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修的灵渠,是如何实现水往高处流的?建造有多难?

科学怂哥 2024-11-08 01:59:29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居然修建了一条水往高处流的运河,那在没有科技手段加持的古代,是如何做到让水往高处流的呢?

灵渠

让水往高处流,在古代看来就是一种逆天而上的行为,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却让其变成了现实,当时为了开拓岭南统一中国,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连通长江和珠江水系,让其成为了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从地图上来看,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源头,最近的地方仅20公里,然而那里崇山峻岭广布增加了建设困难,但幸运的是,经过勘察发现,漓江的支流始安水距离湘江只有1.6公里,只需要将其进行人工开挖,就能将湘江水引入始安水从而联通漓江。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湘江的源头为海洋河,流向是由南向北;漓江则是由北向南,这也就导致了,始安水的水位比湘江高出4米多,如果联通,就变成了漓江水流向湘江,计划中的南下就变成了北上,显然与计划相悖,要想让船只从湘江到达漓江,将湘江水位抬高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那古人是如何抬高湘江水位,实现水往上流的呢?

湘江水位是如何抬高的

灵渠主体工程,主要是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构成,工匠先在南渠和北渠交汇处修建了铧嘴,也就是在江水分叉口修建一个似“剑”的石堤,和大小天平一起呈现出了“人”字型,它们的作用,就是将上游的海洋河分流至南北两个渠道。

上游来水会被三七分,30%的水会从小天平进入南渠,剩余的70%则是从大天平到北渠。其中南渠是海洋河到始安水的半开挖渠道,北渠则是人工开挖的渠道,让海洋河流到湘江故道,这样一来 从湘江逆流而来的船只,就会从北渠绕过铧嘴进入南渠最终进入漓江。

另外 因为南渠的小天平处到汇入漓江的灵河口处,高差达到了31米,为了保证船只的顺利航行,33.15公里的南渠共修建了32个陡门,平均坡降0.91‰,类似于我国三峡大坝的船闸,用于抬高水位、蓄水通航。

并且考虑到洪水问题,担心南北渠道无法承载过多的来水冲毁堤坝,南北渠道还分别设置了泄水天平和溢流坝,也就是当渠内水深超过泄水天平或溢流坝顶部时,渠水就会流向中间的湘江故道,避免周围的农田、居民受到影响。灵渠的建成与成都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

不仅如此,即便是科技发达的现在,灵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可为漓江补水1.1亿立方米,并灌溉两岸农田超6.5万亩,真不愧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让我们为它点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