳虚和肾气虚也有差异,这在临证中是有差别的。
肾精虚是基础,比如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由于肾精要生髓、养骨、充脑,肾精不足就会出现生殖衰退的表现,如生长发育迟缓等等,但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寒热偏颇。
此外,肾还主骨,开窍于耳,司二便,这些也是和肾精有关的一系列生理功能作用,肾精亏虚时就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而肾阴虚或者肾阳虚,就是在肾精虚的基础表现上,继而出现明显的阴阳寒热之趋势,其中肾阴虚出现的属于阴虚生内热的虚热。
而肾阴虚时间久了,还会导致其他脏腑的问题,如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虚火灼肺、心肾两虚的虚火扰乱心神。
这些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按照推理加减去确定到底属于肾精虚、阴虚、阳虚、气虚的类型。
这就说明肾阴虚之后,会有肾虚的基础见症,主要集中在肾精不足上,还会增加虚热的特点。
这时虚热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阴不制阳的肾阴不足,也可以叫虚热内扰,此时虚热比较突出,但还算不上火的而程度;
二是虚火上炎,或者也可以叫阴虚火旺,这时候火热之气已经开始向上发展了。
就像六味地黄丸之类,辨证会更强调虚热内扰,用滋阴为主来调和阴阳,滋阴以涵阳,并没有直接的清热降火。
而大补阴丸或者知柏地黄丸之类,因为有了阴虚火旺,甚至虚火上炎的程度,这时候不但用滋阴之品,还会配伍直接的清热之剂,如知母黄柏之类。
如果阴伤涉及到其它脏腑,相应的也有五脏的滋阴清热方剂,大多是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辅材而得。
这时候要考虑哪些问题?
我认为首先就要区分滋补肝肾之阴和补肺胃之阴,滋补肾阴需要用填精补髓、补肾精的药以外,还要兼顾滋养肾阴,甚至适当地温养肾阳;这就是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哈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