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无名,死后无敌

旧说历史 2024-12-05 11:37:13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外出巡查结束后,准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场巡查很顺利,按理说只要举行完最后的封禅大典,就能够圆满结束。

不幸的是,制定封禅大典的礼仪官员司马谈却在途中身染重疾,眼看就要一命呜呼。司马谈内心无比愤懑,他不仅是这次封禅大典的主持人,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太史令。他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够撰写一部完整的通史。

只可惜,老天不愿意再给他充足的时间。司马谈在病危之际,把远在西南的儿子司马迁叫到了洛阳,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司马迁说:“儿啊,我们祖上就是太史,为父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后世整理一部严谨的史书。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承我的太史职位,你要把这件事记在心中,无论如何,也要替为父、替我们司马家族完成这个心愿。”司马迁含泪接受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一年,司马迁34岁。

01早在司马迁年少的时候,他已经拜在董仲舒门下。董仲舒这个人,汉武帝时期许多名人,全都是董仲舒的学生,他本人也非常适合当老师,专门管制那种不听话的坏学生。能拜在董仲舒门下,可见司马迁在年少时已经才华横溢。

到了20岁,司马迁已经不怎么读书,他开始游历大山大河,遍访大汉名胜古迹。他的爱好,与今天的史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成天在大汉各地的遗址中穿梭,目的就是找出真正的历史。大山大河,天涯海角,全都留下了司马迁的足迹。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幻想着走遍山川江海,去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历史。

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顺利继承了司马谈的太史令一职。司马迁在事业上一直平平淡淡,没有大作为,也没有闯出大乱子。当然,他也一直没有忘记父亲司马谈死前的遗愿,他也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心愿,一心一意只想为中国写出一本真正意义的通史。按理说,司马迁只要安安稳稳从事本职工作,一生不会出现什么大风险。

但在司马迁身上,这个意外还是来了。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不小心说了一句话,差点让他命丧黄泉。按照司马迁刚硬正直的性格,他本想以死明志,但在处刑前夕,司马迁想起父亲的遗愿,联想起中国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的通史,他内心极为不甘。这时,司马迁放弃了自己最在乎的尊严,双膝跪地,苦苦向汉武帝求饶,最终捡回一条老命,却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太监。

02太史令,担任这种职位的人,一般都非常清高正直。司马迁也一样,因为长期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世间的是是非非看的实在太多,所以就养成了职业病。不对的事情,一定要说出来。

在汉朝,正直虽然是一个史官的根本,但想要永立于朝堂之上,还必须学会圆滑。司马迁很显然不愿意这样做,他只想坚守内心,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黑白永远不能混淆。当时,汉朝有个很厉害的将领,名叫李陵。

这李陵何许人呢?他是大名鼎鼎的汉朝前将军李广的孙子。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非常看重李陵的骑射能力,于是在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带着骑兵前往匈奴勘察情况。李陵顺利完成任务后,汉武帝再派出大将军李广利前往一线攻打匈奴,接着让李陵充当李广利的后勤保障人员,为李广利拉运物资。

李陵当即对汉武帝说:“陛下,我的部下能骑善射,恳请陛下单独赐我一支军队进攻匈奴单于。”汉武帝当然看出李陵的想法,当即安抚李陵说:“爱卿啊,我知道你是不愿意给李广利当下属,可是李广利已经带走了3万士兵,我没有那么多士兵再派给你了呀!”

汉武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他并不想同意李陵这个请求。但李陵却说:“我只要5000步兵即可!”汉武帝一听,大吃一惊。这个军令状可谓是凶险至极,将军李广利作战那么勇猛,都带了3万骑兵,而李陵竟然只要5000步兵。

按理说,汉武帝并不会答应李陵这个请求,毕竟这个请求有些离谱。根据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原本替李陵分析了一下局势的利害关系。(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旧说历史,作者:刘新旧)也就是说,汉武帝并不希望李陵这样做,可是李陵反驳了汉武帝的建议。

汉武帝因此改变了主意,认为李陵很有勇气,没准能成功,于是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原本皆大欢喜的一件事,结果又出了乱子。几天后,曾经担任过李陵的后勤保障人员路博德,也不愿意担任李陵的后勤人员,于是恳请汉武帝能够延迟进攻匈奴。03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武帝当个皇帝,脑袋快被搅炸了。汉武帝把李陵只要5000步兵的事情,与路博德请求延迟进攻匈奴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心中大怒。暗想:“好你个李陵,我当初劝你不要赌气你不听,现在后悔了,又派路博德来企图延迟进攻匈奴,打仗岂能如此儿戏?”就这样,汉武帝不断给李陵施压,催促他进攻匈奴。

李陵当然不惧怕,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路博德对汉武帝说的话。于是,李陵带着5000步兵去攻打匈奴,结果被匈奴的3万骑兵包围,陷入九死一生的绝境。

5000步兵打3万骑兵,压力之大,难以想象。若是换做普通人,一战就会决出胜负。但李陵并不是普通人,他带的5000骑兵,竟然真的杀的3万匈奴节节败退。匈奴人没想到李陵这么猛,当即又增加了8万骑兵。

就此,李陵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5000兵力打3万,李陵能做到,但实际上却是,人家匈奴立马就能派人增援,而李陵的后勤路博德,却迟迟没有增援李陵。(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旧说历史,作者:刘新旧)这就导致,这场战斗从始至终都是李陵带着5000步兵,去干匈奴11万兵力。即便是神仙下凡,也很难扭转战局。

李陵因此被抓。很快,消息传入大汉的朝堂。汉武帝听后,大发雷霆,满朝文武全是戏精,看到汉武帝如此生气,当然全都偏向汉武帝,纷纷指责李陵。

其实,相比起李陵被抓,李广利的战败更加羞耻。毕竟李广利带了3万骑兵都被匈奴打败。那么为啥没人说李广利的战败,反而全都指责李陵呢?因为汉武帝是李广利的妹夫。而且,李广利是汉武帝一手提拔上来。这就导致,满朝文武没有人出言指责李广利,反而把矛头全都对准了李陵。04老实说,整个大汉朝,当个官风险真的很大!但是,总还是有人没有失明,这人就是司马迁。司马迁非常不满大家把这次战败全都推到李陵身上,况且李陵用5000步兵打匈奴3万骑兵,原本已经取胜,只是后来匈奴增援,这才导致李陵战败。

所以呢,司马迁孤身一人站在了李陵这边,对汉武帝说:“陛下,李陵仅用5000兵力,和匈奴11万兵力纠缠那么久,而且还杀了那么多匈奴,即便战败,他也功不可没,这是兵力悬殊引发的战败,并不是他本人作战不当啊!还请陛下明鉴!”

汉武帝听罢,怒气稍稍平息了一些。司马迁顺势又说:“李陵现在还没消息,不一定就是投降,说不定他只是假意投降,时机一旦成熟,他还会回来的!”

有司马迁说了这句公道话,汉武帝决定把这件事暂时放下。先去调查李陵到底有没有向匈奴投降。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在调查李陵是否投降匈奴这件事上,再次出了大乱子。汉武帝派往匈奴的人,在匈奴打探李陵的消息时,结果遇到一个和李陵同名同姓的人。更巧合的是,那个人是匈奴的一个小首领。

因此,大家都认为李陵真的向匈奴投降。(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旧说历史,作者:刘新旧)汉武帝得知消息后,顿时火冒三丈,当即把李陵全家处死,随后想起司马迁之前信誓旦旦的维护李陵,汉武帝更加生气,认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竟也有私心,当即要把司马迁一并处死。

司马迁得知汉武帝下令要把他斩首,顿如五雷轰顶。死,他并不怕,他也不在乎如何死,他在乎的是,他背负的司马家族的使命,还有他和父亲一直想要完成的大愿望。05司马迁非常不甘心,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第一次像个市井无赖一样疯狂乞求汉武帝宽恕,最终,他被处以腐刑,捡回了一条命。

发生在司马迁身上的这件事,对他来说,非常不幸。他不仅要面对全天下的耻笑,还要面对内心的煎熬。最终,在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写下的《史记》,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得知。司马迁很明白,他写的内容,一旦被朝堂知道,肯定会被篡改,所以呢,他把这本书偷偷藏了起来,留给了外孙。直到汉宣帝时期,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时期。

司马迁的外孙觉得刘病已是个难得的明君,就把外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呈现出来。就此,《史记》这本被封印多年的巨著,终于重见天日。

司马迁的大名,从此被世世代代记住。生前,他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太史令,死后,因为一本《史记》,司马迁的大名名扬中外。他身上的遭遇,让人深感心痛,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他替李陵说话这件事。因为李陵压根就没有向匈奴投降,只是匈奴很欣赏李陵,因此把李陵困在了匈奴。

几年后,汉武帝突然想通这件事来龙去脉,认为司马迁说的更有道理。(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旧说历史,作者:刘新旧)可是,李陵的家人已经全被他处死,司马迁也被他毁了。而李陵呢,得知汉武帝把他家人全都处死,心灰意冷,便在匈奴一直生活,誓死不愿再回大汉。

这件事,一直到汉昭帝上位后,才得以真相大白。汉昭帝也觉得老爹当年做的太绝,为了弥补李陵,派出霍光以及李陵当年的好友前往匈奴迎接李陵回来。

可是啊,一个被寒了心的武将,整个宗族被灭,李陵怎么也不愿意回汉。李陵和霍光等昔日好友喝了最后一杯酒后,从此天涯路远,各为其主,最终客死他乡。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