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感动了自己,感动过崇祯,却感动不了分食他肉的那些人

历史眼中的普通人 2024-04-09 16:40:34

袁崇焕一腔英雄热血。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五年的进士,那个时候他35岁,也算得上年少有为,毕竟寒窗苦读终于熬出来了。他被安排到福建邵武县当知县,福建邵武位处东南,不在边关地区。可是袁崇焕并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书生,他还爱研读兵法。

一腔报国志的袁崇焕喜欢和别人谈论兵法,特别是那些退伍回来的老兵,他更是抓住机会询问边塞情况,颇有一番将要为国效命沙场的感觉。知识的积累总是一点一滴的进行,随着时间的堆积,袁崇焕越来越掌握边塞情况,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拥有镇守边疆的能力。

熟读兵法加现实中主动去了解边关要塞情况,这让袁崇焕的军事理论知识大为提高,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青年才俊是当时朝廷或缺的。

后金攻陷广宁后,朝廷这才意识到必须派人前往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感受到机会即将来临,他亲自前往关外查看地线,袁崇焕在雄峻的山海关面前意气风发,他被自己的这份热血所感动,于是他回到朝廷豪迈的讲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当时的朝廷昏暗不堪,那些大臣不管是清流党还是宦官贼臣,都害怕后金军队的勇猛,朝廷中没有人敢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自己跳出来自荐,这让那些长期腐朽的大臣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袁崇焕有才能。就这样袁崇焕开始督关外军,还被允许招募兵马,钱粮朝廷已经拨了二十万。

崇祯皇帝被袁崇焕感动的一塌糊涂,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袁崇焕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他也是一个实干家。他到了关外之后,首先就想到要加固城池,坚固的城池可以抵挡后金猛烈的进攻,然后再加上红衣大炮的远程攻击,这就可以达到重创后金军队。

事实也是按照袁崇焕的预想进行,他加固的城墙坚不可摧,他的红衣大炮威力巨大,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一件件捷报传来,让昏暗的朝堂亮堂不少。

魏忠贤不开心了,他派出自己的爪牙,到关外监督袁崇焕。甚至收集袁的罪证,这让袁崇焕非常不开心,他没想到自己尽心保卫的朝廷这样对待自己,他气愤的辞官回家了。

崇祯帝上台后,诛杀魏忠贤,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度过风雨飘摇。他还重用曾经一腔热血的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也是毫不掩饰自己的豪情,他竟然动情的对崇祯帝保证,自己五年就可以复辽。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大话,可是崇祯帝信了,而且感动的一塌糊涂,他把一切资源都向袁崇焕倾斜。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一切都是袁崇焕说了算。

袁崇焕多年的边塞生涯,让他由一个少年书生变成了一个嚣张跋扈的边塞悍将,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本听不得别人不同意见,崇祯皇帝授予的尚方宝剑,他用来斩杀后方牵制后金的毛文龙。先斩后奏根本没有顾及朝廷的想法,这还不是主要的,最要命的是袁崇焕最真实的想法是和后金议和。这种思想下,袁崇焕和后金的皇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才有了后面被杀时的空穴来风。

袁崇焕没有错,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卫国家,只不过后金军队比较厉害,他们绕过袁崇焕的坚固城墙,取道蒙古直逼京城。京城内外的人都害怕极了,他们咒骂着袁崇焕,没想到这个时候回援的袁崇焕还想进城修整,这可让信任他的崇祯陷入了深深的怀疑,拥兵自重四个大字深深的印在崇祯的脑海中。

崇祯没有错,他在重压之下,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对与错,他要立马解决掉袁崇焕,攮外必先安内,袁崇焕被下狱,凌迟处死。

京城内外那些老百姓,听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他们兴高采烈,完全忘记了袁崇焕不久前还拼命保护他们的安全,他们争相上去抢夺袁崇焕的肉,就像有深仇大恨一般生食。这些人像极了现在网络上的键盘侠和网络喷子,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这个谴责那个,完全不负一点责任,肆意的宣泄着自己的不满,最后反转之后,又开始从另外一个道德制高点进行抨击,没一点脑子,纯粹是嘴嗨,太可恨!

希望你不是那个网络喷子和键盘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