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下电器集团承认造假44年,获利8万亿,董事长90°鞠躬道歉

孙虎娱乐说 2024-11-08 03:44:02
前言

11月1日,日本制造业巨头松下电器集团董事长,公开对消费者90度鞠躬道歉:承认旗下多家子公司长达44年的系统性造假,获利8万亿日元!

这场近半个世纪的造假闹剧,到底是如何上演的?

为何时至今日才被曝光?

半世纪骗局终被揭穿

要说起来,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玩起了"数据魔术",把测试数据玩得跟变戏法似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大摇大摆地生产销售与认证不符的产品,这种"创新"可真是前无古人。

这场持续了44年的"造假马拉松",涉及了5200多款产品,简直是要把整个产品线都来个大改造。

最后的"战果"也是相当惊人,累计获利高达8.36万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都快4000亿了。

全员大制作

松下这次的造假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全公司总动员的"大制作"。

从上到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保密网"。

造假范围之广,简直让人瞠目结舌:7家国内外工厂齐上阵,52种违规产品轮番登场,影响波及约400家全球客户。

这下可好,松下一不小心就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可能是全球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企业造假案!

松下这次是把"质量管理"、"诚信经营"和“企业文化”都一起扔进了垃圾桶。

企业文化的双刃剑

说到日本的企业文化,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他们引以为傲的终身雇佣制,在这次事件中可谓是"功过相抵"。

一方面,它培养出了一群对公司忠心耿耿的"企业武士";

另一方面,却也可能成了滋生集体隐瞒的温床。

员工们为了保住那铁饭碗和香喷喷的福利,对造假行为不仅装聋作哑,有些人还亲自上阵。

看来过度的忠诚,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

甩锅大法失败

而且,为了拿到美国的认证,他们竟然对半导体防潮数据动起了歪脑筋。

结果呢?

产品一上市就闹了个大红脸,投诉像雪花一样飞来。

但松下这时候倒是挺有创意,不承认错误,反而玩起了"甩锅"大法,把责任全推给了消费者。

他们振振有词地说,这都是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

啧啧,这种"顾客永远是错的"的服务理念,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好在,松下的这个"造假气球"最终还是被戳破了,而且是被自家人给捅出来的,真是应了那句话:"家丑不可外扬"。

随着中国家电业的崛起,松下这艘大船开始有点摇摇晃晃了。

业绩下滑,员工福利大大减少,内部矛盾自然就冒出来了。

八米长的违规清单

2022年,一些憋不住气的新员工可能觉得"不如来个大的",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了公司的违规行为。

公司高层虽然使出浑身解数想要遮掩,但架不住越来越多的员工站出来作证。

最后,这个藏了几十年的"秘密"终于像个大气球一样,"砰"的一声炸开了。

当日本政府一介入调查,就发现这个"兔子洞"比想象的要深得多。

松下集团被逼得没办法,只好乖乖进行内部自查,还成立了第三方调查委员会。

这一查不要紧,整整查了两年!

最后拉出来的违规清单,长得都能绕松下总部大楼一圈了 —— 足足8米长!

这份"成绩单"恐怕连松下自己都要咂舌。

看来,松下这些年在"造假"这门功课上,可真是下足了功夫!

道歉态度引质疑

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高层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道歉。

新闻发布会上,董事长来了个标准的90度鞠躬,看起来倒是挺有诚意。

不过,光是鞠躬可不够,松下还使出了几招"杀手锏":

对高管进行薪酬处罚(估计这些大佬们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承诺投资自动化测试设备(看来是打算让机器人来把关了),还要加强质量保证意识(这意思是之前都没这意识?)。

但是呢,这些措施能不能真的挽回公司声誉,还真是个未解之谜。

毕竟,失去的信任可不是几个弯腰就能赢回来的。

而且,松下工业公司的后续反应更加让人大跌眼镜。

明明造假行为都已经被揭穿了,他们居然还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

不停止出货?

不进行召回?

只在客户要求时提供替代产品?

这操作,简直就像是在说:"我们错了,但也没那么错。"

这种态度,不禁让人怀疑:松下是真的认识到错误了吗?

还是只是在做做样子?

这一下把人们心中那个"日本人不造假"的美好形象,瞬间就碎了一地。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种造假行为在日本制造业中居然还挺普遍。

管理失控酿成大祸

就在不久前,丰田汽车的子公司大发工业也被爆出长达30多年的造假丑闻。

这下可好,日本大企业的金字招牌都快被自己给砸烂了。

看来,"日本制造"这个招牌,以后可能得加上个"谨慎使用"的警告标签了。

说到底,松下这次"翻车"可不是偶然的。

管理层松懈得像是在度假,员工对质量保证的态度简直就是"无所谓",再加上企业文化和制度上的一堆问题,这简直就是在为造假行为铺红地毯啊。

松下可能是躺在过去的辉煌上睡着了,完全忘了"诚信经营"这四个字怎么写。

结语

看来,长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不仅没让松下保持警惕,反而让它患上了"大企业病"。

这次事件无疑给松下敲响了警钟,希望能把它从自满的美梦中叫醒吧。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