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新松盛装亮相上海工博会;形态自适应机器人

说机器的老王 2024-09-27 17:48:46

1、数智予力,新质领航——新松盛装亮相上海工博会

9月24日-2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届工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家企业齐聚申城,汇聚新质生产力强大合力,充分释放数智赋能作用,展现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

工博会新松展位

9月25日下午,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 CEO 圆桌峰会盛大召开,新松公司总裁张进在论坛上作题为《机器人+AI,新松的科技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 CEO 圆桌峰会,

张进总裁作报告分享

他在报告中提到,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在驱动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发展蜕变,极大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能力边界,持续推动机器人向智能化和自主化方向发展。张进总裁系统介绍了新松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品类机器人产品与AI技术融合落地的创新成果。他指出,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进入智能化加速演进、应用加速拓展、生态加速开放的新阶段,智能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

新松公司自动化装备BG总裁、中科新松董事长杨跞出席第七届CEO圆桌峰会,作《多可机器人 引领新质生产力无限可能》的主题演讲,深入阐述了多可机器人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逐步成为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等领域的重要力量,同与会嘉宾共话新质生产力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

新松公司自动化装备BG总裁、中科新松董事长杨跞出席第七届CEO圆桌峰会

本届工博会,新松立足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行动的创新发展成果,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深度需求,遴选一批技术成熟度高、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前沿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重磅亮相大会机器人展(RS),并获大会2项大奖。

新松SR12A-12/1.46工业机器人获大会“CIIF机器人奖”

中科新松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部获“CIIF工匠提名奖”

多可机器人TÜV南德安全认证授牌仪式

智能工业机器人

解锁“新质”密码

新松点焊机器人应用单元

新松与国内知名汽车厂商深度合作,率先实现国产点焊工业机器人在多个工厂的批量应用,对加快汽车高端制造装备国产化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新松点焊机器人搭载基于复杂工况自主开发的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点焊工艺、焊接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新松点焊机器人应用单元

新松SR270A-270/2.70机器人的控制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驱动器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点焊外部轴伺服驱动器支持适配多摩川、旋变等主流协议的焊钳伺服电机/电缸,控制系统可适配主流品牌点焊控制器。新松点焊软件包具备专用的功能配置页面和应用指令集,具有焊抓一体、焊钳快换、焊钳诊断、自动重焊、挠度补偿、修磨补偿、间隙示教焊接路径选择、焊接压力曲线控制等实用功能。

弧焊及焊缝打磨套机工作站

焊后打磨是各制造业工厂的必要工艺环节,特别是在以新能源储能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新松弧焊及焊缝打磨套机是“焊接机器人+打磨力控工具”一体化的标准产品,具有匹配性强、性价比高、功能稳定、操作简单等特点。

弧焊及焊缝打磨套机工作站

新松SR25A-12/2.01机器人搭载新松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弧焊工艺软件包,具有焊接速度快、外观成型美观、热影响区小、焊缝质量高等特点。新松SR50A-50/2.15机器人搭载新松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磨抛工艺软件包,具有刚性好、精度高的优势,更适合高振动的焊缝打磨场景。主推双头式打磨工具,一台主轴解决两道工艺。此外,机器人末端还可以配置系列化打磨工具,可根据打磨场景自由切换。

激光焊套机工作站

激光焊工艺技术难度大、行业壁垒高,新松公司在动力学、控制学算法上不断突破,由新能源电池托盘焊接领域逐步打开市场,率先实现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激光焊领域的批量应用。新松SR12A-12/1.46机器人轨迹精度高、运行稳定、姿态变换平滑、运动性能表现突出,新松激光焊接软件包具备专用的功能配置页面和应用指令集,可通过机器人示教器配置激光焊的类型、通讯、工艺参数等。同时与国内知名激光器厂家深度合作,为用户提供成熟完备的整体解决方案。

激光焊套机工作站

工业机器人3D视觉免示教系统

日前,历经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新松工业机器人搭载免示教技术,完成了海底沉管钢壳智能焊接的重要使命,实现了国家重大工程由国产机器人来造!

工业机器人3D视觉免示教系统

此次展会,通过正十二面体展示了机器人的空间感知与建模能力,利用物体几何特征进行精准识别;异形钢结构件则涵盖了直角/钝角/圆弧/自由曲线多种类型的内角焊缝轨迹。展项首先通过3D视觉系统感知环境信息,在点云数据中有效利用几何特征识别焊缝位置,根据系统智能算法自主规划任务,依次生成工作轨迹,远程下发作业并控制机器人完成指令。现场观众还可以自行调整工具位置,机器人均可通过系统有效识别焊缝位置,在不需要任何示教操作的前提下完成焊接/打磨/喷涂等工作。

成型制鞋智能生产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鞋类产品生产及出口国。为打通行业柔性化生产堵点,新松公司立足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多年技术深耕,以工业机器人融合3D视觉等多项关键技术为依托,创新推出我国首条以国产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成型制鞋生产线,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实现不同鞋码、鞋型同线生产,实现了良品率与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成型制鞋智能生产线

高精度性:集合视觉系统中的扫描、计算、纠偏等功能,实现‘一鞋一迹’的高精度喷涂作业;人机协作便捷:人机交互界面清晰、简洁,同时设计了众多安全保护功能,监控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及轨迹虚拟,并在检测到异常时,触发警报、停机指令;操作简易性:通过高效优化的轨迹编程软件,简单的人工示教操作即可调整喷涂轨迹,操作便捷,对人员要求低。

智行者|焊接

新松与仁新携手合作,打造无需示教和编程的智能移动焊接机器人——智行者|焊接。智行者机器人配备麦克纳姆轮动力系统,具备精确的全向移动能力,确保操作灵活性和作业高效率。通过手机端APP,用户能远程调度任务,实现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成复杂焊接任务。

智行者|焊接

核心技术包括3D视觉技术、AI技术和SLAM自主导航技术,实现了无需编程和示教的自动化操作。内置的RX焊接工艺库可自动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目前,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能源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和重型机械制造等行业。

神行者|切割

新松与仁新携手合作,打造无需示教和编程的智能移动切割机器人——神行者|切割。机器人专为狭窄空间设计,配备轮毂电机与动力转向系统,通过无线遥控实现灵活移动与转向。通过3D视觉技术和AI技术,神行者切割系统能够免编程、免示教,自主规划并确定切割路径,实现各种空间曲线的切割。工件摆放自由,无需工装定位,极大提升工作灵活性。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的理想选择。

神行者|切割

新松工业机器人家族

新松工业机器人拥有负载范围4kg至500kg的多种型号产品,立足关键工序,注重工艺品质,胜任点焊、弧焊、搬运、码垛、装配、打磨、喷涂、切割等多种自动化作业。产品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及核心零部件,通过CE和CR认证,凭借高效、精准、智能、稳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新能源、3C、食品药品、教育科研等多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及国家重大工程。

新松工业机器人

智能协作机器人

释放“数智”动能

随着焊接行业的发展,企业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及安全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可协作机器人为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人机协作”焊接模式,保证稳定焊接质量的同时,将灵活、易用、精准、稳定、专业、高效全部赋予客户。

多可®智能焊接工作站

多可智能焊接工作站将协作机器人与焊接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展示了多可协作机器人基于应用场景的深度定制能力以及焊接应用工艺包的场景适应性。

多可®智能焊接工作站

操作者通过拖动示教实现焊缝定义及快速定点,快速生成焊接程序进行焊接。区别于传统的焊接工艺包,多可Weld Pro工艺包通过机器人末端的交互按钮实现焊缝的整个定义过程,配合焊接工艺包中的焊接工艺库,实现快速部署、快速实施的能力,帮助客户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场景焊接需求。基于拖拽示教交互的基础上,多可协作机器人具有扩展外部轴联动、免示教等更多智能化焊接应用的方案,帮助客户拓展更多的场景应用。

多可®磁吸式智能焊接工作站

该应用将协作机器人与焊接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展示了多可协作机器人深度定制适配的焊接应用工艺包及免示教系统的适配能力。配置的磁吸底盘,能够解决大型复杂钢结构体里侧,机器人无法到达实施焊接作业的行业应用难题。

多可®磁吸式智能焊接工作站

操作者通过末端辅助控制手柄拖动示教确定拍照位置,由视觉系统自主确定焊缝及焊缝位置,并进行轨迹规划、工艺匹配和执行焊接任务。

多可®协作机器人激光焊接工作站

多可协作机器人结合激光焊接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化和自动化生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工作站将所有的控制部分集成在示教器中,实现一个操作面板对所有工艺设备如机器人、激光器、送丝机进行控制。

多可®协作机器人激光焊接工作站

通过监控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关节扭矩等参数,配合安全算法,在检测到预设异常时触发报警或停机指令。通过简单的示教即可确定焊缝轨迹、操作便捷,使其大幅降低对使用人员操作水平的要求。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焊接质量、简化操作难度、保障人机安全、提高生产灵活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材料适应性等诸多优势。

多可®协作机器人钎焊工作站

JouleMax系列感应加热设备

该应用展示了多可协作机器人搭载JouleMax系列感应加热设备进行钎焊焊接的使用场景。JouleMax系列产品,摒弃了传统的一体机或匹配箱式结构,采用了柔性电缆输出方式,特别适合于工件无法移动或工作现场狭小复杂的场合。轻巧的MT输出可以轻松地接近被加热工件并灵活多变地改变感应加热线圈的位置及角度,使得感应加热可以像气焊枪一样轻巧易用。具有精确可靠、自动匹配、操控多元等优势。

多可®协作机器人钎焊工作站JouleMax系列感应加热设备

双臂具身智能抓取站

双臂具身智能抓取站充分展现了“机器人+AI”在工业环境中落地应用的广阔前景。该站集成了多项前沿智能技术,它依托于双臂协作机器人的灵活性,结合末端力控、精确的位姿估计技术以及视觉伺服,可在复杂环境下准确执行目标任务。系统通过大模型任务理解和元技能操作技术,智能解析并执行多样化的工作指令,展示了其在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双臂具身智能抓取站

展会现场,观众通过自然语言描述个性化需求,系统通过智能解析,在品类繁多的物品及工具中选择最符合用户预期的目标物体,再由机器人完成从物体识别、抓取规划到精准放置的全过程,展示了其在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交互难度方面的显著优势。

多可®GCR系列协作机器人

多可GCR系列协作机器人包括GCR3-618、GCR5-910、GCR7-910、GCR10-1300、GCR12-1300、GCR16-960、GCR16-2000、GCR20-1400、GCR25-1800和GCR30-1100等通用型协作机器人产品,负载与工作半径的显著优势使其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需求,同时具有安全、易于操作、快速部署、低功耗等协作机器人特性。

多可®GCR系列协作机器人

多可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负载3kg-30kg,工作半径618mm -2000mm,产品通过CE和SEMI认证,广泛应用于汽车、能源、半导体、3C、食品药品、教育科研等多个行业,产品出口东南亚、北美、欧洲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影响力享誉全球。

更多协作机器人展项

展会现场,还展出了多可协作机器人面向多种细分领域的“十八般武艺”,在拧紧、打磨、涂胶、喷涂、检测、码垛等更多关键工艺环节,带来智能化、柔性化的前沿解决方案。

展会现场,还展出了多可协作机器人面向多种细分领域的“十八般武艺”

智能清洁机器人

诠释“专业”力量

星卫来工业清洁机器人-QD450C

星卫来工业清洁机器人是为工业领域清洁作业量身打造的智能机器人,有效解决了传统工业领域清洁所面临的劳动强度大、智能化程度低、影响生产效率等业界难题。机器人采用工业级SLAM定位技术,将激光+视觉+惯导等多导航方式完美融合。具有单机/多机调度等多种控制方式,可以与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实时数据交互。在高效清洁作业的同时,最大化保证生产效率。同时,机器人可以控制电梯和卷帘门等物联设备,完成更广区域的清洁任务。

星卫来工业清洁机器人-QD450C

技术分享

国内外观众参观新松创新产品

展会精彩进行中!

9月24-28日,

新松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7.1H馆 A239展位,

与您不见不散!

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时间:2024年9月24-28日

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展位号:7.1H馆 A239展位

文章来源:新松机器人

2、人形机器人步入小规模量产,业内:5年内行业发展仍有两大挑战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8月21日至25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27款人形机器人已在大会上集中亮相,创历届之最。红星资本局在现场注意到,今年以来具有通用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也在不断涌现,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已步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今年已有多地出台了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发布扶持政策的同时,不少地方纷纷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目前浙江、广东、北京、成都等多地围绕建立创新中心、搭建开源平台共享成果、集中攻关底层技术等多个环节加速推进。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发展形成规模商业化尚需时日,在算法和硬件方面,仍有关键难点待突破。

历届之最,大会人形机器人达27款

在本届的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1.2 MAX”让人眼前一亮。这个身高1.73米、体重60公斤的机器人在现场所有人的见证下,双手环抱着大会徽章,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并将其准确地放入启动台上。

今年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绝对的主角,展出的整机达到27款,为历届之最。

机器人发展到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率很高,商场里大型清扫机器人、物流流水线上的物流机器人等屡见不鲜,为什么一定需要“人形”?答案是,只有人形机器人最“像人”,也最可能接近“全能机器人”。

4个月前,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发布,实现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向红星资本局介绍,此次大会上亮相的“天工1.2 MAX”自由度已经从过去的28个增加到42个。这样一来它手臂更接近人类,可以完成更多动作。现在大臂、小臂的自由度多了、灵活性强了,“天工”端起一杯水递给对面的人,整个过程就会更稳,水也不会倾洒。

大会现场已成为各家研发企业展示和比拼的竞技场,不光是行走,机器人还会跳舞、写字、接待。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在现场做起了展台前台,承担了和观众打招呼的工作;加速进化的人形机器人能做到前向、后向、侧向的全向行走,还可以踢足球、过障碍;星尘智能机器人复刻了专家的扬琴、书法、糖画等技艺,这种适配泛场景、通用性的学习操作能力,也令其可应用到更多类型的复杂任务中去。

人形机器人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去年工信部就正式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大脑”和“小脑”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

不限于工业场景,小规模量产时代来到

红星资本局从现场获悉,多家企业面向汽车制造、医疗、家政等领域,加快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聚焦在工业场景的机器人最广泛。此次大会现场,优必选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在智能搬运、智能分拣、智能质检等任务上的执行能力。

只见它“走”到一辆汽车旁,转动“手中”的检测仪,检测汽车轮胎制造是否达标,仅60-80秒即可完成检查流程。此外,它还能将零部件箱从传送带搬运到指定地点。

“人形机器人在快速发展阶段,从0到1是很快的,但它从实验室模型到工厂应用这一步必须走好。”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红星资本局了解到,目前,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多家车厂实训,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与优必选科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汽车产线的智能搬运、质量检查和过程材料操作等工位,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的大规模应用。

优必选机器人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已经开始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一些企业还直接给出了售价,便宜的甚至降到10万元以内。

比如Unitree宇树科技今年5月推出G1人形机器人,定价9.9万元起。而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带来了G1机器人迎来量产版本,设计升级更符合量产要求。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营销服副总裁姜青松接受采访时表示,预估公司双足人形机器人今年发货量约200台,轮式人形机器人则在100台左右。

EX机器人CEO李博阳介绍,公司已实现机器人量产并盈利,预计明年出货量将提升。此前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时,李博阳就表示今年内可能会有500台左右的生产数量。

现场的特斯拉负责人透露,公司计划从明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预计特斯拉工厂在明年部署超过1000个人形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

5年内行业发展仍有两大挑战

尽管不少人形机器人企业已开始了小规模量产,但业内普遍认为产业尚处于早期,距离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仍需时日。特别是在服务家庭、服务业应用等方面,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撰文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科技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发展前景广阔。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无论在核心技术、商业化进程还是伦理监管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果时间限定在5年内,对于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两个挑战是什么?

00后耶鲁大学博士、UniX 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丰瑜认为主要集中在算法和硬件问题上。他指出在机器人上要实现三个维度的泛化:物体的泛化、场景的泛化和运动轨迹的泛化。“谁能够突破这三个层次的泛化,从算法上来讲就是一件非常重要且非常巨大的突破。”

硬件方面的难题,他则提到了末端执行器。这也是前段时间马斯克提到过的,斯拉会投入50%的精力投入到末端执行器上。“今天为止没有一款灵巧手能够做到真正的通用,大家都是在根据自己不同的场景而做这件事,距离一款通用的末端执行器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也指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如果在安全、性能和成本上不攻克,人形机器人走不到应用,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观点。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则认为,在整个关节驱动能力上,高爆发的电机、高精度的减速器高爆发的驱动器,目前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真正做到类人尺寸下灵活的运动是需要这些核心零部件进一步的进行攻关和解决的。

第二则是多模态融合下的具身技能作业,熊蓉指出,现在的传感器在人形上装的足够多,但问题是并没有把它真正的融会贯通起来,有了这么多数据到底如何进行快速的学习发育也并没有真正的打通。

文章来源:红星新闻

3、研究前沿:形态自适应机器人 |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重新思考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方式——从控制机器人行动的算法,到制造机器人材料的原子结构。

近日,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Robert Baines, Rebecca Kramer-Bottiglio等,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评述文章,报道了最近利用变形材料和组件,以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多用途机器研究。

还指出了不同规模和时间尺度机器人所采用的生物适应策略。将赛格威segways融入到形态自适应adaptive morphogenesis的概念中,形态自适应正式定义为一种设计策略,其中自适应机器人的形态和行为,通过统一结构和驱动系统来实现。

然而,这一术语已更通俗地用于描述“按需进化evolution on demand”。通过给出表现出了形态自适应的当前系统的例子。然后,概述形态自适应的关键应用领域,有助于确定在实现未来系统的道路上的挑战和可能性。

最后,提出了这一新兴领域进行基准测试的性能指标。以促进材料科学家、机器人专家和生物学家之间的对话,以分析具有快速可变特征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这些特征,使生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黯然失色。

图1:形态自适应,或“按需进化”,是一种机器人设计策略,将不同环境中运动的进化适应合成到统一机制空间。

图2: 形态自适应的机器人示例。

图3: 形态自适应adaptive morphogenesis,AM机器人的未来应用。

文献链接:

Baines, R., Fish, F., Bongard, J. et al. Robots that evolve on demand. Nat Rev Mater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78-024-00711-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8-024-00711-z

本文译自Nature。

文章来源:今日新材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