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血与火的世界风暴

任白驹过隙 2024-11-08 09:28:32
一、战争的起源与背景

19 世纪 70 年代起,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在这个时期,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拥有大量殖民地和商品市场,但随着德国等新兴工业强国的崛起,英国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到 20 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然而,德国在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方面相对不足,因此要求更加广阔的殖民地,这与英法等国产生了矛盾。法德矛盾也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份,两国之间的对抗从未停止。

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之间也冲突不断。俄奥两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矛盾重重,巴尔干地区居住着大量斯拉夫人,俄罗斯一直寻求将巴尔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奥匈帝国对巴尔干也势在必得。

在这种复杂的矛盾冲突下,欧洲形成了 “三国同盟” 和 “三国协约”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 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而 “三国协约” 则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战争一触即发。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各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二、战争的历程

(一)战略进攻阶段

战争爆发后,西线德军按照施利芬计划,取道比利时直插法国腹地。1914 年 8 月 2 日德军占领卢森堡,8 月 4 日侵入比利时,8 月 16 日攻克列日要塞,8 月 20 日攻克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德军集中 5 个集团军准备同法军交战,完成包围并粉碎法军的战略任务。而法军统帅部错误判断德军主力位置,发起的进攻受挫。在法比边境,双方展开 “边境交战”,经过 5 天激战,英法联军失败,全线向南撤退,德国长驱直入掌握战略主动权。

(二)战略相持阶段

1916 年至 1917 年,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双方在各处战场实施重点和局部进攻,陷入伤亡巨大的消耗战和僵持局面。其中,凡尔登战役尤为惨烈。德军企图把凡尔登作为 “绞肉机”,使法国 “把血流尽”。2 月 21 日,德军开始强大的炮火准备,发射炮弹达 200 万发以上,当日即占领法军第 1 阵地,随后又攻占了两道阵地和杜奥蒙炮台。法军阵地被割裂,凡尔登处于危急境地。

法军调整部署后,通过 “神圣之路” 源源不断运送作战人员和物资,增强了力量。双方展开反复拉锯战,直到 5 月 20 日,德军才攻下 304 高地和莫尔特 - 奥姆高地。6 月,德军再次猛攻,虽攻占部分阵地,但付出巨大伤亡。6 月底 7 月初,德军攻势减弱,8 月战役主动权转到法军手中。9 月德军停止进攻,12 月中旬,法军基本恢复被占领阵地。此外,索姆河战役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战役,被称为战争的 “绞肉机”,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战略,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战略决战阶段

1918 年为战略决战阶段。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实力更加强大。美国的参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全球阶段,极大地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美国海军的护航编队把美国部队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法国,保证了欧洲的战略物资。协约国在各个战场对同盟国发起反攻。最终,力量耗尽的同盟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从 1914 年 8 月 4 日全面爆发到 1918 年 11 月 11 日结束,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三、重要战役盘点

(一)西线战役

蒙斯战役发生在 1914 年 8 月 23 日至 24 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初期的一场战斗。英军与德军在此交战,尽管英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标志着西线战争的残酷性初现端倪。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于 1914 年 9 月 5 日至 10 日展开,双方投入兵力 150 余万人。德军战败,这一战役阻止了德军的快速推进,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使战争陷入了长期的僵持阶段。

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从 1914 年 10 月 19 日持续到 11 月 15 日,战斗极其惨烈。双方在泥泞的战场上展开激烈争夺,士兵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伤亡。

多格河岸战役中,双方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为了争夺每一寸土地而浴血奋战。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从 1916 年 2 月 21 日开始,到 1916 年 12 月 18 日结束,历时近 10 个月。双方伤亡人数共计约百万余人,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战役中德法两国合计投入 100 多个师的兵力,德军调集 1200 多门火炮对法军阵地进行轰炸,先头部队用火焰喷射器扫清战壕。法军在亨利・菲利浦・贝当的指挥下,逐渐稳住阵脚,最终获得胜利。

索姆河战役同样惨烈,发生在 1916 年 7 月 1 日至 11 月中旬。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发射了海量炮弹。这场战役被称为战争的 “绞肉机”,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战略,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东线战役

坦能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东线战场的一场重大战役。1914 年 8 月 26 日至 30 日,德军在此战中重创了俄国第二集团军,使得俄国在东线的攻势受挫。俄第二集团军司令员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

马祖里湖战役是东线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冬季战役。1914 年 9 月 7 日至 14 日,德军在此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得俄国军队在东线的战局进一步恶化。

(三)其他地区战役

加里波利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进行的一场战役。1915 年 1 月 2 日英国政府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展开一条新战线。1915 年 4 月 25 日夜,协约国部队同时展开登陆行动。但由于澳新军团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错误地登陆在目标以北的一个无名小湾。经过一夜的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的 1.6 万名澳新军团士兵在土耳其军队炮火的压制下,被困在临时掩体中动弹不得。随后双方陷入僵持局面。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日德兰海战发生于 1916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之间,英、德两国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并发生战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海军的决定性的战役。双方总计投入超过 250 艘军舰,并在北海激战至日落。德军在战损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是没能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造成重大的打击,也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自此之后,德军舰队再也没能以同样的规模出动过。

四、一战中的著名人物(一)各国领导人

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自 1908 年担任英国首相以来,低估了 7 月危机的规模,监督英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努力团结政府,但在索姆河灾难和爱尔兰起义后,在媒体和政治压力下被迫下台。

德国总理 Bethmann Hollweg 在战争开始前试图拆散英法俄三国联盟,但未成功。他在战前几年设法平息国际事件,但到 1914 年似乎形成了宿命论,给予奥匈帝国支持。他制定了九月计划,但在战争中未能平衡德国的分歧。

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哈布斯堡一世在其 68 年的统治期间,大部分时间维持着日益难以驾驭的帝国。他主要反对战争,但在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被暗杀后,允许了一场惩罚塞尔维亚的战争。

(二)军事将领

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在战争爆发时担任第一任海军大臣,保护舰队安全,监督远征军运动。他与加里波利远征有很大关系,虽犯了严重错误,但在供应军队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再次推广坦克。

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爵士是英国远征军的第一任指挥官。他在蒙斯的现代战争经历让他认为远征军有被消灭的危险,后来在战斗中被视为严重失败并被取代。

费迪南德・福煦元帅在战争爆发前的军事理论对法国军队发展产生影响。他在战争开始时受命指挥军队,在与其他盟军指挥官协作中成名,后来成为西线盟军最高指挥官。

德国的埃里希・冯・法肯海恩将军在 1914 年底接替毛奇。他公布了凡尔登消耗战计划,但未能实现目标,后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取代。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接替施里芬担任德军总参谋长,但其性格软弱,施里芬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

埃里希・冯・法金汉强行发动凡尔登战役,希望造成 2:1 的伤亡比例,逼迫法国耗尽力量,但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战略目的未能实现,被解职。

法国的乔治・克列孟梭以无穷的精力、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带领法国度过全面战争并圆满结束冲突。他希望给德国带来残酷的和平,被指责破坏了和平。

约瑟夫・霞飞在一战初期边境交战中损失惨重,但在马恩河会战中粉碎了德军 “速战速决” 的计划。在凡尔登战役中,由于他的错误估计,战斗异常艰难,后靠贝当将军指挥才转守为攻。

奥匈帝国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他在奥匈帝国并不受欢迎,但在战前起到了制衡奥地利行动的作用。

五、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冲突,其影响波及各个方面。

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来看,一战中大约有 6500 万人参战,1000 万人丧生,2000 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在欧洲和小亚细亚,数百万民众因冲突被迫背井离乡。财产和工业都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尤其是在战况最惨烈的法国和比利时。1916 年 7 月 1 日索姆河战役中,英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便达到了 57000 人。德国跟俄罗斯是两个军队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分别约为 1773700 人和 1700000 人。法国损失了 16% 的机动部队。

在国际秩序重构方面,一战结束后,传统的欧洲列强体系崩溃,新的国家崛起并取代了传统势力。先前的主要玩家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都在战争中失败,而美国和日本等新兴国家则逐渐崭露头角。这导致了全球格局的剧变,国际关系迎来了重塑。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于 1919 年成立,它是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旨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然而,由于一些成员国的不合作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国际联盟最终未能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还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催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苏联。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传播,一系列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1919 年,由俄国共产党 (布) 发起,召开筹建共产国际的国际会议,各国共产党人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提上日程。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同时,一战也推动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被大量征调到战场,他们在战争中逐渐觉醒,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战争结束后,殖民地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和自主,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尽管一战结束后各国试图通过国际组织和条约维护和平,但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这是因为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制裁并没有认真执行,英法美三国各有各的小心思。英国始终坚持大陆均衡,不希望德国过分削弱;而法国实力又一直上不去,没有阻止德国崛起的能力;美国一直希望做欧洲的老大,也不忍德国过于弱小。而且在德国的东方出现了一个不稳定因素,那就是外交上更加孤立的苏俄,这种警惕不得不让这些大国扶持德国。再加上国际联盟被英美操控,对德国的种种战争行为置之不管。种种因素,使得德国在一战后又一次强势崛起,最终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发动了二战。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