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古代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皇帝,是以一家一姓之中之间进行皇位的更迭。
为了保证政治特权能在自己家族中持续更长时间,在选择继承人和培养继承人方面,整个统治集团会花费大量的精力。
以保证未来的继承人能够顺利继承皇位。东宫制度就是这一政治实践产生的产物。从汉唐以来东宫制度得到了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东宫制度结合王朝的社会背景,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01 宋代东宫太子选立的特点在传统中国古代王朝中,对于皇位继承人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刻了。
古人认为天子富有天下,作为储君的太子,可以继承皇位大统,和顺兄弟,镇压王室异性,乃是王朝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
宋书《册府元龟》中载:“王者建立储贰,所以重宗庙社稷而安天下也。”可见储君之位对于王朝而言何等重要。
宋代大臣包拯也曾言,“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基本上及时建立储君成为大部分王朝官员的共识。
宋代皇位继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历任王朝都很难见到的现象。宋代的皇位继承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内乱。
这对于宋代重视东宫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权力重就会生出诸多弊端,即使皇子如果手握重权也容易生事。
如何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宋代人也有自己的政治实践。从宋代东宫制度的整个发展来看,嫡长子继承原则是其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尽管多为嫡长子并有继承皇位,但是大多数都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是由于身体原因。
在嫡长子没有继承皇位的情况下,宋代也出现了多位嫡次子继承皇位,基本上遵循了顺位的习惯。
而且宋代也并不是只因皇子是嫡长子就在皇子出生之后将其立为储君。宋代皇帝立储的习惯来看,皇太子立储的年纪如无特殊情况,基本都是在其年长成人之后进行立储。
年纪最大的高宗赵眘立为皇储时已经三十五岁了。
对于为什么要晚些立储宋代皇帝有自己的见解,宋孝宗就曾解释道:“但恐储位既正,人性易骄”,实际上这并非多此一举,历史上早立太子,造成太子“便自纵逸,不勤于学,浸有失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02 宋代东宫制度的作用宋代东宫相当于是储君的小朝廷,内有一套完整的东宫官制、礼仪规范和日常的运作规范。
在官制上,设有一系列的佐贰之官,以协助太子处理相应的政务。
宋太宗建立宋朝之后,开始了对宋朝的修复和发展,公元995年,也就是宋太宗至道元年开始,宋太宗着手设置和恢复东宫制度。
设置有宾客、左右庶子、谕德、中书舍人等官职。其后根据储君的选择、储君的培养、储君的生活以及储君意外薨逝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复杂且详细的宋代东宫制度。
储君的选择:宋代在选择储君制度的问题上,坚持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
宋代君位继承上,太宗赵恒、英宗赵顼、神宗赵煦、徽宗赵桓、钦宗赵谌、孝宗赵愭、光宗赵扩都是皇后嫡子,若无嫡子则遵循先长后幼,以及宋代出现的四次宗室入继问题。
在继承的先后次序上,这些原则基本都得到遵循。将皇储预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情况都考虑在内。
储君的教育与培养: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为了确保储君能够承担起国家重任。对储君的教育和培养就需要花一番功夫。
王朝一般会选择适当的人选作为太子的老师,这种制度也叫做师保制度。皇子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仁宗朝设立的资善堂就是典型的皇子读书的地方。
资善堂成为皇子教育重地,有着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设置。资善堂设置有都监、翊善、赞读、直讲、皇太子公小学教授、资善堂小学教授、伴读、说书等官员专门为资善堂工作。
但其中职位,有时候并不是由专职的人员担任,时常是一些德高望重或者德才兼备者兼任其中的某个职位。
在资善堂里未来的皇储会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对太子进行一些人格训练还有就是对其仪态行止进行规范,使其在各方面都符合未来君主的风范。
资善堂训练皇子的教育内容,一般也为摆脱当时的知识体系。“至如《礼》《乐》《诗》《书》至道,可以裨益太子者,皆卿等素习,不假朕多训尔。”儒家的经典成为读书识字的基础。
经史典籍成为必学项目。宋代历任皇帝多推崇儒家经典,真宗在位时,“真宗皇帝,尝作《元良述》,以示太子,其略曰:欲全其德,在修其身;欲修其身在勤于学。
所以勤于学者,必首及于读《易》诵《书》阅《诗》观《礼》,而遗编旧史则次之。”大多数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皇子学习的重点。
这与宋代儒学大兴有紧密联系,可见宋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皇子的个人学习素养。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培养皇子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
希望未来的皇储能够做到畏天、爱民、法祖宗、圣孝、贤能、远小人、勤俭、听言、明赏罚、谨边防。
当然理论上的学习完成之后,有时为了让皇太子亲自处理一些事情,也会将皇储安排在京尹或者议事堂里处理一些政务。
03 宋代东宫官制宋代皇子被册立为太子之后,会出宫建府,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就是东宫。
但是若是皇子本人既没有封王也没有被明确的册立,但是皇帝对其有所重视的情况下。该如何安置即将成为储君的皇子?
宋代“于内香药库之西偏建皇子位”,对这种情况的皇子进行培养。实际上皇子位的出现主要是应对时有出现的皇帝无亲生子的现象。
皇帝以此种办法作为缓兵之计,稳定朝中局势。《宋会要》中载有三太三少“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保”,以及其他官署“宾客、詹事、左右庶子、中允、谕德、赞善、家令、率更令。”以上官制按照旧例乃是东宫官制的常设,实际情况可能与典章制度有所出入。
在更多的时候,官职设置的实际意义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性。
师保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赐予一些名望高、德行重的大臣,以示尊崇之意,在大多数的朝代只是一个虚衔而不是实职。
宋朝的历史上,诸如宰相范质被授予太子太傅、王溥被授予太子太保、魏仁浦被授予左仆射等等,作为嘉奖大臣的尊衔,以示优荣。
总体来说太师、太保、太傅的职位设置,其象征意义重于实际意义,而且不常选定人员担任,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相比之下,宾客一职更具有实际的师保作用的官职。太子宾客一职位列从三品,官位品级并不低。
宋代的太子宾客,“见太子如师傅之仪,太子见,必先拜,动皆咨询。”足以见其身份的遵从和与太子的亲近程度。
剩下的太子詹事主管东宫事务,也是从三品,主要负责东宫府中一应事务。另外其他官职以负责教导、为皇子提供讲学服务为主。
宋代东宫官制,官职设置并不具有完整性,即典章规定的官职,和实际真正地服务于皇太子的官职并不是一样的。
东宫官职设置较为随意,经常以他官兼任,也就说服务皇太子并不是官员的本职工作。
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被选为太子的官署。
宋太宗开国之后就曾说道:“朕于诸子常加训厉所命僚属悉良善之士,至于皂之辈,皆朕自择不欲令奸巧奸佞之人,在其左右,至于谕东宫官,且有当择正人辅之以道。”相当重视对东宫官署的选任,希望做到“皆用正人,使之所闻必正言,所见必正行,则太子无有不善矣”。
从太子接触的人开始预防,以避免太子变坏或被奸人误导。
结语宋代的东宫制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接点,唐代东宫制度设置使太子具有相对较大的权力。
但是宋代对于东宫制度的设立,有意地削弱其建设。这从东宫制度当中教导和教育的性质加强,而东宫官署权力减弱这一点可以看出。
官署权力的减弱则主要是采取官制分离的差遣制度,以及他官兼任东宫的习惯。通过加强对太子的教导,进而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是宋朝时期东宫制度的特点之一。
一整套的东宫制度不仅为太子提供了基本教育,而且还注重让太子担任京尹、在议事处以及偶尔让太子监国等惯例,以提高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
围绕皇储的选立、教育、培养、生活等各方面建立起来的宋代东宫制度,为稳定皇位继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宋史》
《册府元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