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县城,走出26位院士近万名教授,被称教授之乡,它凭什么?

冉冉阅览世界 2024-12-30 11:50:35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科考和升学的难度,从古代科举制度想要金榜题名就是凤毛麟角,直到今天高考依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

中国人对学历的仰慕几乎是刻在了骨子里,那些大山里偶尔能考出一个大学生,之所以被家乡人寄予厚望,就是因为稀缺性。

而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虽然地方很小,但却为中国社会输送了26名院士,百位高校校长,数万名教授。

这座小县城后来也被称作“教授之乡”,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教授之乡”的前身

宜兴古时又叫荆邑,有春和景明,秀丽通畅之意。

而这个苏北小镇的地理位置也如它的名字一般,坐落在江苏的一个有水的小村庄,但是离杭州和上海都非常近。

这里雨水丰沛,水产也很丰富,可能就是这里的人从小就吃鱼的缘故,这里的人从小就非常聪明。

曾经秦始皇对这片土地都十分的上心,还特意将它的名字改为阳羡。

而阳羡自古以来最有名的两样东西,一个是阳羡的茶,另一个就是阳羡书生。

从南朝吴均的志怪小说《阳羡书生》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对于阳羡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读书好,就连典故中也难免出现阳羡人是书生的形象。

足以可见阳羡这个地方从南朝起自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更别提隋唐之后发展出了科举制度后。

这个小县城从隋唐起,就为旧时的朝廷提供了超过百余人的进士。

要知道古代三年一次科考,是严防作弊的,能够金榜题名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进士千千万,荆邑占一半,在那个时候,但凡是放榜日就可以看到红榜上一两个荆邑的。

历史上科举考试记载宜兴就出现过十几位丞相,两名状元。

又因为江苏风景秀美,能让人产生许多的美好的想法和心得,于是南方的诗歌也以柔美温和婉约为主,而荆邑也是诗词大家的聚集地,其中徐悲鸿这个艺术大家就来自于荆邑。

人们觉得荆邑这个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探究其为什么能养育出这么多人才的背后,一些资料缓缓的揭开了宜兴神秘的面纱。

从宜兴的文明发展历程来看,这里都是多段文明的发源地,这也使得宜兴成为一个很好的文化孕育温床。

宜兴地理位置优越,既有丰沛的雨水以供农作物的生长,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打下了物质的基础。

又因时常可以吃到鱼虾,极大的促进了宜兴人的智力。

加上一些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钻研和学习,这让宜兴将来文化的繁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苏东坡,更是慕名来到宜兴这个地方开办学堂进行教学。

有许多学生冲着东坡先生的名号不远万里而来,原本是冲着苏东坡先生的名气而来,但最终都被宜兴浓郁的学习氛围所感染。

而且荆邑处于中国腹地,地理位置上可以接触多种文化的熏陶,文化传播极为迅速。

这决定了荆邑人养成了喜欢挑战,能极快速的适应环境,接纳新鲜环境的性格。

而且宜兴人从小就被教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虽然他们优越的地理环境更适宜从商,但学历高的人在社会上享有的地位十分之高。

这样的氛围下也催生了宜兴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

因为有了许多读书人和浓郁的学习氛围,积累了许多的学子老师,地方上的教育资源就变得丰沛起来。

这也使得古代有很多学子特意从外地前来,在宜兴从事学习。

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要知道江苏宜兴近上海,宁波等发达的地区,而近现代时战乱不断,上海作为一个知识传播的要地进行着不少的先进运动,学生罢课后工人罢工。

还有《新青年》,新思想都发源于上海。

而宜兴也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由于接受新思想很快,不保守。

宜兴很快就转化成为了思想传播的根据要地,并且为上海的第一波学生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学生基础。

宜兴的老师也不是死读书的古董派,乐于成见的接受新思想带动学生。

宜兴的老师非常懂得因材施教,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传授他们不同的技能,给予启发。

这也是宜兴除了人聪明,学习氛围好之外,能走出如此多进士名流以外的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宜兴的老师遍布中国各大名校,几乎每一个学校里都会有宜兴老师的身影。

就比如说宜兴的汪德耀,他是家中的老大,学习优异。

并且凭借自己独到的教学之道在学生中备受欢迎,由于他体现出了极强的管理能力,不久之后他就被调到厦门大学任第四任校长。

汪德耀的弟弟们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他们以哥哥为榜样,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汪德耀有两个弟弟都是院士,分别是汪德昭和汪德熙。

他们不仅智力超群,而且酷爱钻研科学,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卓越的贡献。

而汪德昭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他曾赴法留学,并且在法国取得了伟人的成果。

但是在中新中国解放之后,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放弃在法国的一切带着学习成果回国。

不仅推动了我国水声学学科的发展,还给我国未来发展这个学科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学生与科研报告。

而汪德熙比起哥哥更喜欢军事方面的研究,他钻研的偏向于物理学与化学的交界学科,给中国的原子能界带来了斐然的科研结果。

他在学术界所做出的科研成果足以带动中国原子能超越其他科技大国。

为了纪念汪德熙,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的院士楼都以汪德熙的名字来命名,他也是九个被命名原子楼的院士之一。

而汪德熙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就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弃了国外的学业,回到国家投身军事建设中来。

国家中的老四也受到了哥哥的影响,他的身份更加的神秘,至今也未被透露,只传言中他参与了抗日战争,而且还是一名我组织成员。

汪家一共就四个儿子,各有各的才能,且在学习的方面都透露出了惊人的天赋和造诣,但这在宜兴当地却并不奇怪。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这是自古以来出进士和状元的地方。

除此以外,宜兴这个地方还出过清华大学的校长蒋南翔,甚至还有台湾大学,南京大学的校长也都是从宜兴走出去的。

这让人们好像对宜兴的老师有着天然的信任,觉得他们学习能力强,而且有把学习农历传给学生的本领,当然也难怪是叫做才子之乡。

现代输送人才

至今江苏宜兴还保持着优良的学习传统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这里甚至还在源源不断的输送出院士,会对祖国仅有贡献的人才。

就比如说朱既明,从小他就对生物类的知识就十分感兴趣,学校因材施教也给她提供了可以研究和探索性质的实验器材,他因为小的时候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后就成了著名的病毒学家,著名的医学领域院士。

他从事病毒学领域的研究,并带领着我国的科研团队,自己研究的菌种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支青霉素。

打破了列强主义对青霉素的价格垄断,生产出低价便宜的青霉素,将青霉素的价格打了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是首个发现甲型流感的医生,而这个病毒最后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堪比新冠。

他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病毒学带来了希望,还为继续研究病毒学的学子指明了方向。

这无疑对于宜兴的喜欢生物的小朋友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先例,相信朱继明院士的案例也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栋梁。

不久后程天明院士,就步着朱既明院士的后尘而来。

他也做医学相关的研究,只不过更偏向于武器理论的应用,他主要的课题是防原医学。

不惧辐射对身体健康,曾经参加了14次中国核实验测试。

而程天明眼光独到,思维严谨,很快就找出了应对复合伤的方式,推动了世界防原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除了病毒学和核武器这样的严肃课题,还有从江苏出来的院士,研究了千古难题,也就是癌症这种绝症。

陈志南院士长期致力于研发抗癌药物的研发。

除此以外,江苏还出过很多很知名,对中国社会都有奉献的人才。

他们默默无闻,但却默默奉献,但是如今宜兴的名气甚至远远不及某些高考工厂出名。

相信宜兴这样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比起那些将学生逼迫成机器,忽视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更加有效。

也希望教育的目的最终能真的培养出人才,而不是一个一个只会考试但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机器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