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古遗址是历史故事最好的言说。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其精妙之处不全在历史厚度,而是一水一桥一屋一瓦,微末间皆有故事。
石门槛历史街区 | 绍兴发布
这是石门槛历史街区,是古城特别的一笔着墨。
街区两边矮墙林立,黑瓦覆顶。一道圆拱门,上面是石刻的“石门槛”三字,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是喧闹的仓桥直街,一边是安静的石门槛。
不到百米的青石板老街上,可见华家台门、冯氏民居等重点台门,还有莫氏民居等其他传统民居。
其中有一处钱氏民居,古朴的木门上悬挂着一块“老钱家妇科”的木牌匾,绍兴著名中医钱氏妇科世居于此。
钱氏发迹,是因曾为高宗后妃治愈了妇疾,石门槛之路名亦与此有渊源。
钱氏本为山阴(今绍兴)望族,非行医之业。至北宋末年,钱氏的十一代裔孙始治妇科,是其开山鼻祖。
至南宋,钱氏妇科在当地已享有一定声誉。高宗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以府山东南麓的州治作为行宫,高宗皇帝的后、妃、嫔亦在行官居住。相传有一次高宗皇帝的一位宠妃染上了妇疾,经地方医官推荐并经皇上同意,钱氏入官为这位妃子诊治。钱氏虽医术精良,但毕竟是为皇帝的妃子看病,容不得半丝差错。他屏息凝神地为这位妃子把脉诊病,又斟酌再三开出了五天的处方药。钱氏回家后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直到五天后,宫中有人到钱氏家酬谢,钱氏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此后,钱氏常被延请入宫为皇家女眷诊治,颇得皇家青睐,钱氏妇科便声名大振。越郡女子染疾,往往愿去钱氏家中求医,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这样就出现了排队就诊的现象。钱氏为保证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悉心诊治,规定了每天就诊的人数以排到家门口设置的石门槛为限。这样“石门槛”一词遂作为地名在越中流传。
钱氏世世代代传承祖业。
清嘉庆《山阴县志》卷十八载:“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至象垌而荟萃先世精蕴,声远播焉。”
史书上记载的象垌,是钱氏第14代医。象垌的儿子廷选,孙子登谷,曾孙琦璠,具能承绍先业。钱氏妇科在学术上自成一家,有《胎产要诀》《钱氏产科验方》等传世衣钵,与嘉兴陈氏、萧山竹林寺、宁波宋氏,并称为“浙江女科四大家”。
钱氏妇科后裔钱祖堂民国时期执业证书
在石门槛历史街区,沿着巷弄前行,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木质结构老宅,偶尔可见晾晒的衣物轻轻摇曳,或是老人在门槛上悠闲地晒太阳,这些平凡而温馨的场景,构成了石门槛历史街区独有的市井烟火气。
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下,绍兴石门槛历史街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共生。街区内设置了传统的手工艺品店、茶馆、小吃铺,吸引着游客和当地人驻足品尝。一些老宅被改造成文艺空间,如书店、画廊、木雕文创等等,既保留了古建筑的韵味,又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
[1]“石门槛”之名另有一民间说法。这一带原本有一个道台衙门,是达官要人办公之处。绍兴古时河网纵横,官员来绍兴多是经水路从河埠头上岸,再换马车、牛车或坐轿到衙门。而石门槛南面近处便是酒务桥,古时就有往来船只在此船埠靠岸。由于太多马车、牛车路过,搞的马粪、牛粪满街都是,官府便在街口设置了一道石头做的门槛,有45厘米高,把这些马和牛挡在外面,一直从清朝沿袭到民国初年。后来由于石门槛给路人行走带来不便,只好拆掉,而石门槛作为地名却被保留了下来。
[2]石门槛与仓桥直街的交界处,还有一处越医专科——徐氏儿科。徐氏儿科自清起,到现在也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来源:绍兴古城
参考资料:《绍兴地名典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