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712大捷”,我军一天打光3400吨炮弹,创下世界纪录

真实战争近代史 2024-07-16 07:40:38

大家好,我是霞姐。

40年前的7·12,云南边境正在炮火连天。

这一天,从凌晨至深夜10点半左右,炮弹声从未断绝。

这一天,前线解放军打光了3400吨炮弹,创下世界纪录。

这一天,前线照片传到国内后,就连叶剑英元帅看完后,也不禁感叹,自淮海战役后,再未见过如此多的敌军尸体。

这一天,是参战老兵记忆中永不能忘的“712大捷”。

这一场炮战,也被解放军国防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收录在经典教学案例之列。

只是,刚刚过去40年,我们却都遗忘了。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战役正式打响。

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越军占领多年的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相继收复。

越军不甘失利,零星进行了多次反攻,但都惨遭失败。

面对此形势,越军高层既恐慌又愤怒,严令越军必须尽快夺回被中国军队占领的阵地。

6月份,解放军侦查部队通过监听越军无线电破译了一份关键情报:

越军多支精锐部队已经下发新一批次武器弹药,同时越军战地医院也正在紧急增加血液储备。这些信息都表明越军正在蓄谋一场大规模突袭。

这就是越军联合苏联制定的“MB84”的秘密计划,该计划也被称为“光北计划”,意为“光复北部领土”。

在该计划中,越军将组织6个精锐团的兵力实施正面突破、两翼牵制的进攻,争取先突破松毛岭阵地,随后逐次占领其余老山阵地。

这一计划可谓是越军的孤注一掷,4万多名越军都被编入该计划中,其中不乏有从柬埔寨抽调回来的精锐部队。

越军指挥部妄图借助优势兵力,来个一战定输赢。

自从我军收复老山阵地以后,越军始终担心我军会“侵略”越南更多地区。

当时越军指挥部甚至认定我军会以772高地为跳板,向越南渭川、河江一线发起进攻。

因而越军在制定“MB84”行动时,越军指挥部将进攻772高地列为行动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越军侦查小分队多次借助夜色对772高地主峰进行侦察,最终发现了通往山头的路。

越军指挥部十分清楚,这条通往山头的路并不“好走”,关键是要躲避中国炮兵部队的攻击。

阮文金是一位越军老兵,曾服役于越军356师876团,参加了越军的“MB84”行动中进攻772高地主峰。

他们学习了中国多方向进攻的战术。

准备开战以后,主力部队利用迂回包抄,攻上772高地主峰,小分队悄悄潜入772高地后方,偷袭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

阮文金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

“我们顶着雨穿过密林,饿了就吃拌着雨水的米饭,大家知道这是一场大规模反扑的硬仗,所以开战前,大家纷纷请求吃掉干米和罐头肉。”

当时,有不少越军战士高呼“死也要做饱死鬼”,这样的呼声令越军政委感到心痛又无奈,于是他批准了战士们的要求。

阮文金后来回忆说:

“上战场前,我吃了最丰盛的一顿干米拌盐巴,因为我们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第二天。”

7月11日夜,越军356师876团三个步兵营悄悄摸到了772高地主峰下,等待正式进攻的命令。

这一边,我军情报人员虽搞到“MB84”的秘密计划的名称,一直不知道计划的具体内容。

为了不陷入被动,我军指挥部开从国内不断调集充足的武器装备以及炮弹,希望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敌人的奋力一搏。

战场上的运输车辆不够,只能紧急请求边境附近的人民群众帮忙征集可使用的车辆。

边民听说是前线部队有需求,有车的出车,没车的负责打听哪里有闲置的车辆。

据说当时有一位满载药材的老板听说后,毫不犹豫地将车连同几万元的货物都交给了我军部队战士。

真正的军民鱼水情。

我军前后大概调集了800多辆车辆,武器炮弹不计其数,甚至连当时十分先进的英国雷达都被紧急送往前线战场。

截止到战斗前夕,我军大概布置了超过30万枚的地雷,85毫米以上的身管火炮共有174门。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前线的每一门火炮都准备了3个基数以上的炮弹。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为了减少士兵伤亡,以及充分震慑越南当局,我军指挥部决定此次战役以炮战为主,辅之步兵作战。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武器装备严重落后,因此在很多国家眼中,中国军队依然是那个只有两三支普通枪的队伍。

此次战役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的军事实力。

负责防守老山阵地和松毛岭阵地的部队是昆明军区14军40师,该师也是在“4.28作战”中攻克老山阵地的主力。

防守老山、松毛岭阵地的任务极其艰巨,据40师师长刘昌友回忆说:

“老山阵地是我们防区的大门,松毛岭阵地则是这扇大门上的门闩,所以越军一定会在这里与我们死拼。”

7月10日,刘昌友根据各渠道传来的情报,判断出越军就在这几天发起进攻。

于是昆明军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向各阵地防守部队通报了敌情,命令部队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要求部队必须在11号凌晨前作好一切战斗准备,白天三分之一、晚上二分之一的战斗人员进入前沿阵地,其他人在掩体内休息。

越军司令武立叫嚣着三天收复失地,刘昌友准备和他血战五天。

在师部会议上,刘昌友给部队下了“坚守阵地五天”的死命令。

具体防御计划:40师119团打两天,撤下休整,40师118团轮换上来坚守三天,再换119团上。

同时,刘昌友还将师直属队和后勤人员编为预备队。

会议的最后,刘昌友带头宣誓说:“坚决打好这场仗,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让越军的反击得逞。”

补充一点,119团和老山主攻团118团一样,都是从抗日战争走过来的英雄部队,前身是山西抗日“决死队”,善打硬仗。

团长张又侠是开国上将张宗逊的儿子,但他绝不是坐火箭升上来的,而是从列兵、班长、排长走过来的,具有丰富作战经验。

4月28日以后,他身上长了不少小瘤子,刘昌友几次催他看,他都不动窝儿。

后来刘昌友急了,亲自把他“押到”医院。

也是凑巧,7月11日,张又侠病好出院赶回部队,这让刘昌友对打赢这场仗有了信心。

当然,让刘昌友更有信心的,还是阵地前强大的炮兵部队。

他在会上就说,这一战,如果敌人80%不是火炮消灭的,就不算赢。

7月11日,入夜以后,越军对老山地区的零星攻击停止了,越军电台也开始静默,刘昌友断定战斗即将打响。

双方蓄势待发,一场恶战就这样在云南边境开始了。

7月11日半夜,刘昌友给前线119团团长张又侠打去电话。

问他如果是他当越军指挥官,假定凌晨3点发动进攻,部队应该在什么位置?

张又侠回答说,应该在阵地前600~800米处。

刘昌友接着说:“那好,你的部队在这个位置,我就打这里!你告诉赵扣斌(炮群指挥)准备开炮吧。”

凌晨2:45分,师监听电台里,又传来了短时间电流的沙沙声。

然后听到越语的呼叫:“3点钟开饭完毕”。

这是越军正式进攻的命令。

刘昌友下达命令:各团炮群开始对表。

倒计时1秒时下令:“炮火准备开始!”

刹那间,700余门大炮同时开火,天崩地裂,震耳欲聋,在曼棍洞师指挥所都能看到敌军阵地升起的火光浓烟,闻到随风飘过来的硝烟味儿。

原想用炮火逼迫越军暴露行踪,但首轮轮炮击以后,居然没有动静,监听电台也没有听到越军的反应。

目标区依然一片寂静,仿佛那里并不存在任何越军人员。

难道是前线指挥所判断有误?

其实不是,根据战后俘获越军士兵的供述来看,解放军首轮炮火准确地命中了潜伏在黑暗中的越军部队,并造成了严重杀伤。

但这支越军突袭部队的战斗素质相当惊人,即便被炮火命中,他们也没有发出任何惨叫声与惊呼声,而是继续保持静默状态。

不过我军当时并不知晓这一情况,毕竟按照常识,越军若潜伏在阵地前沿,必然会被炮火逼出行踪。

因此为了节约弹药,我军暂停了炮击,但此时越军却抓住我军心理松懈的时机,向松毛岭阵地发起了猛烈冲锋。

解放军多个前沿阵地在十余分钟内便被越军攻下,松毛岭乃至整个老山阵地都岌岌可危。

值得庆幸的是,准备好的大批炮弹再次派上了用场。

第二轮炮击开始了,越军阵地上几乎全部被炮火覆盖。

在一道道重重封锁的火力墙下,越军被分割为前后阻断的两个部分,后续部队无法有效支援冲上我军阵地的冲锋部队。

火炮要打得准,炮兵侦察是主要的。

在现代化炮位侦察雷达还不能普遍应用的情况下,炮兵侦察员目视侦察就是很重要的。

这些炮兵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为炮弹“长眼睛”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山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茂盛,为了发现敌人目标经常要爬上大树。

指挥排长魏兴成和班长王心安,就是藏在大树上发现了好几处敌人的榴弹炮、加农炮和迫击炮阵地。

并指挥我军重炮及时消除这些对我军威胁很大的炮兵。

但敌人也不是吃素的,我军的炮兵侦察员是他们的眼中钉,王心安班长就死在越军的高射机枪下,前胸被打了个茶杯大小的血洞。

面对炮火的重重阻隔,越军将自己的家底——炮兵旅拉了出来,试图发起炮火反击,减轻前线部队的压力。

然而令越军吃惊的是,只要他们炮兵一开火,很快就会遭到解放军炮群的精确打击,仿佛越军秘密制定的炮兵阵地坐标早已被解放军知晓。

事实上,解放军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打击越军炮兵,需要归功于此前从英国进口的辛柏林反炮兵雷达。

这款雷达采用相控阵设计,可以快速计算敌方火炮的弹道数据,并为我军模拟出敌方火炮的坐标。

也就是说,只要越军炮兵开火,辛柏林反炮兵雷达就可以将越军火炮的坐标锁定,进而为我军炮兵的精确打击提供射击诸元。

为了一战打响我军的军威,也为了中越边境的彻底安定,二轮炮击紧接着发起,越军阵地再次被炮火覆盖,无数士兵就这样倒在炮弹之下。

多年之后,曾亲身经历过这场炮击战的越南老兵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心中依然充满恫吓。

他说在那样的炮火之下,每个人显得那么渺小,无论是上过多少次战场的老兵在那样的炮火下,也只能束手无策。

这场炮战最终以战争打响的日期命名,即“712炮战”也叫“712大捷”。

这一天,整个老山地动山摇。

我军一共发射出了3400吨炮弹,如果除以当时的炮兵人数,大概每位炮兵最少都发射了13吨的炮弹。

这样的弹药消耗量比上甘岭战役中的美军还要多。

在无情炮火的碾压下,越军付出了3000余人的损失代价,无奈撤军,因此松毛岭后来也被越军称作“伤心岭”。

前线照片传到国内后,就连叶剑英元帅看完后,也不禁感叹,自淮海战役后,再未见过如此多的敌军尸体。

战后的日子,如何处理敌军尸体成了大问题,天热又不下雨,尸体都腐烂了。

用白酒、消毒液带两层口罩都不管用,那个味儿离着老远就闻得见。

本来处于人道主义,让越军白天空手打着白旗来,可他们不听,非要晚上打着手电来,那又少不了小规模冲突。

敌人伤亡惨重,我军伤亡也不小。

据刘昌友将军回忆,战后师里找了80多个木匠,昼夜赶制棺材,按照烈士军帽、衣服和鞋底的编号姓名一一装殓好装棺入葬。

此战结束后,越军放弃了大规模进攻老山的想法,只有小规模的对峙战。

炮兵神勇,步兵也是真正的英雄钢铁战士。

从7月12日凌晨开始,越军不顾我军火炮给其造成的重大伤亡,按照原定方案向我119团所坚守的各个高地发起了疯狂进攻,均被我军击退。

我们以一个阵地为例。

我军收复老山后,防线的最前沿就是142号高地,直接与越军阵地近距离对峙。

当时,防守松毛岭、那拉地区诸高地的是正是40师119团。

防守142号高地的,是119团3营8连3排9班,配属2排4班和营重机枪连一挺重机枪,由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指挥,共15人。

7月12日凌晨5时许,战斗正式打响,142号高地成为首当其冲之地。

进攻142号高地的越军为步兵316师174团1营。

该团是越军首批组建的主力步兵团,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功勋卓著,被誉为“运动战的先锋”。

越军这次势在必得,先投入了两个加强排,企图乘天黑雾浓偷袭142高地。

先是担任警戒的哨兵周忠烈在黑暗中听到了有“刷刷刷”的声音。

他将机枪对准了发出声音的方向,把身子探出掩体,黑乎乎的浓雾一团一团地袭来,什么也看不见。

他仔细判别着响动的声音,原来是挖土的声音,偶尔还传来几下枪托的撞击声。

好家伙!是想偷袭,正在排雷呢!

当时大家都还在睡觉,周忠烈用排长李海欣发明的联络办法,拉了三下另一头拴着排长手的绳子。

李海欣一下子惊醒了,立即发出战斗命令,战士们按照预定方案,也迅速做好战斗准备。

但他们还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李海欣告诉大家准备好手榴弹,近了再投。

敌人以为没有被发现,大着胆子摸上来了。20米、15米、10米……

“打!”李海欣一声令下,一排手榴弹飞进敌群。

在手榴弹爆炸的火光中,李海欣发现后面还有敌人的二梯队。

原来,大量的敌人集结在一片小树林里,等待前面偷袭的敌人得手后,立即发起对老山主峰的进攻。

而且李海欣不知道的是,他阵地正面,敌人摆了一个加强营,而且是背着行军锅来的,准备到老山主峰煮中午饭吃。

李海欣马上用报话机向上级报告了情况,同时指出了敌人集结的位置,要求炮火支援。

炮兵战士动作很快,半分钟后,炮弹落进前面小树林,炸得敌人的尸体和树枝一起乱飞。

阵地上的战士们高兴极了,他们对着报话机高喊着:“打得好!感谢炮兵老大哥!”

很快,天麻麻亮了,一个加强营的400多名敌人向阵地发起了强攻。

敌人在炮火的支援下,正面、右面、左面三个方向冲了过来。

15个人每人负责防守20米,只要有人牺牲,就会出现缺口。

当敌人第四次进攻的时候,两位战士牺牲了,三个敌人从缺口窜了上来,跳进了堑壕。

附近的9班长杨国跃发现后,带着三个人扑了过去!

但是,杨国跃原来的阵地上又出现了更大的缺口,二十几个敌人鬼头鬼脑地摸了上来。

李海欣发现后,又带着几个战士扑了过去,他端着冲锋枪,对准敌人,一梭子弹扫过去,当场打死了八个。

可是敌人射来的两发高射机枪子弹打中了李海欣的胸部,他倒下了。

战士张庆龙看到后想要为李海欣包扎,却被李海欣拒绝,他一边拿枪对敌人射击一边大声说:“小张,别管我,消灭敌人最重要!”

李海欣看到敌人还不肯撤退,见敌人正好来到在预先埋设的定向地雷位置上,他挣扎着往前爬了几米,按动了定向地雷的起爆电钮。

天崩地裂的一声爆炸,无数颗钢珠雨点般地朝敌人射去。

地雷的爆炸让越军不敢动弹,阵地上出现了暂时的寂静。

等李海欣苏醒过来,杨国跃正在为他包扎伤口,但伤口太大,怎么都止不住血。

他看了看周围的情况,挣扎着艰难说:“我不行了,9班长你代替我指挥,告诉同志们,只要还剩下一个,都不能丢掉一寸土地!”

说完,李海欣吃力地翻过身子,准备把报话机解下来交给杨国跃。

正在这时,敌人又开始进攻了。

李海欣看到敌人又冲到了另外一颗定向地雷的位置上,他忍着剧痛又爬了几步,准备去按定向地雷。

敌人看他又要按地雷,吓坏了,直接甩过来的一块梯恩梯炸药,李海欣被炸成两截,壮烈牺牲。

他背上的报话机被炸飞了。

报话机也坏了,和上级失去了联络,无法指示炮兵进行支援,情况非常严重。

杨国跃当即决定派通讯员唐友国回去报信。

19岁的唐友国接受任务后,迅速跳出战壕,可没跑出多远,后路被敌人切断了,他英勇牺牲在报信的路上。

机枪手周忠烈听到激烈枪声,知道小唐出事了,立即提着机枪去援助。

敌人从后面摸上来了,周忠烈打光带去的全部子弹,他胸部中枪了。

他把拴在腰上的两颗手榴弹拉火环套在手指上,假装伤痛昏迷,吸引敌人围上去抓活。

只听“轰”的一声,周忠烈和六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此时,阵地上的十五个人中已牺牲了五个,重伤五个,轻伤四个,只有一人没有负伤,但耳膜也被震出了鲜血。

杨国跃带领战士们在硝烟烈火中与敌奋战,一次次将越军打了下去。

战士李国文、刘家富坚守在高地北侧。激战中李国文被越军的炮弹片击中头部,牺牲时手里仍紧握着被炸断的半截冲锋枪。

刘家富只身与越军周旋,依托弹坑顽强打击敌人。在击毙了4名越军后,他身负重伤,子弹也打完了。

眼见一群越军跳进了堑壕,刘家富用土把自己埋住装死。当几名越军走到他身边时,刘家富突然拉响了两枚手榴弹,与4名越军同归于尽。

失去联系、孤军作战,阵地上弹药也不多了。杨国跃冷静分析了一下形势,死打硬拼,只会全部牺牲,阵地也会失掉。

只有撤进坑道,等部队反攻的时候,再打出来中心开花。

但几个轻伤的战士都不愿撤,他们不愿敌人占领阵地,更不想当俘虏。

最后,杨国跃以班长阵地最高指挥员的身份,命令战友带着重伤员,撇进了坑道。

这是越军修建的一条“之”字形的坑道,总长不过20米,重伤员在中间,轻伤员分别把住了两个洞口。

6时05分,越军终于冲上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没有发现活着的中国士兵,欣喜若狂,举着枪欢呼跳跃着嚷成了一片。

而此时,连指挥所与3排人员联系不上,又发现142号高地上都是越军,认为坚守人员已全部牺牲,立即向上级报告。

119团团长张又侠闻讯后大怒,命令团炮兵群一个榴弹炮营以猛烈的火力急袭142号高地表面阵地及其前沿。

一时间一团团炮弹飞向142号高地,炸得阵地上的越军狂呼乱叫,东躲西藏。

越军为了躲避中国军队的炮火,闷着头就往坑道里钻。

杨国跃立即指挥战士们开火,打得钻进来的越军吱哇乱叫。

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坑道里还有中国人,端起枪喊着:“中国兵,不要打,我们也优待俘虏……”

坚守分队哪管这套,又是一顿猛烈射击,打倒了几名越军,其余的连滚带爬退出了坑道。

很快,越军架起机枪封锁了两端的坑道口,并向里边扔手榴弹。

杨国跃组织战士们利用坑道的拐弯隐蔽自己,以轻伤员守洞口,重伤员压子弹,坚决进行抗击,一次次将企图冲进来的越军击退。

越军一时打不下坑道,便用火力封锁住坑道口,组织兵力继续向其他高地进攻。

由于中国军队的炮火极为猛烈,各方向进攻的越军接连受挫。

打到上午9时许,越军174团1营伤亡惨重,已无力扩展战果,不得不撤至142号高地转入防守。

119团趁机组织预备队向前集结,准备反击。

下午13时25分,3营出动两个班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分组向142号高地跃进。

在142号高地上的越军被中国军队的炮火打得丢了魂,已纷纷退下山去躲避。

此时,洞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阵地气温高达43℃,坑道里非常闷热,加上敌人不断地丢手榴弹,硝烟弥漫,重伤员都先后昏过去了。

仅剩下半壶水,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喝下一口,最后这救命之水都留给重伤员。

艰难的等待中,坑道中的杨国跃听到外面的炮声和枪声愈加猛烈,估计可能是主力发起了反击。

于是将轻重伤员搭配编成4个小组,带着战士们悄悄摸出了坑道。

此时阵地上除了成堆的越军尸体外,已没有了敌人。

杨国跃立即指挥大家寻找阵地上的有利地形为依托,向山下正在溃逃的越军射击。

15时05分左右,两个打反击的班冲上了142号高地,高喊着“诺松空依!(越语缴枪不杀)” 杨国跃连忙喊道:“别打,是我们……!”

双方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激动不已,都泪流满面。

战后检查,越军在142号高地及其前沿遗尸100余具。

“李海欣高地”的15名战士,9名战士负伤,5名战士牺牲,其中3人是和敌人同归于尽的。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打退了敌人六次轮番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

从此,这片鲜血染红土地就被称为“李海欣高地”。

排长李海欣和班长杨国跃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十五勇士”人人荣立战功。

119团的团长张又侠后来成为了中央军委委员、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他曾经回忆说:“我这一生最痛快的一天莫过于7月12日,那天最痛快的几件事——一是师长通知,炮弹运上来了,放开手打!二是142高地,还有我们的人!”

“两山轮战”结束后,在中越双方的边界谈判中,李海欣的高地被划归到越南一边。

消息传出后,很多老兵都不明白,付出了这么多牺牲守住的阵地,为何让给越南?

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战争终归是为了国家战略服务的。

中越两国在胡志明在世时,关系亲如兄弟。黎笋掌权后大举排斥亲中派,迎合苏联的反华政策,才导致两国逐渐走向对抗。

黎笋去世后,越南政府看清了形势,主动选择与中国和解,中国政府接受了。

这不是软弱,而是出于道义。

和平永远是两国人民共同的诉求,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无尽的苦难。

但历史我们不能忘记,40年过去,战争亲历者还建在,南疆的忠魂还在,我们也不该忘记。

我们总是要记得,当大家都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意气风发去开拓自己的新人生时,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在祖国边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赢得了世界的刮目相看。

这些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是以铭记。

参考资料:

《越南视角的712中越炮战》公众号南书房

《老山师长讲“712大捷”:炮兵消耗3400多吨炮弹》刘昌友

《永远的丰碑》 李建国

《中越战争中辉耀军史的“李海欣高地”是怎么回事 》沈听雪

《老山著名的李海欣高地,战后为何划归越南?15名勇士,5人牺牲》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文章,未能一一核实,如有出入,请指正,请见谅。)

关注我,看更多真实战争故事!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