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体内检测出20种农药残留

大河健康报 2025-01-22 15:41:06

以下文章来源于生物谷

从“农药残留”到“转基因食品”,再到“有机农业”的兴起,人们对于餐桌上的安全问题越发关注。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体内居然发现了20种农药残留。

人类脑脊液中发现有大量农药残留

2023年,哈工大团队在《危险材料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Screening of pesticides in serum, urine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ollected from an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的研究,发现人类脑脊液(CSF)中有大量农药残留,这是首次在城市人群中记录到此类发现。

这项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农药暴露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的重大担忧。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来自哈尔滨的91位市民的脑脊液,并对这些样本中222种不同农药进行分析。参与者包括52名男性和39名女性,年龄介于5至83岁之间,他们都没有职业性农药接触史。

随后,研究人员采用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这一高度敏感的分析方法,以精确测量包括脑脊液、血清和尿液在内的各种生物样本中的农药浓度。该调查旨在比较脑脊液中农药水平与另外两个样本基质中的农药水平。

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的脑脊液、血清和尿液中共检测到20种农药。值得注意的是,脑脊液中三种农药最为普遍:

• 联苯:在100%的脑脊液样本中检测到,中位浓度为1.11 ng/mL。• 二苯胺 :在75%的样本中检测到。• 六氯苯:在63%的样本中检测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了6种三唑类杀菌剂仅存在于脑脊液中,而不在血清或尿液中出现。这一现象暗示:这些杀菌剂或许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能够更轻易地穿透血脑屏障,进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此外,对比三个样本基质中的农药浓度,研究者注意到联苯在血清中的中位浓度(10.6 ng/mL)远高于脑脊液(1.11 ng/mL)和尿液(1.10 ng/mL),表明不同农药在体内有着不同的积累模式和暴露路径。

图注:在脑脊液中检测到6种三唑类杀菌剂

上述结果显示,农药主要来源于环境暴露及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在评估的222种农药中,六氯苯、联苯和p,p'-DDE(DDT的代谢产物)被认为是风险最高的几种化合物。考虑到脑脊液在维持体内平衡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发现无疑为神经系统的潜在问题敲响了警钟。

脑脊液不仅是大脑和脊髓周围的关键液体,也是身体抵御外部侵害的第一道防线之一。当它被污染时,意味着我们最宝贵的器官——大脑,也可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残留农药的致癌风险

在2024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疾控中心联合研究团队在《环境管理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综合研究揭示了中国各类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惊人,引发了对公共健康的严重关切。

该研究分析了在我国食品供应中常见的19种不同农药所带来的累积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双重风险特征:部分农药具有显著的致癌风险,而其他农药则处于可接受的非致癌风险范围内。

研究人员特别关注农药对癌症和非癌症疾病的影响,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作为健康负担的衡量指标,并按食品类别整理数据。

该研究基于2017年的一项调查所收集的大数据,涉及我国31个省份的超过38,000份食品样本。食品样本包括水果、蔬菜、牛奶、乳制品和畜禽产品等多种类型。根据农业实践中的普及程度及过往研究表明的潜在健康威胁,共选择了19种农药。他们使用了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和危害商数(HQ)——污染物水平与可接受日摄入量限制的对比衡量指标——来评估农药暴露相关的累积癌症和非癌症风险。

研究发现,某些食品组中甲基对硫磷、敌敌畏和2,4-D等农药的残留量超过了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特别是敌敌畏,其致癌风险较高,对敏感人群影响尤为严重。

图注:19种不同农药所带来的累积健康风险

累积癌症风险:六种致癌农药的累积疾病负担显著升高,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其值介于1.03×10~6至2.27×10~6。这些数值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10~6的限值。

非癌症风险:分析表明,19种农药中有13种的非癌症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即风险标注“低于1”,意味着它们对消费者不构成重大健康风险。

风险暴露来源:研究强调了导致农药暴露的具体食品类别。致癌农药风险的主要来源被确定为畜禽产品(贡献率为38.93%)和牛奶及乳制品(22.38%)。对于非致癌农药,主食(31.62%)和蔬菜(21.5%)被确定为主要风险来源。

在所研究的农药中,杀虫剂被发现危害最大,其次是除草剂和杀螨剂,这表明需要对其使用和监测实施更严格的法规。

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一个亟待有关部门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人员强调,需要改进农药管理策略,以确保食品安全,同时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率。他们主张加强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并对农药使用实施更严格的法规,特别是针对其研究中确定的最有害化合物。

空气中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农药中的有害物质除了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之外,还可能通过空气吸入进入人体。

目前,新烟碱类(NNIs)物质被广泛使用在农药等杀虫剂中。在2024年,深圳光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的科研人员在《环境系统研究》期刊上发表了题为“Occurrence and inhalation health risk of neonicotinoid pesticides in outdoor air particulate matters from 2019 to 2021 in China”的研究,他们在武汉的大气颗粒物(PM2.5)中检测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NNIs),这一结果引发了公众对潜在健康风险的日益加剧的担忧,特别是对婴幼儿的影响。

该研究于2019年至2021年期间进行,共收集了101份武汉室外的PM2.5样本,并对其中10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分析。

样本采集工作在武汉某建筑的屋顶位置连续24小时进行,跨越三年、四个季节,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季节性变化的捕捉。样本制备过程中,每个滤纸的四分之一部分都经过多步提取,以确保从颗粒物中有效提取目标新烟碱类杀虫剂。

随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提取物进行分析,该技术能够精确识别和量化目标物质。数据分析则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曼-惠特尼U检验等统计方法,以比较不同季节和年份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浓度,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所有10种物质在超过60%的样本中被检出,吡虫啉(IMI)和啶虫脒(DIN)的检出率更是高达100%,凸显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武汉空气中的普遍存在。吡虫啉和啶虫脒的中位浓度也最高,表明它们对空气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总负荷有显著贡献。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物质的浓度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年间变化。多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呈现正相关,表明存在共同的污染源。

图注:不同年龄组暴露于新烟碱类杀虫剂(NNIs)的 每日摄入量(EDI)

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婴幼儿和儿童的每日摄入量(EDI)更高,表明这一脆弱人群面临更大的潜在健康风险。这一发现强调了需要进一步调查通过吸入暴露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长期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因此,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我国城市空气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污染状况,还提醒我们关注其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婴幼儿和儿童的潜在影响。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其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日益凸显。最新的科学研究揭示,农药残留不仅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可能通过空气吸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食物链是农药残留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体内已经检测到多种农药残留,其中一些农药具有显著的致癌风险。这些农药残留可能来自我们日常食用的水果、蔬菜、牛奶、乳制品和畜禽产品等。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会在体内逐渐累积,对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甚至可能引发神经系统问题。

除了食物链,空气中的农药残留也是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中,大气颗粒物中检测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等农药成分。这些农药成分可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对婴幼儿等脆弱人群的健康造成更大影响。由于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系统相对较为敏感,他们可能面临更高的每日摄入量,从而增加潜在健康风险。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减少农药残留的摄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农药管理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