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内,环球一览无余,领先美国至少12年?

黑狗安德 2024-11-18 07:39:12

人类在1957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过当时的性能与用途都很简单,就是一个单纯的无线电信标,只能维持十几天在太空持续发送信号。当卫星上的电池电能耗尽,也就瞬间成了一整块太空垃圾。毕竟早期的人造卫星,是既没有太阳帆板,也没有长效的同位素核电池的。在早期这类简单设置之后,卫星的技术进展极快。仅仅十来年的时间,通讯中继卫星,就是后来简称的通讯卫星,以及对地光学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再加上可以载人的小型飞船。就成为航天发射中的4大重点人造航天器。其中最重要的,似乎就是光学成像的侦察卫星;早期的气象卫星,也可以看做对地对海光学成像卫星的一个分支。因为在此之前,人类很难仅仅通过地面视角,看清楚包括从地球本身的形状,

再到台风气旋等独立天气系统的整体面貌。至于直接探测其他大国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地面与海上的可见光信息,更是只有人造卫星在太空视角,才能首次实现的重大突破。于是超级大国很快开发出著名的锁眼系列大型光学对地成像卫星。同一时期,苏联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总之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就必须要时刻掌握对手在地面与海面上的一行一动。在这方面,除了侦察卫星,没有更高效、更可行的其他途径。就算是像半岛北部刚刚突破自主发射卫星能力的小国,也要发射“万里镜”系列,总之就是希望通过自身的能力,尽快获得第一手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篡改的遥感信息。可见光学与雷达成像的卫星侦察能力,是任何有实力、有雄心的实体,时刻都离不开的顶级信息获取手段。

而在冷战时代,美国的锁眼系列就是光学成像卫星的顶尖水平。锁眼系列都是大型卫星,每台的整体重量往往超过10吨。著名的哈勃望远镜,本质上就是锁眼系列的变种,只不过锁眼系列的主镜头是随时对地,而哈勃的主镜头是最终对天而已。实际上哈勃成功发射后的前几年,主镜头仍然是一直对地的。既定任务完成后,才调整到对准天空,并且还为此在太空中人工二次调整了焦距。可见这个项目并没有对外宣称的那么高尚,是为了全人类的科学进步。经常人有说锁眼系列对地的成像清晰度,可以直接看清莫斯科马路上的轿车车牌,甚至是苏联人在露天阅读时,真理报的大字标题。这其实都是夸大其词,以讹传讹。要真到了看清车牌甚至是报纸大字标题的程度,那么遥感成像分辨率必须,

达到1厘米级以下,既0.005米到0.001米级,U2这种侦察机航拍成像都做不到。而在轨光学成像的理论极限,其实就是0.1米,也就是分米级,再高就不是目前人类可以掌握的技术了。毕竟大气层时刻在不停颤振。就像夏天马路表面的热气振动,必然会导致远处的图像扭曲。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到了数字成像时代,全球最强的光学侦察星座系统,已经不在美国,而是东方大国的吉LIN一号系列。计划在2030年之前构建140颗全球卫星网络,目前据说已经发射超百颗,可提前组网成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的重访能力。不但有超高清图片,甚至还有视频直播。民用分辨率0.2米,军用分辨率直接达到物理极限。NASA对此干瞪眼,只能指望马开源的类似系统,最快到2042年才能首次组网!

8 阅读:544
评论列表
  • mygame 12
    2024-11-18 13:54

    吉林一号甚至把民用业务商业化运营使用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在不使用火箭回收技术的前提下这个成本控制是很逆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