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老百姓的饭桌上,经常会出现馒头的各种搭配,比如馒头配老干妈酱,馒头配番茄疙瘩汤,馒头配酸辣土豆丝。
而西方人则对面包情有独钟,面包夹火腿,面包涂奶酪,再配点热牛奶,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是人间绝品。
同样是小麦做的,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烤面包,西方没有出现蒸馒头呢?
01.馒头和面包的历史渊源
在一天的繁忙工作后,你会以什么食物作为晚餐?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或许是蒸上几个馒头,再配点热酒、烧菜,以及一碗花生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反观西方,他们则会烤些许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或是番茄酱、水果酱,在上面涂上厚厚一层,喝点牛奶、咖啡之类,吃得心满意足。
由此可见,中国人钟爱馒头,而西方人却偏爱面包。
其实,馒头和面包都是小麦做成的,为什么中西方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这就不得不追溯到中西方的历史发展。
馒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征讨南蛮的过程中,突然遭遇了大风浪,随行的官员认为这是河神发怒,应该用人头献祭,以此平息风波。
但诸葛亮不忍心滥杀无辜,于是他想出一个主意,那便是面团揉捏成人头状,再在里面塞上牛羊肉,扔进河里,如此以假乱真。
诸葛亮的计策果然奏效,众人顺利过了河,没有任何人做出无妄的牺牲。
他的举动不仅收服了民心,还让面团小人祭祀的方式得以流传,从“蛮头”慢慢演变成“馒头”。
而面包则是由一个古埃及奴隶发明的,他在烤饼的过程中,不小心睡去,醒来后竟意外发现,烤出来的饼又松软又有弹性,而且吃起来十分香甜,他便将此命名为“面包”。
后来,面包传到了希腊,成为西方人的主食。
02.烹饪器皿和爱好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和西方人会有馒头和面包的差别,还要归因于他们所烹饪的器皿和烹饪爱好的不同。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经发明了鼎,鼎最初的目的就是用来蒸煮食物的;到了汉代,人们发明了蒸屉,和现代的蒸笼颇为相似。
蒸屉整体由竹子编制,叠好几层,每一层内放入揉好的面团,然后在最底部烧上炭,水沸腾后就会产生水蒸气,面团也能借此变熟成为馒头。
这样的蒸煮方式不仅节省燃料,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用有限的燃料,蒸煮更多的馒头;
还能让馒头水分充足,保留小麦原有的香味,再加上淡淡的竹香,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西方发明的多是一些烤箱、面包机之类,即便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被发明使用,但西方仍然缺乏和中国人一样完备的蒸煮食物技术。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放在中国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中国人对食物的诉求,是远远高于西方人的,食物不光要可以裹腹,还要色香味俱全。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食物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馒头的制作并不容易,从和面,到揉面,再到醒面,期间要耗费大量时间,可即便如此,中国人仍然愿意亲力亲为。
制作馒头其实是加强彼此沟通的一种方式,家人们齐心协力,分工得当,将热腾腾的馒头做出来,再坐在饭桌上,一同享用,比单纯的吃饭更有价值。
另外,蒸笼还有“蒸蒸日上”之意,这就更增添了馒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份量。
可对于颇爱征战的西方人来说,食物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万事大吉,他们并不对此抱有过高的期望,也不太愿意在食物方面花太多心思。
到了现代,西方人强调效率至上,快节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所以节约时间的快餐式面包更受西方人追捧。
除了面包,他们也喜欢甜品、沙拉之类,都是一些冷食。
于西方人而言,凡是能机器加工的食物,他们不会想着亲自动手做,所以像馒头这种费时费力的食物,自然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03.玩出新花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馒头和面包都被人们玩出了新花样。
以前,馒头会经常因为糖分较多、缺乏蛋白质等而饱受诟病;
如今,人们推出了蔬菜馒头、坚果馒头、燕麦馒头等,不仅味道更好吃,还增添了许多营养元素。
南方人有自己喜欢的馍馍和花卷,也是基于馒头的创新。
北方人更是无“面”不欢,尤其是山西人,他们有一种特色面食名为“炒馒头”。
即将馒头切成丁,浇上热油,再加入各种调味品进行翻炒,做出来的馒头令人垂涎欲滴。
面包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被传入国内的,因其独特的味道,一时间受到许多先进人士的追捧。
还有一些有钱人,会把吃面包、喝牛奶,当做身份的一种象征,通过模仿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标榜自己的时髦和高级。
可那不过是图一时新鲜,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对面包的热情也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面包有了很多演变,出现了杂粮、纯白和全麦面包,种类更加丰富。
在中西方不断的交流的过程中,有部分中国人觉得面包是人间美味,也有部分西方人对馒头欲罢不能,但主流依然没有变,中国人还是“馒头胃”,而西方人则是“面包胃”。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怎么说,馒头和面包并没有高低之分,都只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可不必非要争个高下。
别吹牛逼了馒头和面包哪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