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投入生活,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河北新闻网 2024-11-22 08:30:29

深入生活,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作家徐光耀接受记者采访时,寄语年轻作家必须要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文艺创作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产生广泛影响、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往往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成果。

99岁高龄的徐光耀曾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些浸染着血与火的故事,从他笔下汩汩流出,打动了无数心灵。他说自己平常有两种本子,一种是日记本,记录日常琐事,另一种便是采访本,记录亲历亲闻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等。其短篇处女作《周玉章》、长篇处女作《平原烈火》以及家喻户晓的《小兵张嘎》,都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和徐光耀一样,许多默默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也有自己的创作“根据地”。他们扎根于此,辛勤地挥洒汗水,也收获甜蜜的果实。“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作家柳青在陕西皇甫村蹲点14年,和关中农民一样剃光头,戴草帽,穿对襟袄、中式裤、纳底布鞋,叼着旱烟锅开会聊天……正是基于对关中农民生活的深入了解,他才能塑造出梁生宝那样栩栩如生的人物,打磨出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创业史》。

“深入生活对我而言是必要的功课,我需要活泼泼、鲜灵灵的东西打动我。”作家乔叶为创作长篇小说《宝水》,开启了“跑村”和“泡村”模式。为了接近想要的写作状态,她的足迹遍及江西、贵州、浙江、甘肃等地农村,从无数细节中触摸乡村兴衰嬗变的历史。为了真正深入乡村肌理,她又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故乡——河南焦作农村,沉潜其中,吃农家饭,听农家事,最终以文学长卷生动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的深刻变化,并凭借该作品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深入生活就要站稳人民立场,用心去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努力搭建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作家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提着装满资料的大箱子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为了反映煤矿工人的日常生活,他还多次深入矿区,与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井作业时,路遥婉拒了矿上特意为他提供的新工装,而是从工友那里找来旧工装穿上。他说:“煤矿工人艰苦而光荣,来煤矿下井,已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深刻的生命体验,非得入骨入肉不可。”正是这种“入骨入肉”的决心,让他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

深入生活,做人民的学生,是文艺工作者增强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而生活的沃野、群众的实践,正是这种想象力的源泉。古往今来,众多优秀作品中的精彩情节,并不是文艺家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来源于生活中各种事件的组合发展。作家张炜将行走和游历看得很重要。他说,在现实生活中沉浸下去,是获得和保持想象力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不断地走向山川大地,做脚踏实地的写作者,这才有了《古船》《你在高原》等精品力作。

生活不老,大地有情。在漫长的岁月里,人民群众创造的火热生活、丰富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在生活的沃土上奋力开掘,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动,讲好恢宏大气的中国故事,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张晓华)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