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是一面镜子,贾府众人对她的态度不都是“取乐”

小卒话史 2024-09-21 17:49:33

文|小卒话史

《红楼梦》中除了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其他人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尤其在每个章节,在围绕主要故事情节铺陈之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真真正正撑起了大文章,而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小人物”,通过她我们看清了大观园里的众生相。

刘姥姥与众不同,相比较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刘姥姥身上泥土气息非常浓厚,而这种芬芳也是《红楼梦》中各色人物之外所独一无二的。围绕刘姥姥的戏份不算多,两次进大观园,还有就是最后找巧姐,总共3次跟贾府有交集。出身寒门的刘姥姥不算是原著中的灵魂人物,但却是很关键的人物。

有人说刘姥姥就是个大笑话,只供众人取乐,但她的重要性却是很多人看不到的,甚至说她成了大家的最爱。两次进大观园,老人家前后的差距很大,第二次她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可她依然还是那个“刘姥姥”。

第一次进大观园时,刘姥姥是迫于生计,为了女儿女婿和外孙,她不得不去贾府攀亲打秋风,她不得不拉下老脸到贾府乞讨。老人家有她自己的自尊,可为了家人她不得不人前自卑,窘迫之余,姥姥那种笨嘴笨舌的只会人前百般讨好的性格展露无遗,但这本不是她的屈膝谄媚。

王熙凤没有嫌弃刘姥姥,在刘姥姥面前她也不需要用富贵眼去看待一个老人,相对来说做得还是有礼有节的,最后就给了老人家20两银子。这是王熙凤骨子里心存善念的体现,是她怜贫惜弱之心,就这样不经意的结了一个善缘,也为后来刘姥姥不惜代价救巧姐埋下伏笔。这是我们读者最愿意看到的伏脉和结果,种善因与得善果。

如果说第一次刘姥姥是卑躬屈膝去贾府,那么第二次进大观园,她就是站直了进去的,这一次开启了刘姥姥最为精彩的一段人生演绎。第二次进贾府可不是为了打秋风,而是带着一颗朴实感恩的心进贾府的。

刘姥姥作为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是懂得感恩图报的,这是她身上的美德,所以这次她是为了回馈。当自己获得贾府的资助后,刘姥姥有了收成,她种的瓜果蔬菜首先不是拿出去卖,或者是想着收入变钱,而是把最好的头茬农作物送到贾府上贡,为了报答贾府。

王熙凤认为刘姥姥背那么多东西不容易,加上天色已晚,就留姥姥住一晚,偏偏贾母又想找一个人聊聊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所以这才有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精彩篇章。

我们知道,贾母是“颜值控”,想要入她老人家的法眼谈何容易,尤其是刘姥姥这样的乡下老妇,所以一开始刘姥姥就扭扭捏捏不愿意也不敢见贾母。但大家都在旁边怂恿姥姥,说老祖宗(贾母)宅心仁厚,喜欢热闹喜欢跟人打交道。刘姥姥这才有了胆子去见贾母。

刘姥姥也很聪明,她第一次见贾母就说“老寿星好”,为什么这么称呼?在贾府这样一个豪门,作为年长且又德高望重的贾母,她最容易放在心头的就是长寿,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她舍不得死。而仅此一句看似简简单单的问候,刘姥姥就入了贾母的眼,贾母很称心。刘姥姥以过人的睿智淳朴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这次面见时的局促和尴尬。

“老亲家好”,贾母也亲切地回问了一句,然后又问她年龄、眼睛和牙齿好不好。不得不说贾母情商高,这不仅仅有问候而且还有“禅位”的意思,贾母犹如自在仙,她这么问自然有她的道理。刘姥姥75岁的人,眼不花而且牙口好,就是我们常说的看牙识“言品”,闻香知“行品”。如果一个人经常口出“恶语”,那么牙齿一定会早衰、先脱。而眼睛好就意味着心地善良。

贾母一问刘姥姥一答,一对地位悬殊的老亲家迅速拉近了距离,倍感亲切。贾母领着刘姥姥赏玩大观园水到渠成。贾母把最好吃的、最好看的、最好玩的都给刘姥姥一一呈现,让她尽情享受一番。所以刘姥姥这就是得了善缘才会有福报。

刘姥姥没有势利眼,不会羡慕嫉妒恨,处处与人为善,她才能在大观园里表现得非常出色。她时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们庄稼人”怎样,虚怀若谷,不丢庄稼人的本色。刘姥姥没有媚骨,她有的只有欣赏和赞美。她表现出来的情感不矫揉造作,都是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在自然常态面前,在本真自我面前,刘姥姥自然得到一众人的喜欢。刘姥姥真实自然的背后是懂进退守本分,知足常乐,不妄念不妄想,因此是本色出演。

刘姥姥在吃完喝完赏玩之后,准备离开贾府的时候,她并没有期待再要得到什么,但最后收到那些东西也是意外之喜,但刘姥姥对贾府里的那些太太小姐们是有一份留恋的,这跟临走时他们赠送给自己的那些东西毫无相干。刘姥姥对贾府的留恋,体现在一个“情”字上面,这种留恋可不是留恋里面的生活安逸,或者抱有更大的野心做园子的主人等等都不是,否则刘姥姥就是一个有非分之想的人了,但她不是。

因为刘姥姥的人品和性格,贾府里的人几乎都喜欢她,作为一个客人,她有做客之道,你们喜欢田间地头的野趣,我就说给你听表演给你们看。所以二进荣国府,刘姥姥非常舒展,最为快乐。而正因为刘姥姥到了贾府,才使得贾府里趣味横生,那些都是纯原生态的乐趣,这在平日里的贾府是看不到的景致。

对比一下元春,贾府斥巨资建大观园这都是为她而建,可是元妃却只能晚上悄悄地回,甚至没有来得及好好欣赏一下大观园的陈设。见到家人本应开心,却泪水涟涟。没度过一个整夜,就又要匆匆回宫,离别时,家人又围着她抱头痛哭。而刘姥姥在大观园一路欢声笑语,留下太多喜乐,这就叫下等人有上上智。

曹公写刘姥姥,他(她)是没有阶级眼光的,一个人能否通达人生,能否通道悟道,与他的地位并无关系,跟他的本性和品格息息相关。所以刘姥姥能跟贾母跨越阶级门第建立一段难能可贵的友谊,说明两人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追根溯源是一致的,回头看两人对彼此的称呼,就能明白这一点。

在生活中,一见如故难能可贵,可有些人即便是朝夕相处,也永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常说感恩遇见,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交融。

刘姥姥在贾府是个典范也是面镜子,通过她照出了一些人不同的价值观。

《红楼梦》里有三“玉”:宝玉、黛玉、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佛家说这类人是“再来人”,前世他修行学佛,红尘有愿未了,所以再来人间还愿,是自带智慧之人。妙玉的才华不夸张地说,宝黛的才华加起来恐怕也难及她,而妙玉也是一个悟道很深的人,不过妙玉不染红尘,所以她就是一块洁白无瑕之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也不与红尘为伍。宝玉衔着通灵玉石而生,他的前世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也是一块玉石。三人在本质上都有很高级的一面,都不与红尘俗世为伍,因此才会有木石前盟,宝玉和妙玉之间才会产生一种很微妙的情愫。不过在对待刘姥姥这个人的态度上,千差万别。

妙玉把刘姥姥喝过茶的成窑杯子扔了,因为她嫌刘姥姥脏。宝玉为此求情,说杯子值钱,不如给刘姥姥拿回去换钱度日。妙玉说:

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妙玉的意思是,幸亏我没用那杯子喝过,否则我宁愿扔了那杯子,也不会给她(刘姥姥)。

不难看出,在慈悲情怀上妙玉差了许多,而且多有炫耀。学佛修道者,首当其冲应该慈悲为怀,没有很好的慈善胸怀,没有一颗慈悲心,想有成就却很难,所以曹公才会写下: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想要干净却干净不了,想要遁入空门却逃离不了红尘俗世,自己跟宝玉的那点情愫让她放不下,生怕自己处处丢了面子,殊不知过度清高就是虚伪,这就是她自身的两面性,更是佛家对她的惩罚。曹公写妙玉反衬黛玉、宝玉,笔下毫不留情。

黛玉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女,她认为刘姥姥就是俗人一个,倘若她不是英年早逝,能活到刘姥姥那年纪,那么她的观念说不定会改变。可在当时,她仅仅以自己的雅俗好恶来判断,未经他人苦,何道他人善,黛玉以自己的偏执己见认为刘姥姥不入流,俗不可耐。

唯独宝玉对姥姥是平常心、平等心和关爱心,优秀的人物不仅有战略的高度,还必须有生命的温度,这就是情怀和境界,就是细微之处见高下,这也是曹公留给宝玉的格局。

所以通过刘姥姥,让我们看清了大观园里的那些人,她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她的故事不仅在教育后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大智若愚,而且还强调了善良和勤劳的价值。刘姥姥的故事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在文学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