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启农哾 2024-10-21 19:01:16

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源,具体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最后。

文|编辑:熙云

前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历代文人的清高典范。

这是东晋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的陶渊明。

毕生所追求的宗旨。

他厌恶官场,不求功名利禄,一心出仕。

向往田园生活,寄情山水,饮酒赋诗,躬耕于闲。

可是,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真的是和想象中那样美好吗?

晚年的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挨家乞讨要饭。

最终在63岁却被活活饿死。

还连累自己的妻儿和自己一同受苦。

受他影响,5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不争气。

不仅让人疑惑:这种躺平式的状态,这么无奈和心酸。

真的是陶渊明毕生所向往的吗?

陶渊明的真实人生 种地失败 酗酒饿死妻儿

陶渊明光芒万丈,可妻儿却被人遗忘。

行乞苟生,衣不蔽体,两个妻子患病而亡。

他酗酒成性,即使全家要被饿死。

还在执着于追求他避世归隐的人间理想。

沉浸在自己打造的乌托邦当中。

在当时世人看来,这是远离官场世俗,不与世同流合污。

可放眼现在,这就是吃喝玩乐、懒散消极。

用当代的网络热词来说,陶渊明就是摆烂。

而且纵观历史,再难找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诗人。

不仅自己老年活活饿死,还断送了5个儿子的前程。

这就是历史上人人称赞的文学家,陶渊明的真实写照。

号称五柳先生,被世人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是不是听了陶渊明的传奇故事之后。

打破了我们对他的固有认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一直以来,这就是那个刻在我们印象当中的诗人形象。

陶渊明隐居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他采菊东篱,饮酒南山,带月荷锄。

诗中以菊花自喻,来展示自己归园生活的闲适自得。

他喜欢农事,向往自由,热爱田园。

践行着他心中那种随心所欲、不屈服于富贵权势的人生态度。

不仅是净化了自己的身心和灵魂。

甚至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他成功的用他身上纯粹的知识分子心态让乡野山村成为田园诗画。

当然也不可否认!

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堪称的上“大先生”。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

历史的真相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这样!

种地失败、酗酒摆烂、63岁被活活饿死。

背后有道不尽的心酸和无奈。

辞官后的陶渊明,带着妻儿回到家乡。

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确实十分残酷的。

也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那样: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天地荒芜、杂草丛生、农作物产量低下。

面对这种极端情况,他反问自己,为什么不回去呢?

他寄情于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寥寥数语将务农的困苦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种种地失败的经历,让他的田园生活一度充满艰辛。

喜欢农事,却对农事十分懒散。

身上背着个酒壶子,每天都要喝酒。

甚至在去田里劳作时也要带上酒壶。

他长期酗酒、嗜酒如命。

不光自己很能喝酒,还写了很多与酒有关的诗。

在他十四首五言诗中。

“酒”“醉”“酣”“酌”“醇”一共出现了17次。

为了酿酒喝,将妻子辛苦种来的粮食全都夺走。

害的妻子和孩子忍饥挨饿。

朋友接济给钱时,一边说着妻子不易,一边全部拿来买酒。

没钱时,就去朝廷担任几天。

挣了钱,就退隐享受悠闲生活。

这样颓废、消极、毫无追求的生活方式让儿子有样学样。

子不教,父之过。

显然,他的儿子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特点。

陶渊明的5个儿子中,没有一个愿意读书成才。

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儿女管教不严,只顾着自己吃喝种田。

对儿子放任不管,缺乏沟通教育。

在他的诗词中,经常能看到他对儿子的溺爱和宽容。

尤其是在他这首《责子》诗中。

陶渊明将自己的儿子吐槽了个遍。

颈联当中,陶渊明写到:自己虽有5个儿子。

可是却都“不好纸笔”,没一个喜欢学习的。

大儿子阿舒已经年满16,却懒惰成性,无人能比。

二儿子阿宣已快15,却偏不爱文章写作。

阿雍、阿端都13岁了,但不识数,连6和7都数不过来。

9岁的小儿子,只知道吃梨找栗。

最后,陶渊明无奈的感叹。

如果这真的是天命如此,我还不如喝酒。

父亲才华横溢、文笔突出。

可儿子却大字不识,只能落得底层劳动者。

随着陶渊明年龄的增长。

曾经的他尚且能躬耕下地。

如今却也是力不从心,为了生存,外出乞讨。

然而,在63岁那年,因饥饿与贫困而去世。

尽显悲凉和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回看陶渊明的一生,一直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摇摆不定。

即使出身官家,可还是没能继承陶侃打下的江山。

祖上亨运发达 全然拜倒在这一代

他自幼生活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

手握重拳,战功赫赫。

是曾经的长沙郡公,死后被追封为大司马。

外祖父则是东晋士族中的高雅文人。

早年还担任过恒温的幕僚,名声享誉一时。

即使退隐之后,仍然后“龙山落帽”的传世佳话。

然而,尽管出身名门。

可陶渊明的仕途却并不平坦。

在《桃花源记》中,他将桃花源里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

和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以此表明自己对官场的厌倦。

他五次出仕,五次入仕。

最终因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而彻底告别官场。

出仕入仕 消极避世

他五仕五隐,宦海浮沉。

就像后人评价他的那样:他的做官,完全是为了有薪水,要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于是就不断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摇摆。

这才有了他屡次做官,却屡次辞职还乡的行为。

一方面,碍于生活压力,不得已向现实屈服妥协。

可另一方面,他又放不下他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理想。

放眼古代,那个男子不是在15、16岁时就参加科考。

可陶渊明却在29岁时才初次担任江州祭酒一职。

41岁时,他第五次入仕。

官场事多钱少,但他还是受不了官员之间点头哈腰、阿谀奉承。

于是,他最后一次出仕。

即使是到了427年,他63岁之际。

因为家中过的实在是太过寒颤。

江州刺史都看见不下去了,亲自请他再次出仕。

并且还赠以粱肉相待。

毫无疑问,他拒绝了。

选择继续过着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虽然他五仕五隐的经历。

是他个人追求自由、独立、高洁人格的体现。

但同时,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

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

也必须正视并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

珍惜现有的机会和资源。

在成功摆脱自身困境之后,再去做选择。

才不会被命运遏制住前进的脚步。

结尾

其实,对于很对诗人、文学家而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决定出仕、消极避世的情况下。

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情况到底允不允许。

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物质条件达不到时,躺平摆烂到底是否真的合适?

对此,大家认为大诗人陶渊明的做法如何?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澎湃新闻:不一样的陶渊明:反复出仕与反复退隐

【2】澎湃新闻:探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生存智慧,懒惰还是生存?

【3】新京报: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非懒即笨,是作为诗人的他不负责任?|周末读诗

0 阅读:203
评论列表
  • 2024-10-23 10:19

    晋朝时期嘛,是这样的,魏晋风度。隐居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多数都是为了名声。为了名声连命都可以不要的,妻儿老小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