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节、重午节、五日节、艾节等,大家都知道它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本来是我国民间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但是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就成为了一个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据传屈原是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的,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类吃掉,就把粽子扔到水里面,并且还赛龙舟来驱赶,这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端午节习俗。
但是今年的端午节很特殊,老人说它是“凶日”,而且根据传统,在今年的端午节有“1要躲,2不去,3要挂”的说法,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端午节快到了,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端午是“凶日”?关于端午节是“凶日”的说法,这个由来已久了。在古代农历五月份也被称之为“恶月”、“毒月”。
只因为在古代到了农历五月份的时候,气温高了,雨水也多了,空气比较潮湿,东西容易发霉不说,而且蚊虫滋生、毒虫出没,人也容易感冒生病,特别是在古代还常有瘟疫发生,人死亡率比较高,所以就认为五月不吉利,称之为“恶月”。
并且在五月份还有九个“毒日”,分别是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再加上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都被称之为“毒日”。
再加上古人受五行和阴阳理论的影响,在古人看来,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月份,而端午节这一天更是阳气达到顶峰的时刻,因此也被视为“毒月”、“毒日”。然而,这种“毒”并非指真正的毒素,而是指一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灾难。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格外小心,遵循各种传统习俗,以求平安健康。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就有挂艾草来趋吉避凶,祈求家人的健康与平安的传统习俗。
另外五月初五这天,还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杨公十三忌日”之一,也就是属于五月份的一个忌日。而在古代杨公忌日被称之为“百事忌”,这样的日子诸事不宜。
“1要躲,2不去,3要挂”,有啥说法?这些其实也是今年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或者是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1要躲”指的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躲端午。
在古代,端午节也被称之为“女儿节”,说的就是在这个节日,出嫁的女儿都是可以回娘家和父母、亲人团聚的。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代对女性的关爱和保护。
在古代,女性地位相对较低,而端午节又是一个容易引发疾病和灾难的日子,因此古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躲端午,就能顺利的度过“毒月”。
其实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毕竟在古代女性地位低,出嫁了以后就不能随便回娘家了,而且在端午节前后是比较忙碌的,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其实也是给她们放个假,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女性成员的重视和关怀。
其次,“2不去”,则是指不要去陌生的水域游玩、游泳,以及不要去一些偏潮湿、阴暗的地方,这一习俗同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
在端午节的时候,虽然有赛龙舟的习俗,但是最好是不要随便去河边、水库等水源地玩耍,因为这样的地方非常的危险,尤其是不能在河里游泳。只因在端午节前后,降雨也比较多,天气变化很大,这样河里容易涨水,从而会导致溺亡。
另外至于不能去一些偏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森山老林,或者是荒废的老房子等,也是因为在端午节的时候,像毒蛇、毒虫等出来活动了,而它们就喜欢偏阴暗、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样人去了就容易被它们咬伤。
何况,去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面,也容易迷路,如果出现极端天气的话,那就更危险了。
最后,“3要挂”,则是指有三样东西要挂在家门口,即艾草、菖蒲和五色丝线。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要挂艾草,但是古人悬挂的不只是艾草,至少会悬挂三种以上的物件。比如在以前就有悬挂“天中五瑞”的传统,分别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等。
可是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同,比如常见的就是挂艾草、菖蒲、榕枝,或者是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还有些地方这是刮艾草、菖蒲和大蒜头等。小编看到在广东很多地方,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之所以都有菖蒲,那是因为在古代民间把菖蒲称之为“天中五瑞”之首,只因它的叶子呈剑型,象征着祛除不祥的宝剑,而把它插在门口不仅能驱蚊虫,而且还寓意着避邪、镇宅。
其实吧,在端午节家门口挂艾草等,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对疾病的预防和驱除意识。在古代,人们认为艾草和菖蒲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而五色丝线则象征着五方神力,可以抵御各种疾病和灾难。
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将这些物品挂在家门口,以求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以上就是对今年端午节习俗的一些介绍,你家乡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