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张炘炀:16岁读博,用毕业威胁父母在北京买房,买了吗?

苍笙客简 2025-01-10 15:26:50

“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16岁读博!”

看似不可能做到,却被一位叫张炘炀的小伙子做到了。

“神童”、“中国最年轻博士”,在他的身上,有太多传奇标签。

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争议,在他研究生毕业前夕,竟然以毕业为胁迫,让父母在北京买房。

如此强大的学习能力,张炘炀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又为什么要以退学为借口,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呢?

一切还要从张炘炀的父亲张会祥说起。

张会曾经是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

但在1980年代末,家境的贫寒如同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他通往大学的路。

那时的他,只能看着同学们背着行囊奔向远方的校园,而自己留在了原地。

这段往事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张会祥的心里。

也许正是命运的安排,当他发现自己两岁半的儿子张炘炀能认识上千个汉字时,那颗尘封已久的心又开始跳动。

这个发现,仿佛是命运给他开启的一扇新窗,让他看到了弥补遗憾的希望。

从那一刻起,张会祥对儿子的培养近乎偏执。

小区里的邻居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父子俩形影不离地在小区里走动,父亲手里总拿着一根细长的棍子,儿子一边走一边在本子上演算。

天还没亮,书房的灯就已经亮起,直到深夜才熄灭。

这个家庭里,电视机永远是黑屏的,门铃很少响起访客的声音,即便是走路,也要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了正在学习的张炘炀。

过年过节,当其他家庭都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时,张家的餐桌上却总是摊着各种习题册。

学习,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主题。

在这样的高压与期待下,张炘炀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两年读完小学的课程,半年时间自学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又用一年时间搞定了高中三年的内容,年仅10岁就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这对普通家庭来说近乎天方夜谭的成就。

媒体蜂拥而至,赞叹这个完美的励志故事:一个出身普通的父亲,如何培养出了一个天才儿子。

然而,在这些赞美声中,没人注意到这种近乎变态的加速教育,正在悄悄改变着这个天才少年的心理。

在张炘炀进入大学后,为了照顾年幼的他,父母轮流在学校陪读。

这看似是一种保护,实际却让张炘炀更加孤立。

教室里的同学都比他大上十几岁,课间没人和他玩闹,连说话的语气都让他感到不适应。

这种优越感也逐渐演变成了对物质条件的苛刻要求。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实验室里只有他和几个同学。

但此刻,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光环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那天晚上,他反常地没有去实验室。

回到租住的房子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第一次认真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从小到大,他一直在完成父亲的期望,却从未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这种认知让他感到一阵窒息。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瞬间打破了这个家庭维持多年的平静。

张会祥夫妇完全没有预料到,那个一直听话的儿子,会用如此决绝的方式提出要求。

面对儿子的态度,张会祥既震惊又心痛。

当时的北京,普通住宅均价已经攀升到每平米三万元。

对于一个靠工资生活的知识分子家庭来说,全款买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张炘炀却拿出了一沓详细的计算数据,用他的数学才能证明这是投资北京房产的最佳时机。

经过反复商议,张会祥夫妇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租一套较好的房子,谎称是买的。

这个谎言暂时平息了风波,让张炘炀得以专心准备考试,最终在16岁时成功考入北航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这个谎言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当张炘炀发现真相时,他内心的失望远远超过了愤怒。

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套房子的问题,更是对他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诉求的否定。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让他对父母的信任出现了裂痕。

这件事给张炘炀带来的影响远比所有人想象的要深远。

如今的张炘炀,过着一种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生活。

他辞去了宁夏师范学院的教师工作,搬到上海租住在一个普通的小区里,每个月房租2200元,一顿饭不超过17块钱,就连过期的零食也舍不得扔。

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和父母断绝关系。

相反,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他认为父母欠他一套房子,所以他想要什么,父母就得满足。

这种近乎任性的态度,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对童年被剥夺的一种报复。

而父母似乎也默认了这种关系,或许在他们内心深处,也意识到当年的教育方式对儿子造成的伤害。

这种纵容,既是愧疚,也是补偿。

张炘炀的故事,既是一个个人的悲剧,也是一面照见教育现实的镜子。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变成什么样,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反思: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是分数的领先,还是人格的健全?是能力的培养,还是选择的自由?

毕竟,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能够真实地做自己。

参考来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