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电话引起的一场恩怨 and 一场脱险》。一通电话揭开的恩仇与一场救命恩怨同时发生,让人颇为紧张和惊恐。
"你好,请问是李春玲同学吗?我是中国骨髓库的工作人员..."
2011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云南一位女大学生的人生轨迹,一个善意的决定最终演变成一场人性闹剧,令人始料未及。
这一切要从江苏的王传龄说起。这位中年男子担任家庭顶梁柱,中年得子,但在最美好的年纪却因白血病倒下。
面对妻子的泪水和孩子的眼神,他感到心如刀绞。一家人都去做了配型,可结果却全都不匹配。家庭的积蓄逐渐被掏空,但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爸爸,你一定要好起来啊。。。”小儿子抱着王传龄的手臂痛苦地哭诉,这个平日里坚强的男人,第一次在病床上悄悄抹眼泪。
"等爸爸好了,我们一定好好感谢这位李姑娘。孩子们,记住做人要懂得感恩。"王传龄眼里再次燃起希望,感慨的对孩子们说道。
他一直在提醒孩子们记住这份恩情。
谁能料到这个对医生满怀感激的病人,在康复后会对他说出“你不是个东西”这样的话呢?
李春玲在接到这通电话时,她正在云南的医学院求学;这个儿时就梦想成为白衣天使的女孩,两年前申请加入中国骨髓库时,从未预料到真的会迎来一个骨髓匹配的病人。
"春玲啊,你愿意协助这位患者吗?" 电话那边的工作人员小声询问春玲。
"我愿意。"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都没来得及告诉远在家乡的父母。
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却让她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旋涡。善良的代价有多重?这个21岁的女孩即将用自己的经历给出答案。
《天使梦想与死亡阴影》
要了解这场闹剧为什么会发生,得从李春玲的医者梦说起。
“救死扶伤,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李春玲从小就对白衣天使的职业充满憧憬。高考后,她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医药大学,离自己的梦想又更近了一步。
在大学里,李春玲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结识,她得知室友已经加入了中国骨髓库。这个和她的梦想如此契合的善举,让李春玲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行动。
全国这么大,数据库里配型成功的概率又小,她天真地想:估计等不到需要我的那一天吧。但命运总爱开玩笑,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两年后的那个早晨,手术室的气氛异常凝重。李春玲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们匆忙地来回穿梭。为了这次捐献,她提前打了好几天的"造血剂",以让身体产生更多的造血干细胞。
一切原本会顺利进行。但是,在提取血液的那一刻,那台价值不菲的进口医疗设备突然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血液......血液怎么没有回流?"护士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春玲突然感觉全身发冷,呼吸困难,死亡的阴影离她如此之近,这是她21年来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修理人员最快需要4天才能到达现场。"
"病人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无法等待太久!"
"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并进行静脉输血!"
在医护人员的慌乱中,终于稳住了局势,但此时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还不到预期的一半。
"春玲,你还好吗?"当她被推出手术室时,父母早已在外面急得团团转。看到女儿脸色苍白,魂不守舍的样子,李妈妈的心都碎了。
“医生,这手术还能继续做吗?”李妈妈语气颤抖地询问。
医生还没说完换家医院的话,李妈妈就打断了。
"不可以!我的女儿都差点没命了,谁还敢让她继续冒险?"
然而此时此刻的李春玲,却躺在病床上一语不发。那种濒临死亡的感觉,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重播,让她的信念第一次出现了动摇。
这个医学生最害怕的时刻并不是手术台上的生死时刻,而是即将面对的舆论狂潮。对于他来说,键盘侠和网络暴力带来的创伤才是最难愈合的。
《人性的拉锯战》
这场手术事故引发了人性之间的拉锯战。
王传龄一家在苦苦等待救命骨髓,他们已经完成了"清髓"的过程,也就是说身体里的坏细胞已经全部被清除干净。
"求求你们了,我丈夫等不起啊!" 王传龄的妻子跪在医院走廊里痛哭,不明白好好的手术怎么突然中断了。
在媒体的求助下,她走出了绝望和焦虑的困境。
然而,一经媒体报道,她的哭诉立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舆论风向立刻向王传龄一家倾斜。网上对李春玲的谩骂和质疑如潮水般汹涌。
都已经答应捐款了,现在又反悔,这算什么意思?
"这简直就是在玩弄人命"。
这个人真是个见利忘义的人!
面对舆论的压力,李春玲最终决定开口。她提出了两个继续捐献的条件:一是患者家属要公开道歉,二是支付5万元精神损失费。
"我们凭什么要道歉?又凭什么要给钱?" 王传龄家属的态度更加坚决了。
正当事态即将迎来转机之时,李春玲的母亲坐在医院走廊,放声大哭:“你要是敢去做手术,我就死在你面前!”
这一声声哭喊,使得所有调解的可能都被击碎了。
她妈妈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在手术台上差点死亡。
李春玲内心的最后一点抵抗也被母亲以死相逼的行为压垮。所有的劝说者都不知所措,无法用言语安慰,因为他们不能勉强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去冒险。
这样一场本应充满温情的救助却演变成了一出人性悲剧。善意背后的伤害,生命面前的选择,亲情与道德的冲突,所有的一切都交织在这场激烈的拉锯战中。
而这仅仅只是这场风暴的初始阶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性,命运经常会开一些玩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故事会以悲剧收场时,命运却又让它以喜剧收尾。
尽管冒着巨大风险,医院医生还是决定为王传龄进行手术,因为当时只剩下一半可用的干细胞了。对于已经完成清髓的王传龄来说,这是唯一的求生机会。
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当王传龄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他的妻子泣不成声地抱着两个孩子,一家人仿佛再次看到了希望。
"爸爸的病情终于有希望了!"
“太棒了,我们家可以团聚在一起了!”
康复期间,王传龄的各项指标都在稳步好转,没有出现任何排异反应。按理说,这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然而,当他得知了整个手术过程的来龙去脉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那个曾经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的父亲,突然变得冷漠而无情。
"她都不是人!"王传龄当着前来探望的志愿者的面,恶狠狠地咒骂,"要不是她半途而废,我也不至于这么痛苦!"
他选择性的遗忘了李春玲险些在手术台葬送生命的细节,忽略了她提供了不低于一半救命骨髓的事实,甚至忘记了他曾说过的那些感恩之词。
这个出乎意料的反转,使得整个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的关注焦点。
有人说:“白眼狼终究是白眼狼。”
有的人忍不住感叹道:“做好人真难啊。”
这场以善良为起点却充满折磨的救助,结局却在人们的预期之外以恩将仇报告终,这就是真实案例中的“农夫与蛇”吗?或者说,人性真的就那么复杂多变吗?
《谁为善良埋单》这本书是什么样的?
时间可能能治愈许多创伤,但有些伤痛将永远留在心里。
从前开朗的李春玲变得沉默寡言,她常常感觉别人的目光在反映出某种异样。在校园里,她总能咳嗦不断的手机里收到陌生号。
"这应该就是那个半途而废的女孩吧?"
"她听说还要5万块钱呢!"
做好事还要钱,真是让人感慨现在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差了。
没有人关心她曾差点搭上自己的命,也没有人记得她其实已经贡献了救命的骨髓,甚至没有人去问一下这个21岁的女孩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舆论的冲击让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抑郁症也就悄无声息地找上了门来。
她现在再也不敢轻易地提起"助人为乐"这四个字,那个曾经怀揣医者仁心的女孩,仿佛随着那台手术室的警报声一起消失了。
善良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呢?谁又应该为这份善良买单呢?当我们批评他人不够善良的时候,是否想过善良也是需要成本的呢?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助人为乐是情分,而不帮则是本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把情分当做是本分,并把本分变成了施舍。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并非李春玲的“半途而废”,而在于让善良变得如此沉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