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绝重审,直到听到这句话后才

少赫君 2024-05-13 20:57:06

《琅琊榜》大结局中,谢玉的手书清晰明了。

而且罪魁祸首是谢玉和夏江,梁帝完全可以推给他们,说自己是被蒙蔽了。

而且当时形势明了,朝堂之上众大臣都是太子的人,连一贯不理朝堂之事的纪王爷也赞同重审,就连禁军统领蒙挚也是太子的人。

此时的梁帝可以说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他心灰意冷,一边喊着“乱臣贼子”,一边丢下众臣子离开了大殿。

其实,这件旧案一直是他的心结。

他才会如此执拗,哪怕是与全天下为敌,也不同意重审此案。

其实,与其说他是在和所有人较劲,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较劲。

因为不敢面对,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放下帝王的尊严和脸面。

所以不肯松口。

后来他提出要和梅长苏两人单独见面,正是梅长苏的一句话触动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这一刻,他终于放下了所有的戒备,也放下了九五之尊,终于同意重申此案。

01、不敢面对因为猜忌之心而犯下的过错

当年那件惊天大案。

谢玉与夏江串谋,伪造密告信件,诬告赤焰军主帅林燮和祁王谋反。

他们趁赤焰军与大渝军血战力竭之际,不宣旨、不招降,大肆屠戮,令7万忠魂命丧梅岭。

其实,这当中有太多漏洞,梁帝何尝不知,关键是他心中早就起了猜忌之心。

而谢玉和夏江的这些所谓的证据正好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才会顺势而为,定下了这个铁案。

其实,他的心中却一直无法面对这些。

当时所有为此案喊冤叫屈的大臣都被诛杀,在后宫中不准任何人说起宸妃两个字。

在朝堂上,梅长苏说出这么一番话:

“景运26年,陛下尚是太子,遭人陷害,屠刀悬颈,是你的同窗伴读,后来的赤焰军主帅林燮拼死找回证据面呈先皇,才救回陛下一命。

景运29年,五王之乱,血洗京城,当年林统帅还只是巡防营的一个统领,他亲率300骑兵,冲进禁军营,最终力保陛下登基。

开文十年,西晋失守,金陵围城,又是林帅自北境千里勤王,血战三日,方平京城之乱。

太子和朝臣们今日之所请,无非是要还原当年的一个真相,陛下为何还是连如此理所当然的要求都不答应呢?”

梁帝顿时恼羞成怒,想要杀了他。

其实,林燮曾经对他扶持和保护江山的情义,他不是不知,而是不敢去面对。

就如静妃所说的那样:

“当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爱,兄弟之道,君臣之义,全部消灭在陛下自己无端的猜忌之中。”

因为自己的猜忌之心,他亲手毁掉了这些最美好的东西,所以他无法去面对。

无法掌控的局势

梁帝一直以来,将整个朝堂操控在自己的手上。

而这次,全部朝臣都众口一词,和太子站在了一起了:

“一个监国太子,早已脱离了朕的掌控,禁军巡防营都听令于东宫,兵部和京外的行台军都是他的人,朕虽然是堂堂帝王,却已经被他逼到如此绝境。”

这是他无法面对的。

之前为了九五之尊,他失去了爱人、儿子和好朋友。

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将权势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想不到最终还是全部都失去了。

所以,他不愿意看到如此的局面。

静妃不解地问道:

“太子只是请旨重审赤焰旧案,并非谋反,陛下应该知道,赤焰案之所以会被推翻洗雪,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真相,真相原本就是如此。”

其实,梁帝明知大势已去,但是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所以他嘴里不停地叫嚷着“乱臣贼子”,心中却已经感到一种无法力挽狂澜的颓废和绝望。

他只能用虚张声势来硬撑,地假装看不到这种局面。

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02、不愿放下帝王的尊严

梁帝单独召见梅长苏,其实他已经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

林殊直言不讳地问他可有愧意?

“但是,林燮拥兵自重,这是事实,他一概只用祁王的人。总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朕岂能姑息。

还有祁王,在朝笼络人心,在府清谈狂论。他既是臣也是子。却在朝堂之上,屡屡顶撞朕,动不动就是天下。

这究竟是谁的天下?这是朕的天下,还是他萧景禹的天下?”

其实,从他的这段话不难看出,梁帝也不相信林燮和祁王会造反。

而是因为祁王的声望过高,已经完全超越了自己这个皇帝,这既让他感到惊心,更有着不寒而栗的忌惮。

毕竟他才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可是朝堂之上,却言必称祁王的意思,那置他这个皇帝于何位置?

赤焰军是大梁的军队,是他梁帝的兵,却口口声声只听从祁王的意思和调度。

所以,他虽然知道祁王没有造反的心,也没有造反的可能,但是他们的行为,令他感到君王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衅!

林燮亦是如此。

所以,梁帝才会大开杀戒。

如今要他同意重审此案,就是对他曾经所作所为的否定,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折磨。

当大势已去,他忍不住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等我死了以后再翻案?”

其实,很明显,他也知道13年前的那起惊天谋逆案有着莫大的冤情,更知道公道自在人心,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但是他不愿意亲自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活着一天,就不愿意让人重提此事。

无它,只是为了自己的那点颜面,更是无法放下高高在上皇帝的权威。

他一贯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

九安山上兵变结束,梁帝坚持要把所有叛军就地处决。

景琰说:“斩了这数万将士的人头,天下人会说,他们并非被主将所蒙骗,而是真心实意想要叛逆陛下。这两万人头落地,伤的可是皇室的颜面。”

听到这里,梁帝才改变了主意。

可见,他将自己的面子和皇家的名声看得很重。

所以,自从重审赤焰军案之后,梁帝再也没有出现了。

对他来说,此生骄傲不再,权势不再,尊严亦不再了。

只剩下一个皇帝的空壳,即便活着,他的心却已经死了。

而且他终究明白,哪怕是贵如皇帝,也有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无法影响天下人良心的定论,改变不了后世的评说。

03、最后的一点人性

我想,最终令梁帝放下所有的自尊和骄傲,愿意面对现实,同意重审旧案,应该是林殊的一句话,触及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祁王在临死之前,命宣诏官将陛下赐死的诏书连读了三遍,他听完后只说了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眼睛没眨一下便饮下了毒酒。陛下可知这句话何意?

陛下若知祁王,当不会怀疑他有大逆谋位之心,祁王若知陛下,也不至于到死还不相信你会杀他。”

听完这段话,梁帝眼中已有愧色,却依旧强撑着说他们是因为他们挑战自己的皇权在先。

林殊愤然道:

“祁王在狱中喝下那杯毒酒,心中该是何等的悲凉。只怕陛下难以体会吧。

可就是为了当年父子情分,为了祁王宁死不反的这份心,查证一下当年的真相,有这么难吗?就做不到吗!”

听到这里,梁帝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愤怒和暴躁,忍不住怅然涕泪,眼中有愧疚有懊丧。

这一刻,终于唤醒了他心中残存的一点亲情。

他终于愿意正视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承认了自己曾经的武断和猜忌。

“并非朕生来无情,只要坐在这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你记住,无论景琰现在怎么样,等他坐上了这个位子,他也会变的。林燮想要的朝局,他想要的那个天下,朕给不了他,祁王也不可能给他,永远没有人能够给他。”

梁帝终于承认自己当初有负于林燮,他拼死保护并且扶持上位的皇帝,并没有带领大梁走上他们曾经设想的那个局面。

他承认自己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

之前,他不允许任何人说起那段往事,其实也是怕触及心中的那点隐痛。

如今林殊直言不讳提出,他内心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终于轰然倒塌,放下了所有的防备和帝王的尊严。

他终于同意重审旧案。

结语:

最后当林殊转身离去时,梁帝突然跪下:

“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骗,林燮辅佐了朕十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啊,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陪你放过风筝,你记得吗?”

他似乎是在乞求林殊的原谅,或许他知道无法得到原谅,只是以此让自己能够得到安心。

我想林殊已经无法把他再当作曾经疼爱自己的舅舅了。

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来,相信梁帝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帝王本就无情,坐上帝位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