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荣
《国家工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是宁夏本土作家李振娟近日出版的近23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反映了三线重工业基地青铜峡铝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形象准确地为国有企业勾勒出一幅共和国历史轨迹图。
七十多年来,青铜峡铝厂曾为新生的共和国担当起电解铝工业建设重任,也曾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濒临破产重组的衰落,更有克服重重困难迎来凤凰涅槃的欲火重生,展现了国有企业的历史担当。作家以亲历者的身份,以始终在现场的叙述角度,用饱含情感的文字,秉持真诚的国有大厂情怀,以纪实小说的方式为国有企业写史,向国有企业的“主人”——工人群体致敬。
工业题材小说不是简单的“机器加人”,作家要融入现场成为劳动者,才能真切地体会工人的苦与乐,才能敏感地捕捉到劳动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精彩,定格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业生产。作为“三线二代”、货真价实的工厂子弟,李振娟青年时代就生活、工作在青铜峡铝业,她的根在这里。她对青铜峡铝业基地、对国有企业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工厂的父辈、师傅、兄弟和工友们给了她读懂青铜峡铝业的“窗口”,给了她汲取不尽的生活源泉。
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道路曲折,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荆棘丛生。完成工业化宏伟蓝图,使中国尽快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国家工人》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为时代经纬,将三代电解铝冶炼工人的理想、亲情、友情、爱情融入历史洪流,描述了大西北青铜峡铝业人的人生轨迹,回叙记录了一代代青铝人作出的奋斗和牺牲,并通过塑造电解铝冶炼工人的群像,让一段段国家工业时代记忆变得生动可触。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后的一个春节,分厂工会主席组织各车间工人代表给分管我们车间的副厂长张厂长拜年。要去厂领导家,我心里是忐忑的,一路上想象着厂领导家的高门槛、气派的门楣、考究的摆设,不免心生敬畏。临近午饭时间,我们到了张厂长家,我怯怯地打量一下,心里顿然放松了,原来张厂长家和普通工人家没什么两样,也是两室两厅的砖混家属楼,房间里摆放着几样古朴的木制家具,一台二十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最出乎意料的是,张厂长家餐桌上端上来的居然也是一大盘普通职工家饭桌上的大烩菜,香浓的热气正冒着。‘嗬!这正好,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来来来,大伙儿一起吃,一起吃!’系着围裙的张厂长热情地招呼着。张厂长夫人更是忙不迭地沏茶斟酒,俨然邻家大叔大婶。我的疑虑顷刻打消,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起来。大家吃着喝着聊着,张厂长如数家珍地讲着厂里历年的国家级、省部级劳动模范和那些获得国家技术专利的项目,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你说吴升升那家伙,一个瘦高个,饭量也不大,咋就那么大精力,能耐大得很,把一区的电解槽子捣鼓得灵便得很,尽出双零铝,在伦敦交易所吃香得很!’一高兴,大伙儿酒杯就频频地碰了起来,已分不清哪是厂长哪是工人。”(《戈壁烽燧》)
作家开阔的视角、专业的讲述,真实反映工人群体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从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工厂领导与普通工人的父辈、兄弟情谊是多么的深厚。这种血溶于水的根基,是国有企业无往不胜的法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劳资关系中如火如荼,所向披靡!这样的文字激荡起读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展现出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应有的厚重与分量。
作家通过人物来展现国有企业历史。《国家工人》塑造了许多工人家庭的两代乃至三代工人形象。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背井离乡,拖家带口从全国各地来到大西北戈壁荒漠白手起家,在中国电解铝工业建设的历史跑道上接力赛跑,中国工人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作家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光彩的新中国电解铝冶炼工人形象,而且准确地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特征。
“建厂初期,电解生产每天需要大量的氧化铝和其他原料,都需要火车运送。当时厂里没有自己的火车头,铁路运输部门因运力紧张,时常将火车皮甩到厂里的专用线上,火车头就开走了。电解生产需要的氧化铝、阳极糊生产需要的焦炭,有时已到停工待料的地步。于是,料罐车一来,厂里便召集百十号工人,在整齐的号子声中,将一节节车皮从两公里外的岔道推到厂里指定的位置。”(《葬我于工厂脚下》)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就是我们的产业工人,这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祖国繁荣富强,顶天立地当仁不让的主人翁姿态。从他们身上,能看到理想主义在熊熊燃烧、烛照后代。他们推动的不仅仅是火车皮,而是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即便遭遇改革阵痛,他们依旧不屈不挠,豁达乐观。他们身上所固有的,正是工人阶级的本色。
作家创作站在时代的高度,注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将工业发展放在民族复兴大局中考量,不仅记录中国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步伐,还镌刻中国人从“被动”到“主动”的心路历程,在艺术上达到了闳中肆外的艺术境界。通过聚焦青铜峡铝业的发展历程,折射国家工业前进步伐。表明中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必然性。在最后的《世纪复兴》章节里,青铜峡铝业人没有躺平在辉煌的功劳簿上,而是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华丽逆袭,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承担国家特种铝材的冶炼,生动展现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李振娟是国有企业的忠实女儿,她仿佛专门为国有企业而生。当她进行文学写作时,就注定绕不开国有企业的时空。纵观她的创作,可以说就是在为国有企业立传写史。国有企业是由众多工人的一双双坚实的手托举起来的。国企工人曾经是令人艳羡的工作岗位,李振娟也是其中一员,当年李振娟进入工厂时,正是国有企业的“黄金时代”,“那时干部工人(工资)都拿的差不多,住的都是厂里分配的六十平米砖混家属楼,都是骑自行车,夏天吃小白菜,冬天吃大白菜,过节吃厂里发的米、面、油、肉和鸡蛋。”(《戈壁烽燧》)
怀揣对历史的追忆与眷恋,随着国有企业的高光时刻进入尾声,国有企业不吃香了,工人们“靠边站”了,作家当年在工厂感受到了这样的整体气氛,她像众多工友们一样,心情无奈、失落,但国有企业所铸就的工人本色也使她和众多工友们一样信念坚定。这就决定了作家书写《国家工人》的基本旋律。《国家工人》的旋律不像传统的工业题材小说那样高亢、雄壮,总是在高音区飘荡;也不像有些揭露国企改革问题的小说,总是在低音区徘徊,它是在中音区回旋,就像是说唱音乐一般地诉说着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偶尔会下沉到低音区发出悲壮一吼。这是国有企业在特定时代以及下岗工人最真实的声音。
因为身体内流淌着工人的血,李振娟始终牵挂着工厂的冶金炉。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外,她给自己留下一些专属的时光。走在铝厂的柏油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铝厂保留了许多曾经的建筑,曾经的过往,曾经的沧桑。那些沥青路,那些机器厂房,每一处都透着岁月的痕迹。在这里,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时光的流转。这里留下她闪光的青春,这里曾留下她的疼痛和眷恋、希冀和渴望。李振娟对工厂的情怀与她的文学一经融合,便淬炼出一种文学中的“高锰钢”,让《国家工人》具有合金的质地。
这里还要说的是,书中收录了颇具历史厚重感的70多帧照片。作家兼顾视觉营造与情感构建,以丰富的历史照片贯穿宏大叙事,为作品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堪称新中国三线工业建设的历史“档案”。循着作家的目光,我们凝望那片美丽的黄河流域;跟随作家的脚步,我们走近新发展理念带给黄土高原的生机活力,我们看到了作家“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高度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李振娟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对一个个国家工人的塑造,对朴实而美好的生活细节的再现,充盈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国家工人》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让世人、更让后人,看到了三线老工业基地过去的辉煌、改革的阵痛、重新振兴的豪情,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与奉献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回眸历史的见证。
《国家工人》是作家国有企业情怀与文学情怀相结合的产物,是作家对青铜峡铝业这片土地的一次深情礼赞,是精神的回望,是一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芒的工业史诗。
张树荣,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于宁夏中宁县。1987年7月毕业分配至国有金融企业工作至今。业余从事新闻、文学写作,擅长散文和文学评论。先后在《中国检察文学》《宁夏日报》《新消息报》《宁夏广播电视报》《银川晚报》《吴忠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和散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