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5年6月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53名穿红衣、戴黄帽的倭寇从浙江绍兴登岸,一路流窜至安徽、江苏,杀伤近4000名明军,80多天后才在苏州被全歼,史称“嘉靖倭乱”。史载:
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嘉靖时期的明朝,在皇帝长年不上班、严嵩一手遮天的昏庸统治下,军队实力完全没法看了。
在北边被蒙古人按着打,在东南也搞不定倭寇的骚扰,“嘉靖倭乱”更是丢尽了大明军队的颜面。
但是,明朝中期也涌现出大批英勇杰出的抗倭英雄。
这里,不去分析倭寇小分队有多能打,也不讲当时的明军有多么腐败无能和毫无战意。
我只是好奇,那53名倭寇流窜作案时,明朝能打的抗倭英雄都到哪里去了?
一、浙江总督张经、巡抚李天宠
在戚继光、俞大猷能独挡一面之前,打小日本最牛的人,就是张经,还有他的战友李天宠。
就在“嘉靖倭乱”发生的前一个月,张经率领部队,刚刚在王江泾消灭了近2000名倭寇,为抗倭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后来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卢镗、汤克宽等人都在此战中亮相。
但张经、李天宠不会玩权术,得罪了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当年10月份就被冤杀了。
这两个浙江海防的主要负责人刚被下狱的第二个月,那53名倭寇就来了。
张经、李天宠若在,根本不可能发生“嘉靖倭乱”的。
二、猛将汤克宽、卢镗
汤克宽也因上级领导张经被诬陷的事情受到牵连,那小股倭寇猖狂时,他给判了死刑,正在坐牢呢。
好在后来汤克宽又被重新起用,到广东跟随俞大猷继续打倭寇了。
同期的另一位抗倭猛将卢镗,在王江泾之役后,倒是没受张经案件的伤害,而是跑到台州的外海上,去一路穷追猛打另一个大海盗林碧川了,所以也没赶上。
三、张经的接班人胡宗宪
在张经被严嵩一党陷害后,抗倭将领们之所以还能够大展拳脚,都是胡宗宪的功劳。
胡宗宪是看着张经死的,甚至还帮着赵文华一块儿陷害张经,也是他接替的张经。
但他的实际目的,却是想取得严嵩一党对抗倭的支持,这明显比张经要实际、聪明得多。
53名倭寇登岸时,胡宗宪就在浙江,而且身居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的要职。
但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要先拍好赵文华的马屁。
所以,直到1556年完全取得严党的信任后,胡宗宪才能重用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将才。
虽然错过了嘉靖倭乱,失于小节,但胡宗宪却照顾了大局。
四、俞龙戚虎
俞大猷、戚继光,两人但凡有一个在场,那53名倭寇都不够塞牙缝的。
俞大猷虽然很会打仗,为官之道却着实不成,1555年时都已经52岁了,打了无数的胜仗,却还只是个副总兵,控不了场。
俞大猷虽然就在现场,但他专捡硬骨头啃,哪里倭寇多就到哪里,所以估计他当时压根儿就没瞧那小股倭寇一眼。
至于最能打倭寇的戚继光,就更可惜了,当时人在山东,还没调到浙江哩。
戚家军如果在,岂容小日本儿流窜80多天!
五、是曹邦辅全歼的这53名倭寇
1555年,担任考察院左都御史巡按应天的曹邦辅,会集数千人马,在太湖周边布下天罗地网,认真对待那53名倭寇,终于全歼之。史载:
三十四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倭聚柘林,遂犯南京,破漂水,抵宜兴。为官军所迫,奔浒墅。副总兵俞大猷、副使任环数邀击之,而柘林余贼已进据陶宅。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围之。贼走太湖,追及之,尽歼其众。
这横行三省80余天的53名倭寇,总算在曹邦辅的指挥下给团灭了。
曹邦辅不仅很能打,为官也很好,老百姓称赞他为“真御史”。
看到这里,我对当时各种笔记中记载的倭寇战力如何如何神奇,什么徒手接箭、刀法诡异、身形飘忽等等,总觉得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抛开皇帝那头的根源性问题不说,能让这么点儿人的倭寇横行,还是态度问题。
认真起来的明军,比如曹邦辅,就能解决掉倭寇小分队。
认真训练的明军,对倭寇更是能做到降维打击,比如戚继光、谭纶。
胡宗宪手下有个叫郑若曾的,写了一本《筹海图编》,描述了这支倭寇小分队: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郑若曾就在“嘉靖倭乱”的现场,所以这股倭寇是53名更可信些,而不是《明史》中的六七十人。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当时还有几个抗倭名人提一嘴:唐顺之赋闲在家,徐渭还没出山,王崇古和谭纶史料不足。
这群倭寇都是百战老兵不假,但也是明军太怂,才被吹得神乎其神。有人描绘倭人能徒手接箭,戚继光听了就摇头叹息,说明军的弓太软了。戚是武术高手,练家子,他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