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张军 汪建花 陈名旭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走进祥云县沙龙镇,漫步在青海湖畔,我听到了小锤叮当的声音、看到了荷花摇曳的身姿、闻到了风中飘来的花香。蓝天白云下,穿行在荷花池边、稻田间、花地里,“简直太美了!”游客们纷纷点赞、打卡、拍照。
近年来,沙龙镇紧紧围绕“城市农业生态园、农文旅融合花园镇、社会治理样板区”发展定位,大力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值空间,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游、生态游、观光游、农事体验游等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出了城郊旅游的又一个新热点。
汪建花 摄
田园变花园
青山脚下,阡陌纵横,连片的大棚内鲜花盛开,香飘四溢,员工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与绽放的鲜花俨然成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依托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设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用以带动乡村振兴。目前已建成440亩花卉种植温室大棚,基地亩产值达15万元,年产值约6000万元,年纯利润约10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成功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推动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口务工500余人,长期用工近300人,月均工资达3500元,有效促进群众增收、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沙龙镇党委书记刘恒良介绍到,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收益、农民增收。
技艺解乡愁
“以前这里就只是一个水塘,什么都没有,特别是遇到大雨就成烂泥塘了。现在路修好了,栈道建起来了,荷花种下去了,老房子改造成了我们手工银器的打卡点、销售点,我们也能就近做点小生意了。”水涨地村民杨福林说。
水涨地村坐落于素有“青海月痕”之称的青海湖畔。盛夏时节,行至这里便能看到满池荷叶身姿婀娜,朵朵粉色、白色的莲花镶嵌其中。近年来,沙龙镇持续盘活零散土地资源、闲置房屋,在水涨地成功打造“小炉匠传习所”,并以文化传习所为圆心,建设完成对外研学区域、技艺传承区、文创商品交流区,引进“非遗”传承人、青年创业者进驻,形成集保护传承、设计开发、交流展演于一体的“小炉匠”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同时深入挖掘沙龙传统美食文化、民俗技艺文化,打造水上集市、观光荷塘的乡土景观,以活态化的方式呈现沙龙民间技艺和地方特色。“自从传习所建成后,我们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在家就能制作、销售银器,这项手艺也后继有人了。”传承人杨积平说。
产业助发展
青海湖畔,霞客熙攘,自从去年开展七夕活动以来,沙龙镇也成功出圈,成为了县内外小有名气的城郊旅游点。
汪建花 摄
“以前啊,我们这些周边县份的人知道祥云有个青海湖,节假日也会来这里走走看看,到这里的游乐场玩一玩,但没有特别吸引人的东西。现在,这里玩的更多了,环境也更好了,到处都能拍照打卡,还可以去看看手工银器制作、彩色稻田,在玫瑰庄园里面赏花吃饭。”游客何先生说。
下一步,沙龙镇将按照“一环三中心”规划布局,立足“花、银、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基础,着力在“吃、住、游、购、商、娱”等方面下功夫,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多点发力,持续壮大休闲农业、文化业、旅游业三大产业,不断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