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岳飞已经连战连捷宋高宗还执意求和?网友掀桌回答:太真实

小郭子讲历史 2025-01-18 21:00:56

为什么岳飞已经连战连捷,宋高宗却执意要求和?要知道,岳飞可不是一般人,他带领的岳家军打得金军闻风丧胆,郾城、颍昌、朱仙镇一场场大捷让百姓看到了中原复兴的希望。可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候,十二道金牌让他不得不班师回朝。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位忠臣最后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而与此同时,宋高宗却割地赔款,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这到底是为什么?岳飞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辉煌战绩

绍兴十年,这是一段让无数后人动容的岁月。在这一年,岳飞带领岳家军多次击溃金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南宋积攒了一次希望的火光。那个时代,金军横行,宋朝疲于奔命,百姓流离失所,战火几乎吞噬了整个北方大地。岳飞的北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这一年夏天,岳飞接到命令,率军北伐。当时,他的岳家军早已以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而闻名。岳飞整顿士气,发表了激励人心的讲话:“今日之战,非为我岳某一人之名,乃为国为民,收复失地。”士兵们听后热血沸腾,一片高呼“收复中原,还我河山!”

北伐初期,岳飞选择从郾城打响第一战。郾城地处战略要地,金军主帅金兀术(完颜宗弼)派遣了大量精兵驻守。岳飞并未急于强攻,而是侦察地形,制定战术。他对副将张宪说道:“敌军虽众,但骄兵必败。只需以骑兵牵制,诱其深入,我军即可围而歼之。”张宪点头称是,立即布置兵力。果然,金军中计,被岳家军杀得丢盔弃甲。

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追击,带领岳家军攻向颍昌。在颍昌,他面对的是更加凶狠的金军主力。但岳飞没有丝毫惧色。他曾对士兵们说道:“敌众我寡,然敌意在粮,吾当截其粮道,使之自乱。”通过断敌粮草,他成功逼迫金军与岳家军正面对决。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岳家军的“背嵬战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排成整齐的阵列,弓箭齐发,敌军无法靠近。这一战,让金军主帅金兀术叹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颍昌之后,岳飞率军一路北进,直逼朱仙镇。这是一场决定性战役。朱仙镇位于开封附近,若能攻克,岳家军便可直取金朝都城。然而,此时岳飞接到命令,要求立即停止进军。这份命令是以十二道金牌形式传来的,内容简单却冷酷:“班师回朝,不得有误!”岳飞虽然心中愤怒,但作为一名忠臣,他不得不服从皇命。他对部下说道:“大势已至此,吾亦无奈,唯愿他日能再战黄龙府。”

尽管岳家军在朱仙镇止步,但他们的连战连捷已成为南宋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岳飞的坚韧和智慧,使得岳家军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之师。他们的胜利,也让无数百姓看到了中原复兴的希望。然而,正当民心振奋之时,宋廷的决策却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二、宋高宗的求和决策

绍兴十年的战局,岳飞用鲜血和汗水赢得了胜利,然而,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宋高宗赵构,这位本应与岳飞同心的君主,却在此时做出了令人不解的决定——求和。

宋高宗的求和意图,并非毫无缘由。此时的赵构,虽贵为皇帝,却对中原之地心存恐惧。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根无法割舍的刺,那就是靖康之耻。金军曾两度攻陷开封,徽、钦二帝被掳北上。赵构曾亲眼目睹这一切,他对金军的力量有着刻骨的恐惧。而此时,岳飞一路北伐的胜利,却让赵构感到不安。他担忧的不是金军,而是“功高震主”的岳飞。

朝堂之上,秦桧的身影频频出现。这位当时的宰相,是宋高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秦桧多次在赵构面前进言:“北伐虽胜,但敌人未必已亡。若继续用兵,恐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赵构听后眉头紧锁,对秦桧说道:“朕岂不知?但岳飞若再进开封,恐其威名远超朕。”秦桧立刻附和:“陛下圣明,岳飞此人虽忠,但其威权已难控,若不早作决断,恐将来生变。”

赵构的内心开始动摇,他召集亲信密议,最终做出求和的决定。为了让岳飞停止北伐,赵构下令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其班师回朝。此举震动朝野,但无人敢公开反对。

当岳飞接到这份命令时,他正站在朱仙镇的营帐内。手下将领张宪和牛皋看完命令后义愤填膺:“将军,此时不战更待何时?”岳飞沉默良久,最终说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知此命不合情理,吾亦不得不从。”

岳飞班师后,赵构迅速开始与金国展开和谈。最终,双方签订了绍兴和议,以淮河、秦岭为界,宋金两国互不侵犯。然而,这份和议却以割地赔款为代价,宋朝每年需向金朝缴纳大量银绢。消息传出,全国哗然,百姓纷纷指责朝廷软弱无能。

宋高宗的求和,无疑是当时的一个转折点。赵构选择妥协的原因,除了对金军的恐惧外,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维护。他无法容忍岳飞这样的“强臣”继续存在。岳飞的军事胜利,虽然在战场上威震四方,但在权力的游戏中,却成为牺牲品。

这一切,既让人唏嘘,也让人愤怒。岳飞北伐的辉煌战绩与宋高宗的求和决策,构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忠臣难逃主上的猜忌,而一个国家的希望,最终被朝堂中的权谋所湮没。

三、岳飞被害的政治阴谋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下狱,这一事件震惊了南宋的上下。岳飞,这位百战百胜的抗金名将,竟被自己的国家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最终含冤而死。这一幕的发生,不仅是权力斗争的黑暗一角,也揭示了宋高宗赵构对权力的执念和深深的恐惧。

岳飞回到临安后,心情异常沉重。他望着京城的灯火,曾低声对张宪说道:“朝中暗流汹涌,岳某此生恐难再执刀戈于沙场。”张宪急切地说:“将军何出此言?陛下虽屡次求和,但岳家军忠诚,民心也在将军这边。”岳飞苦笑道:“民心易得,君心难测。吾心已明,归来后朝廷定不会容我。”

这并非岳飞的杞人忧天。秦桧早已布下罗网,他是宋高宗的心腹,也是岳飞最大的敌人。秦桧与张俊、万俟卨等人密谋,决定用“谋反”这一致命罪名将岳飞置于死地。他们先后伪造信件,诬陷岳飞在军中煽动反叛,并以此为借口向赵构进谗。赵构虽然对这些指控心知肚明,但他早已视岳飞为心腹大患。岳飞的功勋与威望,令他既忌惮又不安。

绍兴十一年的冬日,岳飞在风雪中被押往临安大理寺狱。狱中寒风刺骨,铁窗冷漠。他面对狱卒时,面容依旧坚毅,不怒而威。审讯时,秦桧冷笑着说:“岳相公,这些年你的声望,可真是震天动地。如今,为何要与朝廷作对呢?”岳飞从容答道:“岳某一生,只为报国,从未起异心。若有不忠天日可鉴,岂能凭几句莫须有的污蔑定罪?”

“莫须有”这三个字,秦桧说得轻描淡写,但却重若千钧。岳飞再清楚不过,他这一生忠心耿耿,却最终难逃主上的猜忌,难免落入奸臣的陷阱。然而,他却始终不肯认罪。他的刚直,换来的却是更加严苛的折磨。岳飞的副将张宪、儿子岳云也一同被捕。在狱中,岳飞对岳云说:“吾死无憾,只叹中原未复,遗恨千古!”

绍兴十一年的腊月,秦桧最终下令处死岳飞。他曾对赵构说道:“岳飞在世一日,天下人心难安。请陛下定夺。”赵构沉默片刻,轻轻点头道:“不可留他。”当岳飞得知这一结果时,他并未惊愕,而是轻叹一声:“壮志未酬,家国何堪!”他的遗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成为后世无数人心中的痛点。

岳飞的死,让许多百姓泣不成声。他们在暗地里用各种方式悼念这位民族英雄。一位老者对身边人说道:“他是为了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死的啊!”岳飞的离去,是南宋历史上最沉重的一幕。他的冤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忠臣悲剧。

四、绍兴和议的签订

岳飞被害后,南宋朝廷的重心迅速转向与金国的谈判。绍兴和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达成的。然而,这场和议的内容,不仅让南宋朝野震动,也让百姓对赵构彻底失望。

绍兴十一年,金国使者抵达临安,与秦桧展开谈判。此时的赵构已经完全放弃了中原复兴的梦想,他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皇位。他曾对秦桧说:“若能换来一世安稳,朕愿退让三分。”秦桧心领神会,在谈判中几乎将南宋的尊严拱手让出。

和议的内容异常苛刻:宋朝以淮河、秦岭为界,将原属北宋的大片领土拱手相让;每年向金朝缴纳银绢共二十五万两。此外,宋高宗更以屈辱的形式,承认自己为金国的臣属。这一条款,引发了朝堂内外的强烈反对。许多忠臣纷纷上书,请求赵构收回成命。然而,赵构却冷冷地说道:“朕已决心,汝等勿多言!”

这场谈判中,金国使者曾在朝堂上冷嘲热讽:“宋皇南逃至此,可是还不明白与我大金合作的重要性?”赵构脸色阴沉,却一句反驳的话都没有。他害怕的,不仅是金军的力量,更是岳飞的悲剧重演。他宁愿忍辱求和,也不愿再有“忠臣”威胁他的统治。

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朝廷迅速宣告全国休战。然而,百姓却在背后唾骂这一行为。城中的茶馆里,一位老者愤怒地说道:“我儿子在战场上拼了命,换来的却是这份丧权辱国的协议!这叫什么天理?”另一位年轻人叹气道:“当今天子怕的不是金人,怕的是像岳爷爷那样的英雄啊!”

和议签订的同时,赵构也下令彻底清洗岳飞的旧部。岳家军被强行解散,许多将士流离失所。有人不服,试图继续抗争,但都被镇压。南宋的军队,从此一蹶不振。

绍兴和议维持了南宋与金国之间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但这种和平是以屈辱为代价换来的。赵构的决定虽然暂时稳固了他的皇位,却让南宋失去了复兴的希望。而岳飞的死,也成为这个时代永远的伤疤。他的忠诚和牺牲,换来的却是主上的猜忌和背叛。这段历史,既是南宋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痛楚。

结语

看完这段历史,是不是让人五味杂陈?忠臣岳飞为国为民,拼尽一生却难逃主上的猜忌;而赵构为了自己的皇位,不惜牺牲国土和百姓的希望。有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在权力面前,这种大义却被轻易抛弃了。这段历史,不只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民族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痕。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往事,也许就是希望从中学到更多,莫让这样的遗憾重演!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