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带孩子跑两次步,每次5公里”“每年寒、暑假带孩子去游学”“让孩子和店里的特需伙伴一起去摆摊,做小销售员”......
在全民鸡娃的时代,有一群家长却在带着孩子做公益、跑步、游学,他们的行为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多少会被视作不切实际,但在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里,一切都有可能。
提起成都,就会将其与巴适、安逸、包容等词联系在一起,几千年的文化浸润,孕育了成都“休闲之都”的人文底蕴,也塑造了成都“包容开放”的鲜明特质。
或许正是这样的城市文化底蕴,造就了这样一群“放过自己、成全孩子”的家长。
2023年,成都市家长学校成立,旨在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相处,引导家长扣好家庭教育的一环。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直是家庭教育里重要的话题。而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把他培养成一个舒展的人、大写的人,而非复制品。
培养一个充盈的孩子
周末,其他孩子都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里奔波,桂四皓却总是拉着女儿出去运动。
“在她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带她做一些户外运动,例如爬山、骑行等。”桂四皓的女儿今年10岁了,小学四年级,他和妻子每周还会带女儿跑两次步,每次5公里。
桂四皓夫妻俩都是运动爱好者。桂四皓在大学时就养成了跑步、打篮球的运动习惯,毕业后去参加了马拉松,妻子是生完女儿后跟着他开始跑步的。
带着女儿运动,一方面是桂四皓夫妻俩喜欢运动,另一方面是他们希望帮助女儿找到和建立热爱的事。现在,桂四皓的女儿很喜欢打羽毛球,放假期间,吃完晚饭,她会自己背着羽毛球拍,和同学约着到体育场一起打羽毛球。
相比学习成绩,桂四皓夫妻俩更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充盈和愉悦,他们希望孩子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孩子只要努力了就行了,每个孩子的成绩肯定不一样,只要她努力了,考成怎么样不重要,对得起她自己就行了,况且这不是我们焦虑得来的。”
与桂四皓类似,杨娟也不会将孩子的学习与分数“捆绑”。杨娟有两个孩子,儿子上初中一年级,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我相信学校老师传授知识的专业能力,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作为父母就会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意愿,在小学,初中阶段如何保持对于知识获取的热情”。“作为父母更多要负责成长环境的营造,爱的情感的给予”。这既是家校共育,也是各守边界。
在家里,杨娟很少询问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认真听讲,而是会问一些与孩子生活相关的问题。她会关心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学校的学习是否快乐?最近学校里有没有发生很有成就感的事儿?跟同学、老师的关系怎样等等。
杨娟自己曾是一位老师,有十余年班主任、教研员经验。40岁的她离职创业,开始从事心智障碍者辅助性就业的工作,并开了一家咖啡馆,店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心智障碍者。
正是这家咖啡馆,让她看到了孩子和社会连接的可能性。那时候,杨娟的儿子面临难以交到朋友的处境,而咖啡厅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空间,杨娟决定好好利用这个空间。她开始在咖啡馆举办家庭活动、合唱团活动等,并带着两个孩子参加。
“其实就是让他们提前了解真实的社会,和特需伙伴接触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真正成为更有包容心的人。”杨娟表示,咖啡馆有时候还有市集活动,需要去街上摆摊,她也会让两个孩子和店里的特需伙伴一起去,做小销售员。
郝建涛也更关注培养孩子的自我驱动力。郝建涛是一名画家,他的女儿今年7岁半,上小学一年级,但是在跟着他去游学的过程当中,已经可以自己整理行李箱、搬行李箱,去找比她大的姐姐住一个房间,和服务员沟通点菜等,有时候赶火车遇上快误点,她也能和成年人一样跑得飞快。
女儿6岁以后,郝建涛每年暑假、寒假都会带着女儿一起去游学,“把孩子放到一个环境内熏陶,更能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郝建涛认为,带着孩子去敦煌、玉门关、瓜州等历史名迹,能让孩子更真切地体会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词背后的含义。
郝建涛观察到,自己女儿目前存在两个小问题:专注力不够和学习概念不强。“专注力的问题我自己也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女儿以为学习是去学校玩、交朋友。”
对于女儿目前存在的这两个问题,郝建涛的想法是“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也没事”,他担心矫枉过正:“过分的专注和钻研,可能会让她的人生变得很狭窄。”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
在中国,“海淀妈妈”一直是鸡娃家长的代名词,他们扎堆竞争清北,一年给娃报的补习班费高达十多万,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1500仍嫌不够。
中国教育学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2016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学生平均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为10.6个小时。
相比北京的鸡娃家长,成都的家长似乎更有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他们在给孩子报补习班方面,更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
“作业我们会监督她完成,至于补习与否,采取她自愿的方式,她要是觉得自己哪一科成绩不理想,主动提出来有必要补习,我们再给她报班补。”桂四皓表示,目前就给女儿报了羽毛球课,因为女儿喜欢。
杨娟也一样。她的儿子喜欢数学,愿意在数学方面多一些深度学习;而女儿喜欢艺术,在画画、跳舞、弹琴这些事情上花的时间更多。“你把时间真正的花在哪里,时间是不会欺骗你的,你之后肯定会有成长和变化,只不过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去给他们报补习班。”
“强压给孩子、或者练习出来的成绩,我觉得是没有用的。”郝建涛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而不是强加给他们家长认为好的东西。
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宝石”。郝建涛发现女儿画画是在她4岁时,当时郝建涛买了一个很大的冰箱,在他还没来得及扔掉纸箱时,他的女儿已经拿着他的画笔蘸着颜料在箱子上画起来了,“纸箱很大,她一边走一边画,箱子上面就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笔触。”
虽然发现了女儿有画画的意识,但他并没有开始教她画画的技艺,而是带她去游学、看各种各样的展览,在郝建涛的画室门上、墙上,仍然是女儿随心所欲的涂鸦。至于是否会培养女儿之后往艺术方面发展,他也不做限制,“10多年以后的生活很难预知。”
家长如此“开明”,与他们从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郝建涛从小在农村长大,是完全自由的状态。“从小就没有成绩好坏的概念,在我的世界里面,就没有考满分怎么样、考零蛋怎么样的区别。”
另一方面,则与成都这座城市的特质有关。成都这个地方天生比较松弛,大家都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
“据我了解,成都也有很卷的家长,可能没到北京海淀家长的那种程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洪明表示,成都确实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教育观念上面来,上述家长就是最好的案例。
洪明认为,随着成都市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越来越多家长会慢慢开始“觉醒”,从而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科学育儿的方法。
成为“好家长”
当下,许多家庭的孩子深陷“分数”的挣扎,家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结果就是孩子被捆绑了,家长也被捆绑了。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中的《我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现状分析》写到,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家庭矛盾共占比33%,居于首位,紧接着是学业压力,占比26%。但报告认为,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案例的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考虑间接作用,学业压力才是首要原因。
如何打破“唯分数论”桎梏,回归健康的亲子教育关系?这一次,干预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023年6月,成都市推出家长学校,帮助和引导家长更好地和孩子沟通、相处,缓解家庭矛盾,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截至目前全市23个区(市)县全部成立家长学校分校, 镇(街道)社区学校子校共1171所。“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推出家长学校的举动,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示范性作用。”洪明认为。
单晓媛是去“上课”的家长之一。单晓媛的孩子就读于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四年级,虽然孩子学习成绩总体不错,但在她看来,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当孩子学习遇上困难困惑时,她更是焦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
有一次,她通过老师发的通知看到了成都蒙彼利埃小学的家长沙龙,就报名参加了。沙龙的主要内容是“亲子沟通技巧及家庭教育重要性”。
沙龙设置了“沟通有方”的互动游戏,还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这堂家长课,解决了单晓媛在亲子沟通方面的很多困惑:亲子沟通的目的是表达情感和情绪、建立关系、说明事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和传达爱意。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阻碍沟通的行为,家长不必过度苛求自己,正视问题,避免阻碍沟通的行为再次发生。
下学期,单晓媛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高年级了,她近期的关注点放到了孩子升学的政策上面,对于焦虑,她也看得更开了,“焦虑往往源于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社会竞争的压力,我会尽量平衡家庭期望和孩子个体发展的需求,为孩子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她全面健康的成长。”
成都家长学校开设以来,已经一年了,这一年共培训家长400万人次。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孩子选择的权利,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给孩子相对自由且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
“过度内卷,会破坏孩子健康成长、打乱孩子成长节奏、制造各种各样的教育悲剧,也会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洪明认为家长要落实好两句话:第一,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做人的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第二,配合学校,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习成绩,还有广阔的社会。
红星新闻记者 徐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