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榜:20家寿险公司,哪家更擅长管理“养老钱”和“保命钱”?

信息周末 2024-09-22 14:28:51

财富管理进入保险时代。

继2023年末首超公募基金规模和银行理财规模之后,2024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资管规模再超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规模,更高于银行理财规模逾5万亿元。在资管市场三足鼎立之势中,保险资管持续走强。

对于涌入寿险公司的百姓“保命钱”和“养老钱”而言,保险公司持续稳健的资产管理能力无疑至关重要。哪家寿险公司的吸金能力更强?哪家公司的投资能力优于同业?

为顺应市场之变和监管及投保人关切,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2023年“金标杆——中国新金融竞争力榜之寿险业财富管理榜”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大幅优化和调整,并将测评对象由原来的9家寿险公司扩展至20家。20寿险公司的筛选原则与“保险效能提升榜”一致。(详见:《保险效能提升榜:35家险企,谁更有长跑能力?》)

基于客观、科学、透明及公允原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各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2023年报或年度信息披露报告、2023年理赔服务报告、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和2023年投资管理能力相关报告(下文简称“四份报告”)及20家寿险公司App产品展示实测情况为基准,对上述20家寿险公司进行测评。历时4个月,制作“2024年金标杆——寿险财富管理榜”初榜。

9月起,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在此初榜基础上增加或替换寿险公司2024年上半年数据并对相关指标得分进行更新,还将对被测评寿险公司进行深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或线上调研。与此同时,将遴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进行独立打分评选。

在上述三项分值各占一定权重的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制作并发布“2024年金标杆——寿险财富管理榜”。

三大维度 23项子指标

站在投保人的视角,如何设置指标评测体系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寿险公司的财富管理质效?

在深入调研20家寿险公司及其相关联的16家资产管理公司所披露的上述四份报告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2023年寿险财富管理榜指标评测体系进行了大幅优化。新指标评测体系删除了原一级指标“业务协同能力”指标,并将原一级指标“财富管理规模及能力”拆分为“财富管理规模”和“投资管理能力”两个一级指标。原一级指标“渠道建设能力”被降为二级指标,归入新增一级指标“客户服务能力”中。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还发现,寿险公司资管业务较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更复杂,考虑的维度更多。从可量化、可比较角度出发,本次测评将“财富管理规模”“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三个维度设定为一级指标。

现对各维度所占权重及理由说明如下:

财富管理规模。该维度下设2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权重合计15%。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是寿险公司及其所属集团专司资产管理和养老金融的机构,因此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可侧面反映寿险公司财富管理实力。而管理资产规模是衡量寿险公司财富管理能力的基础指标。

投资管理能力。该维度下设2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权重合计45%。投资能力是支撑寿险公司业务发展的关键。而风险管理能力是保障寿险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

客户服务能力。“以客户为中心”是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最大区别。通俗而言,财富管理是“客户视角”的表述,资产管理则是机构立场的语言体系。为更好衡量保险公司服务客户能力,新增“保险产品”和“客户服务”2个二级指标,与“渠道建设”同属于“客户服务能力”。因此,该维度共下设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权重合计40%。

至此,2024年寿险财富管理榜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构成(如下图所示)。为方便计算,所有指标总权重设置为100%,并将在年度总榜中按相应比例折算。

为何未测评财险公司?主要原因是财险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相对较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监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中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约30.87万亿元,其中财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约2.11万亿元,占比不足7%。而且财险公司的产品为一年期短期产品。

银行系寿险公司优势未现

寿险财富管理榜显示,20家寿险公司平均得分为46.42分,仅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得分超过70分。榜单上,中国人寿得分第一,平安人寿位居次席,泰康人寿排名第三。紧随其后的是新华人寿。这四家均是“老牌”寿险公司。

前十名中,外资或合资公司占据三席。这充足说明榜单评测中的非规模决定论。而7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全部未进入前十,足以证明银行系寿险公司未能移植“母胎”的渠道和客户优势及品牌优势。

从细分维度观察,中国人寿领先优势较大,在“财富管理规模”和“客户服务能力”维度均位列第一;在“投资管理能力”维度排名第二,仅次于平安人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发现,上市寿险公司对资产管理规模相关指标披露较为详细,而非上市公司大多对此披露不足。因此,在实际测算时,非上市寿险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和“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分别用“投资资产”和“资管公司总资产规模”替代。

中国人寿是国内首家管理资产规模达5万亿元的寿险公司,因此在此维度得分最高。而7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除农银人寿和中银三星人寿并无相对应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外,其他5家虽然有相应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但资产规模不足百亿。

从投资管理能力维度分析,7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仅有工银安盛人寿和招商信诺进入前十。进一步研究发现,此系经营业绩承压,偿付能力低于同行,风险管理能力一项因此失分较多。

寿险公司经营业绩与投资能力密切相关。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观察到,本次测评中10家寿险公司投资收益同比下滑,占比高达50%。其中,银行系寿险公司两家。这或与2023年债券市场波动有关。金监总局数据显示,在寿险公司资产配置中,债券占比超过48%。在考虑这一因素后,秉持奖优不罚劣原则,本次测评并未对投资收益负增长的寿险公司扣分,而是统一记为零分。

事实上,基于寿险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管理考量,本次测评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能力偿付充足率”仍取自各寿险公司数据,而非其相应的资管公司数据。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所有寿险公司均按监管规定配置足额具有2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的信用评估专职人员。泰康人寿及其相应资管公司配置人员最多,高达17名。但在7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招商信诺配置人数最多,亦仅有9人。

手机App“华而不实”

客户服务维度是银行系寿险公司另一个失分项,仅有工银安盛人寿和中邮人寿进入前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测评20家寿险公司手机App四款具有财富管理属性的产品展示情况。以iOS系统为主的实测结果显示,仅有中信保诚、中银三星和长城人寿三家寿险公司未有独立的手机App。

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App是产品展示的重要平台。银行系寿险公司在客户来源上依赖母公司渠道“喂奶”,因此对于保险产品展示和客户服务重视不足。

事实上,20家寿险公司手机App均有较大提升空间。从人机交互和客户体验角度实测,各家寿险公司手机App均存在操作界面不够人性化、流程复杂、对人工智能利用效率不高、华而不实等问题。

本次测评从提升客户体验角度出发,在实际测算中,忽略产品展示数量,而以更便捷找到相关产品为计分准则,只要按上述任何路径可以找到相应产品均计为满分。

在实测17家寿险公司手机App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现,寿险公司对于产品展示主要分为产品为主和以客户为主两种产品展示风格,以后者居多。

在多数寿险公司手机App首页中均可以找到“产品”或“保险”入口,点击进入后,或以产品类型划分,如中国人寿寿险手机App,保险产品被分为“寿险”“重疾”“年金”“养老”等;或以客户类型划分,如人保寿险和友邦人寿等,保险产品被分为“给自己”“给父母”“给子女”,或“为自己”“为父母”“为子女”等。或二者兼有,比如平安人寿。但平安人寿的官方App“平安金管家”对于产品的分类及功能介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发力“试金石”第三方业务

榜单还显示,发展第三方业务,从而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规模和利润增长已成为行业共识。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此次测评的1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除中邮资产因成立时间不足一年而数据不可比外,共有10家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所以逆势双增长与资金实力雄厚的股东支持有关,亦与自身投资管理能力较强和重视发展第三方业务有关。

保险资管的第三方业务,主要指面向保险公司同业、银行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等类型机构,受托管理同业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第三方业务是检验保险资管全方面能力的“试金石”,是保险资管真正从内部受托走向市场化的标志。

当前保险资管第三方业务占比仍然较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3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达24.52万亿元,其中第三方资金规模为6.6万亿元(包括第三方保险资金1.8万亿元),占比合计为26.96%。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截至目前共有3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邮资管为2023年新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但第三方业务发展较快。以国寿资管为例,中国人寿财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第三方业务规模为7200亿元,同比增长28%。

观察海外保险资管公司发展经验可知,市场化和专业化是保险资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重视投研管理体系建设,搭建独立资产管理平台并明确定位。通过多样化产品供给满足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需求。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文景 助理研究员 姚沣纯 梅子杰 郑静芸

责编 丰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