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让盛唐从此走向衰弱,而爆发这一场叛乱的始作俑者就是安禄山,他本是大唐的一方节度使,随着权力越发变大,野心也随之增大,这才发起了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就成为唐朝朝廷一直没法处理的问题,这些节度使手中掌握着军政大权,是当地实实在在的土皇帝,而中央根本无法掌控这些节度使。那么唐朝时期的节度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节度使这一称谓从唐睿宗开始,从景云元年开始,节度使就成为正式的官职。这个官职会出现,与唐朝的兵制有着巨大的关系。最初的唐朝兵制为府兵制,当时因为唐朝对外完全是进攻的态势,因此通过调遣各地折冲府兵就可以满足战争需要。
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对外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一地的折冲府兵根本抵挡不了外族的进攻,因此这一制度也逐渐不适应当时的局势。当时朝廷为了应对可能来犯的敌人,于是在边疆重镇设立常备军队,而军镇也就此出现。那个时期被派往管理军镇的人官职往往是大都督或者行军总管。后来,因为这些人掌握天子符节前来节制军队,因此被称为节度使。
到了唐睿宗时期,节度使就成为了正式官职。
最初的节度使权力并不大,主要就是对军队有指挥权,兵力也差不多只有万人,在完成任务后,就会回朝,因此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逐渐成为了地方官职,有着明确的管辖区域。
此外,节度使麾下的军队数量也是增加到数万人。到后来,唐玄宗更是将自主招兵的权力,当地的财政大权也全部授予节度使。
如此一来,虽然名义上是节度使,但是实际上却与过去的藩王没什么不同,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藩镇有如此大的权力,那么自然中央的权力就小了很多,而藩镇的隐患也就此埋下。
再到后来,唐玄宗甚至任命一人兼任多地的节度使,比如安禄山,他在发起安史之乱前,就兼任范阳、河东和平卢三地的节度使职务,手中掌控的总兵力更是达到惊人的20万,而且都是长期与契丹交手的精锐,不是中央那些没见过血的军队。手中有着如此雄兵,换做是谁都会滋生野心。
在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央一度想要收回藩镇手中的权力,但是给出去容易,想收回来可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了。一直到唐朝灭亡乃至后来的五代时期,中央都没能解决这件事,那些节度使们基本就是听调不听宣,有些甚至完全不理睬中央的命令。而最后覆灭唐朝的朱温,同样是一名节度使。在朱温灭唐后,各地的节度使也是纷纷自立,建立政权。
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赵匡胤建立宋朝才得到改善,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收回兵权,从此藩镇成为了历史,而节度使这一职位也成为了一个荣誉官职。
所以说,唐朝的藩镇权力之大确实是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