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确诊罹患卵巢癌时,除了肿瘤本身的“威胁”,有许多觅友还会担心:“听说卵巢癌与遗传有关,那我的女儿是不是也会得这个病?该怎么样才能让这个遗传魔咒彻底失效?”
其实这样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研究发现[1]:25%左右的卵巢癌发生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如果一位女性的家族中无卵巢癌患者,那么她一生中发生卵巢癌的概率大约1.4%,但如果确定是BRCA1/2有关的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则发生卵巢癌的几率会增加到40%-50% 。
为了让肿瘤悲剧不再重现,有部分患者的直系家属会选择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彻底断了卵巢癌变的可能。但真的只有这个办法吗?且听科普君和大家细细说来。
01
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
真的有用吗?
先说结论: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既可以有效降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风险,也可有效降低输卵管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同时由于切除卵巢能够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2]。
切除时机要参考BRCA基因状态,BRCA1突变人群推荐完成生育后35~40岁进行,BRCA2突变人群推荐完成生育后40~45岁进行;若家族中存在有相同突变的已发病例,手术时机应提前至此病例发病年龄之前。
手术中要全面探查盆腹腔,包括肠道、大网膜、阑尾及盆腹腔腹膜面;对发现有粘连、结节等任何异常情况的腹膜进行多点活检[3]。因为曾经有患者在做了预防性切除后仍然罹患卵巢癌,医生怀疑这位患者在切除前就已经有了癌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绝经前后把双侧卵巢癌和输卵管切除会导致医源性雌激素缺乏,虽然卵巢癌、输卵管癌风险降低,但冠心病、卒中、髋部骨折、帕金森病、认知障碍、抑郁和焦虑的风险明显升高[4]。所以很多患友在切除了卵巢和双侧输卵管后,会出现潮热盗汗、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应在充分了解后重视术后的护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外,非BRCA1/2突变人群不能从预防性双侧附件切除术中受益,反而是保留卵巢者能有效降低卵巢癌相关死亡率,所以不推荐普通人群实施双侧附件切除术。另外,如果想行预防性切除,可以先做基因检测了解自己的BRCA状态,若是有异常而且自己的亲姐妹、母亲有过卵巢癌史,那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行预防性切除。
02
有没有不手术的预防措施?
除了预防性切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卵巢癌的患病风险:
筛查:如果家中有直系有过卵巢癌史且存在BRCA1/2突变,除了行BRCA1/2基因检测明确发病风险外,还建议从30~35岁开始,联合血清CA125检测与经阴道超声检查定期筛查。即使真的出现了卵巢癌的“踪迹”,也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提高生存质量。
口服药:有研究发现使用口服避孕药超过5年可能使有家族史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风险减少,但可能会增加BRCA1/2突变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5],因此最好不好自行用药,最好在充分评估后“遵医嘱行事”。
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如不熬夜、按时作息,饮食均衡,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让癌细胞不趁虚而入。
图片来源:摄图网
03
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后
该注意什么?
为了杜绝癌细胞的进攻,可能有很多觅友会选择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在切除后,一定要注意术后护理:
定期筛查:推荐降风险手术后每年1次盆腔检查,监测CA125水平,由于术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所以要定时行骨密度检查,监测骨质疏松程度。
注意补钙:存在骨质疏松的觅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平时可以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蘑菇、虾皮、芥菜、芝麻等,还可以多晒太阳,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晒太阳的时间要避开最热的时间段,最好在上午8-10点为佳。
调节情绪:当感到情绪不佳时,要及时倾诉和宣泄,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从负面状态中解救出来,若是不能缓解,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情绪。还可以吃一些能愉悦心情的食物,如香蕉、三文鱼、百合、莲子等,让自己开心起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结
虽然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卵巢癌的患病几率,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各位觅友要确认自己是否是受益人群后再“三思而后行”。同时别忘了按时做筛查,防患于未然。
温馨提醒: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参考来源:
[1]高庆蕾.卵巢癌与基因检测的规范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6):605-609.
[2]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学组.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8):826-831.
[3]卢淮武,霍楚莹,许妙纯,等.《2020 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36(4):340-348.
[4] Parker WH.Bilateral oophorectomy versus ovarian conservation:effects on long-term women's health[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2010,17(2):161-166.
[5]Karlsson T, Johansson T, Höglund T, Ek W, Johansson Å. (2020) Time-dependent effects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on breast, ovarian and endometrial cancers.Cancer Research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