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原文药引
文/许仲
母亲,瓦罐里的药汁即将凉去
茯苓,白术,黄芪,还有桑寄生,桂枝
在翻腾后沉寂,烟雾缭绕
母亲,还有更苦的药,我不能说出
你已经够苦,不能让你再苦
窗外的芦花,送来秋的寒意
儿的衣衫,仍有三岁时的针脚在行走
你紧握布衣的手掌
温暖我长大
请你开口,母亲,请你喝下
今秋的第一季良方
秋野之风入侵,儿要束紧衣衫
采收全家的口粮,充实粮仓与三餐
门前的洋槐,白杨,遮住了南飞雁
你的呻吟,是儿今秋首要的疼
尝一口你遭受的苦,母亲
在你的病床前,轻唤
儿不孝,不能减轻你的疼
看你把逐渐暗淡的时光艰难吞咽
我的眼泪是你田亩中的一滴滴露水
祈望化作一场春雨,让你又逢春
让儿的每一次行走,还在你的目光深处
母亲,风雨中苦苦挣扎过的草木
为你熬制人间的另一种乳汁,请你喝下
里面有儿的心,做药引
赏析今天分享的是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许仲的诗《药引》,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诗人以自己的心做药引为母亲熬药,祈望有奇迹出现,让母亲逢春,可见诗人对母亲的爱是多么的深,恨不能替母亲爱病痛的罪。诗歌写得十分感人,把内心的想法一一展示给读者,这样的诗读来,内心的振动非常大。当父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每一声呻吟,都是儿女的心在疼,巴不得奇迹赶快出现,让父母健康安宁。然而命运是残酷的,在病魔面前,不会以谁的意志为转移,诗人以极为细致地描写,将母亲的病痛和自己的无奈交织呈现,使读者感到悲痛的越发巨大,人吃五谷,逃不过疾病的困扰,这就是命,无可奈何。下面,通过诗歌正文,来感受诗人和母亲的血肉联系,感受病痛背后的亲情。
第一节,诗人对着凉去的药汤说话,那一味味药就像是母亲的救命稻草一样,但是苦不堪言,难以下咽,而母亲同样苦,诗人不忍心说出更苦的药,是怕母亲苦上加苦,可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病痛的心疼。药虽然苦,但是不得不喝下去,从熬药到喂药,母亲苦,诗人的内心也苦苦挣扎着,不忍心母亲再受苦,但是面对现实,已无其它办法。
第二节,窗外的寒意引起诗人的回忆,儿时的衣衫有母亲的温暖。这一节将母爱写得具体又有岁月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通过时空的转移,让过去母亲的针线在现在的衣衫上行走,说明母爱无时不在,母亲以这样的方式温暖着诗人长大成人。如今母亲病例了,怎能让诗人不心疼,唯恐母亲的爱消失了。
第三节,一方面要照顾母亲喂药,一方面要担负起养家的重担,可以想见压力之大。诗人始终期盼着母亲喝药后,病情好转,以解疼痛之忧。劝说母亲喝下良药,然后好下地劳作,采收粮食,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些许焦急。这句“门前的洋槐,白杨,遮住了南飞雁”,读出了几分凄凉的感觉,母亲呻吟着,但是诗人是最疼的,也是生活中最揪心的事情。诗人对母亲的担忧已成为日常。以前说伤在儿身,疼在母心,如今病在母身,疼在儿心。
第四节,诗人试药,仿佛是想替母受苦,在母亲的病床前表达不孝,不能减轻母亲的痛苦,仿佛母亲生病是自己的过错一样,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煎熬。母亲如今艰难度日,诗人的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希望落成春雨,能滋润母亲,如此虔诚地愿望,怎能不让读者动容。不仅期望母亲病好,还期望能在母亲的眼皮底下继续成长,这是诗人和母亲共同的幸福和愿望,能否实现,成了一个谜。
第五节,诗人仍在期望这些历经风雨的药草熬成的汤药变成滋润母亲的乳汁,产生神奇的功效,并且诗人用自己的心做药引,劝母亲服下。可以想见,诗人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药上了,而母亲似乎不想喝药,可能一方面是药太苦,一方面是想放弃治疗。这些都是令诗人担忧的。才有了用心做药引的一幕。
此诗读来感慨良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诗人之爱母为之熬药劝服之,没有药,病怎么能好呢?诗歌有许多矛盾的点,营造两难的境地,体现出现实的悲情。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在病魔面前,人是如此弱小无助。而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逃脱,从这一层面来理解,内心是不是会好受一些呢?也许只有处在诗人的境地,才能体会到情感总是占主导的。总的来说,此诗是一种无奈心境的表达,有痛苦的一面,也有感人的一面,或可带给读者对现实的一些思考。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许仲,江苏泗阳人。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星星》《扬子江》《绿风》《上海诗人》《诗选刊》《南方文学》《北京文学》《中国诗歌》《中国作家》《钟山》《草堂》等发表诗歌作品。获中国十大农民诗人奖,第二届郭沫若诗歌奖,首届卞之琳诗歌奖等。江苏省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首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研班、鲁迅文学院南通班学员。长诗《一个钢筋工的单人舞》入选江苏省作协第六批重点扶持项目。出版诗集《把苏北贴在胸口》、《时间的令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