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送来10车肉,霍去病宁愿臭掉也不给士兵,26年后才知有多高明

文晓小书生 2024-09-14 14:05:08

文|小冉

编辑|小冉

前言

在古代,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尤其是那些关乎百姓和士兵的命运的决策。

在历史记载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汉武帝当年,特意给霍去病的军营送去了十车肉。然而,霍去病竟然不顾这些肉已经发臭,硬是拒绝分给士兵。

可对此,后人不仅没批判霍去病不懂得体恤士兵辛苦,甚至还称其做法高明。

那么,这个看似奇怪的决定,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霍去病的选择,又有什么不可言喻的智慧呢?

少年成名,堪称常胜将军

霍去病,出身不高贵,甚至可以说有些卑微。他的父亲霍仲孺只是个平民,而母亲卫少儿身份也不显赫。好在,他有一个了不起的舅舅——卫青,还有一个身为皇后的姨母卫子夫。

可以说,正是这两位亲人的庇佑和支持,才让霍去病有机会被重用。

霍去病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赋,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他年纪轻轻就跟随舅舅卫青学习军事知识,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很快积累了不少经验。

汉武帝早就听说了霍去病的才能,所以特意给他安排了机会,让他带兵打仗,而霍去病也没有让人失望,一战成名。

在河西之战中,当时的霍去病年仅十八岁,却已经担任骠骑将军,率领800轻骑兵,深入敌境,奔袭千里,出其不意地袭击匈奴军队。

这次战斗他击溃了匈奴的主力部队,斩杀和俘虏匈奴兵将上万名,极大地打击了匈奴的气焰。

当然,这场胜利不仅震慑了匈奴,也让汉武帝对霍去病刮目相看。从此以后,汉武帝对他更加器重,视他为汉朝对抗匈奴的重要倚仗。

接下来的两年,霍去病再次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带领汉军在河西走廊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漠北之战。

这次战斗,霍去病率领的部队一路深入匈奴腹地,甚至打到了匈奴祭天的地方——狼居胥山。最终,他不仅彻底摧毁了匈奴的中军,还俘虏了大量匈奴贵族和将领。

此次战役后,匈奴再也无法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霍去病也凭借这一系列战功,成为了汉朝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军事将领之一。

也正因如此,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不仅给予他骠骑将军的高位,还亲自为他举办庆功宴。在霍去病取得胜利后,汉武帝曾赐给他大量封赏,并破格封他为冠军侯,给予他极大的军事权力,让其能够独立指挥军队战斗。

后来,汉武帝更是特意为霍去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府邸,以表彰他的战功。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上竟然还流传着一个“污点”。

获十车肉,却不分给士兵

霍去病作为汉朝的著名将领,战功显赫,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在一次战役中,汉武帝考虑到前线军队缺少肉食,特意派人送来十车肉,原本是为了犒劳将士们。

然而,霍去病的处理方式却出人意料。

他并没有按照常规操作,将这些肉分给士兵们享用,而是选择了将肉封存起来,自己不动手吃,士兵们也不得享用。

一般来说,将领收到皇帝赏赐的食物,都会毫不犹豫地分发给士兵,以此来稳定军心,激发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他就有过类似的做法。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粮草不足,军心动摇。他发现士兵们吃的粮食中有沙子和泥土,就亲自下令减少自己的口粮,跟士兵们同甘共苦,甚至故意把稀粥撒掉一半,示意自己和大家一样艰难。

通过这种方式,曹操成功稳住了军心,士兵们也因此心甘情愿为他卖命。

再比如南宋时期的岳飞,他带兵有一条明确的原则:与士兵同吃同住,哪怕自己是最高的统帅,吃的饭菜也绝不比士兵们的好。

这种平等相待的方式,让岳飞赢得了士兵们的忠诚,整个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也异常强大。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士兵们感受到关怀,更是在关键时刻拉拢军心,巩固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那么,霍去病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

功高盖主,不得已“自污”?

对于霍去病部分肉的做法,后人对此有三种猜测。

第一,大家也许会觉得十车肉对于前线士兵来说是大补给,能提升士气,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未必是那么简单的事。

当时,保鲜技术远不如今天,肉类经过长途运输很可能早已腐坏。而且,霍去病麾下兵马众多,这些肉根本不够每人分一口。

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吃不饱饭是常事,这点肉如果分配不均,可能引起更大的不满。毕竟,对于那么多士兵来说,这点肉还不如霍去病去杀敌夺粮来得实在。

从这个角度看,汉武帝送肉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上的奖励,算是对霍去病及其部队的嘉奖和支持。但实际操作起来,霍去病恐怕更依赖战场上直接从敌人那里“自给自足”。

他带兵打仗常常是快速突袭,后勤方面比较灵活,能够从敌人那里获取充分的食物,不一定需要依靠汉武帝送来的粮食储备。

第二,假如霍去病真的将这些肉分给了士兵,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

虽然士兵们短暂地享受到了难得的美味,但之后再没有肉食怎么办?这就应了那句古话,“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

士兵们可能会适应了战场上的艰苦,但一旦吃到好的,他们的期望值自然提高。假如后续的战斗中没有类似的补给,反而会让士兵产生心理落差,影响战斗力。

因此,这十车肉即便是一时的好意,也可能为之后埋下不必要的隐患。

第三点,再深入来看,霍去病屡屡立功,他的声望如日中天,这于他而言,是件好事,可也难免会受到帝王所警惕。

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韩信和周亚夫,都是优秀的将领,但在立下赫赫战功后,最终因为功高震主而遭到皇帝的忌惮。

汉武帝自然也知道这个“教训”,虽然他非常赏识霍去病,但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位年轻的将军是否有一天会变得过于强大,甚至影响到皇权的稳定。

霍去病也很聪明,他很清楚,自己取得的成就和军中的威望可能会让汉武帝感到不安,所以他刻意保持低调。

历史上并没有太多关于霍去病与朝廷争权的记载,反而可以看出他在多个方面都懂得适时隐退,避免与皇帝的利益产生冲突。

霍去病不分肉给士兵,营造出苛刻士兵的现象,恰好就是一种“自污”。

也就是说,他刻意表现出不争权的态度,是保全自己的一种策略。就像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避免兵变一样,霍去病也通过削弱自己的权力,来让汉武帝放心。

二十六年后,才知其中高明

霍去病去世后的第二十六年,汉朝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事件——巫蛊之祸。

说白了,就是汉武帝自己年老多病,却怀疑是有人在宫廷内外搞巫术,用巫蛊诅咒自己,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清洗,许多人被牵连进来。

巫蛊之祸让汉武帝怀疑身边不少人,尤其是皇族、重臣家族,很多无辜者因此被杀,影响极其深远。

巫蛊之祸牵连了包括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在内的大批人,甚至连卫家整个家族的地位,都因此急剧下滑。

众人都觉得与卫家关系密切的霍家也难逃一劫,毕竟霍去病和卫子夫是亲人关系,但出人意料的是,霍家安然无恙,并没有受到巫蛊之祸的波及。

而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霍去病生前的行事风格。

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宠臣,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但他从不居功自傲。相反,他懂得在功劳和权力面前保持清醒,没参与朝廷中的权力斗争,也没趁着宠信大肆扩展自己的势力。

因此,在巫蛊之祸中,霍家的处境反而相对安全,免于遭受灭顶之灾。

可以说,霍去病在世时的低调与自保,不仅保住了自己,也为霍家免于后来的祸事埋下了伏笔。

结语

在古代,无论一个人物多么显赫,拥有怎样的辉煌成就,最终的命运仍旧牢牢被帝王的意志所掌控。

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时代,成就与能力固然重要,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常常被迫让步,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那些才智出众、业绩斐然的人物,如果无法顺应皇权的心意,往往会迎来灾祸。说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古代王朝制度下的普遍悲哀了。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