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在极地冷空气团与太平洋副热带暖流相对峙后形成的一种独特气候现象,每年在东亚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期而至。
图片01~02):梅雨季节降水
梅雨带来的不仅仅是湿润的“暖流”气候,更多的是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的危害与影响。
那么,梅雨对作物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本期图文,清江鹤将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继续关注和聊聊关于“梅雨”的话题,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梅雨”亦即“霉雨”:“梅雨”开始于6月初中旬,与“梅”熟期同步而得名,结束于7月初,大约30~40天时间。
图片03~04):梅雨带来的强降雨
由于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降水量的增多,空气湿度增多,可致很多物资“回潮”变质“发霉”,所以“梅雨”被人们戏称为“霉雨”。
实际上,梅雨是北极冷空气团与南方副热带高气压暖气流相遇对峙于北纬20度时,形成的降水天气。这时称为“入梅”,对应于公历的6月“芒种”以后的第一个“丙”日,约6月11~12日。
当冷暖气流“锋面”越过北纬25度时,梅雨结束,约7月初左右。
梅雨时间的长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或危害是不同的。梅雨时间过长,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均是不利。但若出现“空梅”或“短梅”,则会出现干旱天气,同样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
图片05~06):梅雨引起水稻秧苗僵苗
梅雨对作物的好处:“梅雨”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梅雨也有梅雨带来的好处:
01)梅雨可以给作物提供充足水分:梅雨季节可以为旱湿地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这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旱湿地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水分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缓解旱情,促进作物的新陈代谢,加快旱湿地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
比如处于梅雨期的坡坎水稻田,保肥保水的性能较差,梅雨的到来与持续时间降水,可以解决地块长期“缺水”的囧态,使水稻秧苗最终走出“望天收”的境地。
图片07~08):梅雨影响人们安全便捷出行
02)梅雨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环境:雨水可以补充土壤中的 涵 水 量,改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墒情,有利于旱湿地作物根系健康生长发育。同时,雨水还能被土壤中的作物根系,养分溶解并输送到作物根部,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养分支持。
比如处于缺水源的果园,目前正是幼果膨大期,所需要的水分较多。而在水源不便或较为缺乏状态下,梅雨就解决了果园的缺水问题。既及时补给了果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又规避了果园突降暴雨时幼果发生裂果白风险。
图片09~10):梅雨改善土壤墒情
03)梅雨还可以减轻病虫害:湿润的环境虽然容易滋生病菌和害虫,但适度的雨水可以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综合抗逆性,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因为干旱发生的各种生理性病害。
梅雨对作物的不利影响:辛弃疾说:“物无好恶,过者为灾”。因此,梅雨时间过长,降雨量就会增多。长时间的“梅雨”同样会给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或者危害):
图片11~12):梅雨引起裂果
01)梅雨可致土壤湿度过大:过多的梅雨降水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养分的吸收。长时间的梅雨会使作物根系处于湿润缺氧状态,引发作物根腐病等疾病,对作物造成损害。
特别是地势低洼的落窝地,积水地,梅雨的到来可使地下水位提高,积水地汇聚的涝水不易排出,作物不仅仅是诱发根系病害的风险,还有枯萎死棵的损失。
02)梅雨可引发洪涝灾害:在梅雨季节,如果降雨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作物受灾减产,还可能对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可谓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
图片13~14):梅雨带来的自然灾害
03)梅雨可增加作物病虫害风险:虽然梅雨可以改善土壤墒情,补充作物水分,规避作物“旱情”,但长时间的梅雨环境更容易滋生病菌和害虫。
很多作物的病虫害都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最明显的如作物的根腐病,立枯病。梨黑星病,轮纹病。各种蔬果,果树膨大期的幼果发生的各种形态的裂果落果,基本上都与降水量有关。
这些病原菌和害虫会大量繁殖并借雨水媒介侵害作物,导致作物受害加剧加重而减产。
图片15~16):梅雨引起作物减产减收减效
重视梅雨季节,关注梅雨变化:综上所述,梅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既有利也有害。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梅雨资源。
在梅雨季节到来前,应提前做好排水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在梅雨季节期间,要加强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积水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作物病虫害。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梅雨对作物生长的有利作用,而减少其不利影响。
图片17~18):采用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可以有效规避梅雨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