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神话”之下,山寨“司美格鲁肽”野蛮生长

信息周末 2024-09-28 01:49:47

司美格鲁肽走红后,打着“含有GLP-1活性成分”“口服司美”“司美格鲁肽复合药”等旗号的山寨产品正野蛮生长。农健|图

一切看起来高大上:全英文包装,上标大写的“GLP-1”,搭配具有诱惑力的瘦身对比照和药物用于减重的研究数据。

GLP-1又名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存在于人体肠道的多肽,起调节血糖和抑制食欲的作用。让GLP-1闻名全球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核心成分正是GLP-1类似物。

值得警惕的是,司美格鲁肽走红后,打着“含有GLP-1活性成分”“口服司美”“司美格鲁肽复合药”等旗号的山寨产品正野蛮生长。

2024年9月18日,国家药监局公布了4起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案例,其中3起涉及“网红减肥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包括网络无证经营、违法生产假药、经营未获批件的药品。

这与“减肥神话”之下,司美格鲁肽在多地出现供应短缺有一定关系。目前全球上市的司美格鲁肽药品均来自诺和诺德,包括两款注射液和一款口服片。截至2024年9月24日,部分剂型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列入药品短缺清单。

2024年7月以来,南方周末记者对国内电商平台销售的至少25款在包装上明确标示“GLP-1”或“GLP”“口服司美”的山寨司美格鲁肽进行调查,发现此类产品的共性是:植物成分为主,实际并不含GLP-1类似物;以保健品名义宣传减肥功效,但并未在我国注册或备案为保健食品;价格水分高,代理抽成占比大。

除了保健食品,全球范围内,司美格鲁肽也频现山寨药品,宣称添加了与司美格鲁肽相同活性成分,以复合药物或假药的形式出现。2023年,美国FDA、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就曾分别通报,市面上流通着未经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的司美格鲁肽复合药物。

诺和诺德中国在2024年5月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任何声称提供或销售含有“司美格鲁肽配方”的实体,其原料来源均非诺和诺德,“这些声称含有司美格鲁肽配方的产品均非诺和诺德品牌产品,因此我们无法验证其安全性或有效性”。

生造英文单词、强调“食品级”

为了与“网红减肥药”擦边,混淆成分之名是所有山寨司美格鲁肽的共同特点。究竟什么是GLP-1,产品是否含GLP-1,不同产品的客服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比如,一款产品声称含有GLP-1类似物成分“Tizepeptide(泰斯皮肽)”,是“口服版司美”。但目前在全球获批用于减重的GLP-1成分仅有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Tizepeptide(泰斯皮肽)”与“Tirzepatide(替尔泊肽)”相差三个字母,在各大学术期刊均检索不到该关键词。

该产品经销人员丹丹(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和司美格鲁肽药物相比,他们公司的这款产品是“食品级的GLP-1,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

实际上,GLP-1作为人体内的一种多肽,并不存在“食品级”的说法,但市面上在售的擦边减肥产品均强调“纯天然植物提取”,商品分类为膳食营养补充剂或普通食品,规避药品属性。

而另一款号称“GLP-1活性胶囊”的保健食品,成分表中标注含有0.1mg的“GLP-1活性提取物”,客服称这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含有GLP-1成分的产品,却无法进一步对该成分作出解释。

还有商家将产品含有的肠道益生菌“AKK菌”称为一种GLP-1成分,更有商家客服曲解GLP-1的定义,承认产品中不含GLP-1,而是靠植物成分“提升GLP-1激活人体微量元素的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教授邓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商品包装和宣传中明显标注含有GLP-1或司美格鲁肽,但实际成分不含GLP-1类似物,这种宣传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属于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要求进行调查和处罚。同时,消费者也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产品包装带有“GLP-1”字样的保健品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销售,实际不含GLP-1类似物。 商品截图

植物原料为主,功效待验证

不含GLP-1,这些产品里究竟有什么?

细看前述“GLP-1活性胶囊”的成分表,一粒“GLP-1活性胶囊”中,主要成分是150mg的藤黄果提取物、100mg的白芸豆提取物和10mg的AKK菌;另一款产品同样含有100mg藤黄果。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藤黄果、白芸豆、白桑叶、AKK菌等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是25款在售GLP-1擦边产品的主要原料。

藤黄果提取物含有的羟基柠檬酸(HCA)被认为可以抑制脂肪酸合成,白芸豆提取物含有的α-淀粉酶抑制剂被认为能阻断高碳水食物的吸收,从而控制体重,因而在国外减肥保健食品中颇受欢迎。

不过,这些原料并未被明确列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中,也并非市面上获得“小蓝帽”(中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的减肥保健食品的常见成分。

2021年,一项发表在《Nutrients(营养素)》期刊的研究分析了市面上声称利于减肥的营养物质,认为藤黄果、白芸豆对于人体健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减肥功效和安全性未经高质量、大范围的临床研究佐证。

《山西医药杂志》在2019年发布的一起病例显示,患者服用藤黄果补充剂后发生严重低钠血症并造成意识障碍,该案例提示消费者在使用藤黄果提取物时应警惕不良反应。

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海外产地难溯源

除在成分上做文章,这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未经严格监管。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25款在售产品中,有17款声称是海外生产进口的保健食品,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被归类为膳食补充剂。

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显示,通过跨境电商形式进口的保健食品按照个人自用物品监管,不属于我国法规和标准规定的保健食品。这也意味着,进口膳食补充剂只需符合产地监管政策,由跨境电商企业承担商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无需在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注册为保健食品,即可通过跨境电商模式销往国内。

瞄准这个盲区,上述跨境电商进口的山寨司美格鲁肽产品既无中国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包装上也无我国批准的“小蓝帽”标志。

这些产品多数自称国外品牌,中国公司经授权后进口,但9款海外商标查无公司信息。有8款产品的商家向南方周末记者出示进口注册证和品牌授权书,以证明商品销售合规。但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包装信息、商品详情页和咨询客服,发现这些产品均无法提供质检合格证书。

此外,10款产品难以追溯产地。其中1款产品品牌为国产,但生产地在国外。销售人员表示,该产品是公司自研,和加拿大工厂合作生产,但无法给出具体厂址。“涉及商业机密,我们有国内认证的质量合格证和进口注册证,但(公司要求)不能对外发。”

上海骥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旭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国关于跨境电商的相关政策较为宽松,电商平台对入驻经营者的管理有较大自主性。“若对境外采购地的商品资质证书深入核查,平台方需与当地监管机构联系沟通,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商品上架前,平台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资质证书主要以‘形式审查’为主。”

价格比正版贵,玩直销套路

按照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广告法相关规定,这些未注册或备案为保健食品的产品,不得宣传保健功能。

但南方周末记者发现,25款产品利用错别字、打乱语序、避开直指保健功能的关键词等手段规避监管。比如,“DHOP牌GLP-1高纤复合片”的商品标题“减控糖阻油胖饱腹”故意打乱关键词语序;“口服司美肽”的商品宣传“极速繎旨”(极速燃脂)故意使用错别字;“LIKELION牌GLP-1魔法口服针”宣传功效为“躺瘦”“调控代谢”等。

张旭晟认为,电商平台方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违法宣传行为具有管理责任,但难点在于及时发现其违法行为并予以处理落实,“目前法律规定对于平台方的责任约束和行政处罚较为宽松,平台方缺少积极履行管理责任的紧迫性”。

更夸张的是,这些主打“不打针、不吃药”的擦边GLP-1产品甚至比正版司美格鲁肽还贵。在中国,被用于减肥的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泰,3毫升规格)定价约800元,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6款定价甚至高于正品价格,最高单瓶定价达999元。

更多产品借助微信朋友圈等私域销售。14款产品借鉴保健品直销套路,利用“代理”销售模式划分出不同层级的定价,批发价格和官方定价相差最高达10倍。“如果消费者没有提出投诉或举报,更增加了监管主动发现的难度。”张旭晟说。

部分GLP-1擦边产品存在代理销售模式,产品价格水分大。 经销人员供图

比如,一款定价818元/瓶的GLP-1活性胶囊,代理批发数量达到500件时,价格下降至280元;另一款定价980元/瓶的产品,代理100件时只需300元。

丹丹透露,购买一瓶他们公司的GLP产品即可开启三级代理模式,随着等级上升,根据成长值不同,可享受八五折、六五折、五五折优惠并获得下级代理销售的产品抽成。南方周末记者发现,该公司创始人此前创立的进口食品电商平台上的一项目曾陷入传销争议。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拨打该公司电话,均无人接听。

显然,在这种模式下,拉拢越多人购买,产品进货价越低、抽成越多。9位不同品牌产品的电商客服引导南方周末记者添加微信,代理商的朋友圈长期展示产品相关信息。丹丹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了两个500人的满员群聊,称“里面人手一瓶”。

贴牌后可“随意定价”,部分分销线下药房

这些以代理模式销售的产品,也有不少在国内生产。

8款在电商上架的国产GLP-1擦边产品均归类为食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其中7款支持按照代理价批发销售。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部分产品还存在随意贴牌现象——产品包装和品牌不同,但产品名称、成分和生产商相同。同一产品替换包装后,价格差距百元。

比如,一款主打“GLP-1”的特殊膳食用食品同时存在两个品牌包装,电商平台上单盒售价分别为298元和398元。根据商品包装,生产商均为江西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主营外科耗材、护理线产品和特膳食品,但该品牌并未出现在官网产品展示页中。

南方周末记者以加盟代理的身份联系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品牌共有3种包装,均由公司生产,一款为自营品牌,两款为经销商定制包装。其中,自营品牌和一款定制品牌走院线和电商渠道,主要在院外药店分销,另一款走私域渠道,由经销商独家销售,但“不方便透露品牌名”。

该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零售价298元的自营品牌,批发60盒即可降价至78元/盒。如有成熟销售渠道,订购4000盒起即可“私人定制”包装。

同样的产品,为何要替换包装销售?该负责人称,作为分销自营品牌的代理商,必须按照厂商要求控价,“可以用满减赠送等方式变相促销,但不能擅自更改298元的定价,以防搅乱全国市场”,但定制包装后,代理商可以自主定价,“随便你卖什么价格都行”。

该负责人还表示,可根据代理商需求设计包装,突出卖点。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定制产品包装上标注“美国原装进口”,但产品产地为中国。该负责人解释,这是包装设计时的“小心机”,仔细看小字才能发现,该标注指的是部分原料为进口原料。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两款产品也在国内线下药房出售,自有品牌在浙江、江西、广西、河南、河北的部分药房分销,定制品牌则在重庆两家药房零售,其中一家药房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线下购买比线上便宜30元,368元一盒。

复合药物原料来源成谜

司美格鲁肽的山寨产品中,还有一类是宣称添加了与司美格鲁肽相同活性成分的药品。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专利并未到期,尚无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基于各国药品监管政策不同,这些药品以复合药物或假药的形式出现。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复合药物是指根据患者的需求,由药剂师依据处方在药房制备的药物。复合药物可以为患者定制剂量、添加香精调味(方便儿童服药)、改变制剂形式(由药丸变为液体)、去除过敏原或非必需成分。

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规定,允许制备复合药物的主体分为503A和503B两类,503A是由美国州一级的药房委员会监管的复合药房,503B是经过FDA注册的外包配药工厂。后者无需接受个别患者的处方,在药物短缺期间,可以大批量制造与上市药品成分相似的复合药物。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被列入FDA的药品短缺名单后,相关复合药物开始涌现。2024年5月20日,美国医疗公司Hims & Hers Health宣布与一家503B工厂合作,推出复合GLP-1减肥注射剂,每月只需花费199美元,价格约为诺和诺德同类药物的六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司美格鲁肽相同活性成分从哪来?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并未对外出售,但全球不乏生产司美格鲁肽的原料药企业。国内就有多家布局司美格鲁肽相关业务的上市药企公开表示,计划瞄准国外仿制药市场,将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用于出口。

目前来看,在诺和诺德化合物专利到期前,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的销售在理论上仅限于研究用途,不能进行商业化销售。因此,复合司美格鲁肽的原料来源始终存在争议。

根据FDA声明及相关媒体报道,复合司美格鲁肽原料的来源被认为有两类:一类是从原料药企业获取用于研究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这种原料被称为盐型司美格鲁肽,含有司美格鲁肽基础成分,但与获批使用的药物活性成分不同,存在化学形态差异。一类是购买大剂量的诺和诺德官方药物,再将药物稀释并添加其他成分(如维生素B、左旋肉碱),制成复合版本的司美格鲁肽。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讲师布兰科·拉多科维奇(Branko Radojkovic)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澳大利亚,制造复合司美格鲁肽的药店疑似从当地一家特种化学品供应商处购买原料,据称该供应商来自美国。“没人可以保证这些原料的效价、性质和杂质含量符合制备药物的标准。”

未经上市审批,存在安全风险

虽然制造复合药物的主体受到所在州或联邦监管,但不同于经过FDA批准上市的药品,这类复合药物本身未经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据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23年1月至11月,美国毒物中心(America’s Poison Centers)报告了近3000起涉及司美格鲁肽不良反应的电话,其中多数患者使用了错误剂量的司美格鲁肽,有人因为严重的恶心、呕吐、胃痛住院。该中心负责人怀疑涉事药品多为司美格鲁肽的复合药物。

布兰科·拉多科维奇表示,使用复合司美格鲁肽容易注射错误剂量,这是因为诺和诺德的产品采用预充式注射笔,患者给药前只需将笔转动到正确的剂量,但复合司美格鲁肽通常以小瓶的形式供应,要求患者计算所需剂量,从瓶中抽出正确的剂量并精确地将其注入注射器。

复合司美格鲁肽(左)通常不像诺和诺德产品(右)一样采用预充式注射笔,这导致大量患者注射了错误剂量的司美格鲁肽。 Ro Health官网、诺和诺德官网截图

2023年4月,FDA向美国药房委员会协会(NABP)表达了担忧,称盐型司美格鲁肽作为改良版化合物,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但不适用于患者。2024年1月,FDA警告称,已收到患者使用复合司美格鲁肽后出现的不良事件报告,当有官方药品时,人们应避免使用复合药物作为司美格鲁肽的替代品。

南方周末记者以“Compounded Semaglutide(复合司美格鲁肽)”等关键词检索,目前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并未上架相关药品,但医疗公司官网(如Hims & Hers Health、Ro Health、HenryMeds)、在线复合药房(含503A和503B药房)皆可购买复合版本的司美格鲁肽。

其中,Hims & Hers Health和Ro Health明确称售卖的复合药物不属于盐型司美格鲁肽,采用与诺和诺德药物相同活性成分,部分药房在线销售的复合司美格鲁肽则未标注是否属于盐型。南方周末记者向Hims & Hers Health、Ro Health、HenryMeds三家医疗公司询问复合司美格鲁肽的原料来源,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购买复合药品需要处方,但美国同样存在“先药后方”的现象。“这些盯上减肥市场的医疗公司现在可以做到,只要客户想买复合药物,就能找来有执照的医生为他们开具处方,他们也只能自行承担后果。”美国UAB(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蒂莫西·加维(Timothy Garvey)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非法制造复合司美格鲁肽

复合药物风行之下,也有一些企业试图钻监管空子,在未经所在州或联邦许可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复合司美格鲁肽,NABP就发现美国有超过四万家非法运营的在线药店。

“大量未经审批和监管的复合药物正在流通,这些产品混入杂质的可能性远高于大型药企制造的药品。”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教授、密歇根营养肥胖研究中心(MNORC)主任兰迪·西利(Randy Seeley)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担忧。

2024年5月,诺和诺德表示已对多家非法销售复合司美格鲁肽的企业提起诉讼,这些企业销售的产品或是含有高浓度的未知杂质,或是根本不含司美格鲁肽成分。

消费者如何辨别复合药物的合法性?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称,可以向药剂师询问复合司美格鲁肽的原料来源,并查询FDA在线数据库,确认该药房或外包工厂是否获得所在州或FDA许可,是否符合相应安全和质量标准。

此外,基于美国商标法中规定的“未经授权使用注册商标(或类似商标)属于侵权行为”,复合药物制造商不能在营销中使用上市药物的商品名称,如果药物的包装或宣传页标注的是“复合Ozempic或复合Wegovy”(注:Ozempic和Wegovy是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商品名)而非“复合司美格鲁肽”,意味着可能存在违法行为。

在中国,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受到严格监管,药房不能自行生产定制药品,药品生产必须经过审批并获得药品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按照国外复合药物的定义,以司美格鲁肽类似成分为原料生产复合药物,很可能涉嫌制造假药。

2023年,浙江侦破全国首例司美格鲁肽假药案,揭开“网红减肥针”骗局一角——用含有司美格鲁肽的原料研制三无产品并冒充药品(具体参见2023年5月11日南方周末报道《首例“网红减肥针”假药案追踪:自研配方,涉案过亿》)。

邓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生产、销售此类药物有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类犯罪,此外,由于此类复合药物在中国属于“三无假药”,也可能构成诈骗罪等罪名。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 谭梓莜

责编 曹海东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