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2期为何出的名将少?并非没有才能,而是两个原因导致

康安说历史 2023-06-10 07:09:08

图片来自网络

黄埔1期到4期的毕业生中,可谓是人才济济,将星闪耀。可在这4期的毕业生中,第2期毕业生的光芒却显得要黯淡很多。

难道第2期的学员没有才能?

并非如此,而是两个原因导致。

黄埔生为何会异军突起?

在近代,比较出名的军校共有四所,分别是保定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东北陆军讲武堂和黄埔军校。

在这四所军校中,云南陆军讲武堂和东北陆军讲武堂相对保守,在招收学员的时候,以录取本省或者本地区的人居多。

按照军校创办者的话来说,以本省之力创办军校,自然要以服务于本省部队为目的。如果培养了外省人,毕业后人家走了,岂不是白白给人家培养了?

因此,只有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属于全国范围招生,这就为这两所军校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可在黄埔军校异军突起的时候,保定军校早已经停办了。

相对于其他军校都是传授在课堂,历练在疆场,黄埔军校却是传授在疆场。

通俗一点说,黄埔军校的教育是把课堂放在疆场,属于以战代教。这也是黄埔军校能培养出名将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会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尤其是前几期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短短时间内就当上了师长、军长,都是沾了蒋氏的光,是蒋氏为了培养自己军中的势力而大力拔擢的结果,其实际能力与职务根本就不匹配。

确实存在着这方面的因素。

黄埔1期到4期的毕业生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被提拔到很高职位,除蒋氏为了培养自己的军中班底之外,还有一份感情因素在内。

1924年到1928年间,正是蒋氏势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蒋氏面临的不仅有风光,还有各派军阀之间的争斗。

黄埔1期到4期的毕业生们都见证了这个过程,并且参与了这个过程。对于蒋氏来说,这批人是和自己共患过难的。因而,在自己的势力稳固之后,势必要大力提拔这些和自己共患过难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而在5期之后,蒋氏的地位已经巩固,后来的黄埔毕业生们已经没有了和蒋氏共患难的机会,虽然得到提拔的机会也不少,但却少了一份感情因素在内。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这一点,从胡宗南以蒋氏的名义成立黄埔同学会,大力资助那些因部队被撤编或改编失去了职务的黄埔四期以前毕业生就可以一斑。

当时,只要能够证明自己是四期以前的毕业生,就可以按月从同学会中拿到一笔20块钱的基本生活费。每逢部队中职务出缺,还可以优先补缺。

当年,落魄的杜聿明就曾经在同学会中领了好几个月的生活费。

而且更重要的是,黄埔毕业生中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的名将,还在于他们并不是某一个军阀的私兵,他们有主义,有纲领,是为国家服务的。

虽然后期这些人走错了路,但不能就此证明黄埔军校的教育是失败的。

黄埔2期为何出的名将少?

黄埔2期为何出的名将少?这确实是个令人奇怪的事情。

相对于1期的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范汉杰、李玉堂、黄维、陈明仁、关麟征、霍揆彰、王敬久、李仙洲等;3期的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宋瑞珂、李天霞、熊绶春、刘安祺等;4期的张灵甫、胡琏、李弥、刘玉章、邱维达、阙汉骞等,2期的名将数量就少得可怜了,只有邱清泉、郑介民、覃异之、方天、钟松寥寥几人。

而且,在这寥寥几人中,能够被称之为名将的也仅有邱清泉一人而已。其他几人,要么就是像郑介民这样的,毕业后从来就没有带过兵,要么就像方天和覃异之这样的,没有多少建树。

难道黄埔2期就真的没有人才吗?当然不是。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黄埔2期招生人数少

在黄埔前四期的学生中,1期招生人数为500人,可由于又编入了其他一些军校的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实际人数为645人。

黄埔3期招生人数为1300人,实际毕业人数为1233人。

黄埔4期招生人数为2680人,实际毕业人数为2654人。

只有第2期,招生人数仅为449人。可好在449人全部毕业,无一人掉队。

其二、黄埔2期步科人数少

黄埔1期、3期和4期的学生大部分被编入了步科,可第2期的大部分学生被编入了炮科、工兵科、辎重科和宪兵科,仅有少量学生被编入了步科。

要知道,步科是容易出名将的地方,而其他科并不太容易出名将,按照入学进入步科人员数量比例来换算,第2期自然出的名将就少了。

其实,黄埔2期之所以步科学生数量减少,也是部队进步的一种表现。随着军校科目的增加,就意味着部队已经由单一的步兵开始向多元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了。

黄埔2期的名将

可出人意外的是,黄埔2期的名将,还真的不是出自步科,仅有的几个拿得出手的人物要么出自炮科,要么出自工兵科。如邱清泉出自工兵科、覃异之出自炮科、方天出自工兵科、钟松出自炮科。

而那位出身步科的郑介民,却在毕业后从来就没有进入作战部队,反而当上了特务,这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滑稽。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就挑选郑介民、方天和邱清泉这三位黄埔2期毕业生,来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郑介民本来是报考黄埔1期的,可却没考上,只能再次潜心苦读,于4个月后考上了黄埔2期。

毕业后,郑介民被蒋氏挑中派到了苏联学习,回国后担任了蒋氏的秘书,负责军事情报工作,从此开始了特务生涯。

要说起郑介民的能力还是有的,尤其是在算计人心方面还是有所长的,可性格却优柔寡断,属于多谋寡断型的人物,不适合独当一面的工作。

蒋氏也知道他这个特点,也就没有安排他进入作战部队。

可郑介民指挥作战不行,但做起特务工作来却游刃有余,尤其是和戴笠配合,两人一文一武,可谓是相得益彰。

蒋氏败逃后,郑介民跟随而去,并晋升为二级上将,成为蒋系特务系统中首名晋升上将军衔的人。

1959年,郑介民去世,蒋氏念其一生忠勤,特追赠其为1级上将。

再来说说方天。

说起方天,大家可能还真的不知道此公是何许人也。可在蒋系部队中,他可是一位心黑手狠之人。

1941年,方天接替在宜昌之战中表现不佳的黄埔1期生彭善担任18军军长。

可不久,他就遭到了18军中少壮派将领胡琏等人的挑战。

在18军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凡是担任18军军长的人之前一定要担任过18军起家部队11师的师长。否则,就是没有资格。

而方天仅担任过11师的副师长,按照胡琏等人的说法,这就是资历不够,血统不纯。

为了压服18军这些骄兵悍将,方天出手了。他先把目标对准了18军副军长罗树甲。

这位罗树甲本来是位出身湘西部队的老军人,已经年近花甲,他之所以能够以一位杂牌将领的身份当上嫡系18军的副军长,完全是因为他的直属部队199师被陈诚吃掉,他被架空,这才明升暗降地当上了这个副军长。

方天很清楚罗树甲的地位,也知道罗树甲不会对他的地位带来任何威胁。

可他遍察18军诸将,只有罗树甲是个好捏的软柿子,他从罗树甲入手就是要杀鸡给猴看。

当时,18军军部驻扎在宜昌附近的一座高山上,下山需要走好几里地的山路,方天就下令,军部自军长以下,早晨都要到山下的操场去出早操。

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长,年近六旬的罗树甲就吃不住劲了,只得主动请辞。后来,回乡居住的罗树甲落入日军之手,不屈而死。

郑介民 图片来自网络

撵走了罗树甲,方天又把目光盯在了18军参谋长梅春华身上。

在他看来,时任18军参谋长的梅春华对他在18军的地位很有威胁。

梅春华虽然毕业于黄埔4期,在资历上不如方天。可梅春华是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的,而方天是11期毕业的,论起资历来,自己还真的压服不了梅春华。

于是,方天就开始寻找梅春华的错处。可梅春华无论在业务上还是操守上都无可挑剔,方天也找不出啥毛病来。

可不怕人偷就怕人惦记。不久,方天抓到了梅春华的短处了。

当时,由于实行抗战薪资,各级军官的工资都被降低了不少。梅春华是少将军官,原来的工资被降到了一半,这就让他根本无力养活两房妻妾和几个子女。

可能有人会说,一个堂堂的少将、军参谋长岂能没钱养家糊口?

这还真不是乱讲。抗战时期,将级军官养不起家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参谋长,在蒋军序列中属于幕僚,看起来位高权重,但却是有苦自知,军中的大权都把持在师长、军长手中,参谋长根本就没有多少权力。

之前,梅春华和彭善的关系比较好,彭善时不时地接济一下梅春华。可彭善被调走后,新任的军长又对自己怀有戒心,哪里还会接济他?这下子,梅春华的日子不好过了。

无奈之下,梅春华只得私下动用了军部的几匹骡马倒腾起了小买卖,想要挣几个小钱养家。

可这件事情恰好被方天知道了。于是,一封报告信递交到了蒋氏案头。

蒋氏此时正为亲属倒卖物资一事苦恼,正在气头上,见到了梅春华的案子,二话不说,就下令枪决。

方天也没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他的本意是要整一下梅春华,让梅春华在18军待不住。可没想到事情失去了控制。为此,他也后悔不已,从此绝口不提此事。

可如此一来,方天在18军的名声可就臭到家了,再也没有人敢于和他搭档,以至于他连一个参谋长都找不到。

1943年8月,方天被调离18军,改任54军军长。不久,他被调到了“军政部”,从此告别了一线部队。

接着来说说邱清泉。

在黄埔2期的毕业生中,邱清泉的名声很大,俨然是黄埔2期的代表人物。

在很多人心目中,邱清泉就是一个莽夫的形象,不然,也不会有“邱疯子”这个雅号了。

可其实,邱清泉却是个文化人的底子,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擅长诗词创作,兼之精通英文和德文,俨然是个文武双全般的人物。

让邱清泉声名鹊起的是昆仑关战役。

当时,杜聿明的第5军共有3个师,第200师是中国部队中仅有的一个机械化师,战斗力强大;郑洞国的荣誉1师是由伤愈归队的老兵组成,战斗力更是没得说。只有邱清泉的新编22师成立不久,又没有经历过大战,大家对其战斗力不了解。

在昆仑关之战中,第200师和荣誉1师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从整体的作战过程来看其实打得并不精彩。只有邱清泉指挥的新编22师大放异彩,屡屡给予日军重创。

蒋氏与方天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

可由于邱清泉作战过于勇猛,亲驾战车追击日军,可不料车速过快翻了车,身受重伤。也由此,邱清泉得了个“邱疯子”的雅号。

此役过后,第5军虽然攻占了昆仑关,但从杜聿明以下,将领们都没有受到嘉奖。只有在战后,蒋氏任命邱清泉为第5军副军长,廖耀湘接任新编22师师长,才算是酬了昆仑关之功。

1943年,邱清泉升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打通滇缅公路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邱清泉再次赢得了声名。

为达到第5军“扬威于国际”的目的,邱清泉亲赴前线观察敌情后建议,部队不直接攻城,而采取“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的策略,以水火当兵,把日军驱离严密驻防的城市,在野外予以歼灭。

果然,消息一经传出,龙陵城日军未战先乱,纷纷夺路而逃。

此役,邱清泉出奇兵迂回缅滇公路,断绝日军退路,将公路上的日军切成数断,使其不能呼应。龙陵日军见归路被断,只好弃城逃跑。

此后,邱清泉挥师沿缅滇公路推进,一路上攻城拔寨,打通了缅滇公路。

内战爆发后,邱清泉率部进攻淮南解放区,由于华野采取了避敌锋芒,主动撤退的策略,一些小城镇被邱清泉占领。

得了便宜的邱清泉愈发骄狂,对外宣称,华野“逢五(第5军)不战”。

可自豫东战役之后,邱清泉的“好运”似乎使用殆尽了,不仅在于华野的战斗中屡屡失去先机,屡屡无功而返,而且还接连遭到蒋氏的痛斥。一怒之下,邱清泉以回乡守丧为名宣布解甲归田。

可不久,蒋氏再次征召邱清泉。当邱清泉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兵团司令的时候,大喜过望,立即赴任。

可这次赴任,成为了邱清泉仁的人生终点,在淮海战役中,邱清泉被华野击毙。

要说邱清泉,能力是有的,文武两方面都能拿得出手,不仅战场指挥经验丰富,而且军事理论也很有一套。

可这个人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骄狂,在整个蒋系部队中,可谓是目无余子,仅有杜聿明还能拿的住他几分。

而且,在淮海战役中,随着蒋军屡屡战败,邱清泉此时已经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状态,在指挥撤退的时候方寸大乱,完全失去了一位重要将领的素质。在心理素质这方面,他恐怕还不如孙元良和李弥。

邱清泉战死的消息传到南京后,蒋氏为之大哭。在蒋军战死疆场的将领中,蒋氏只为两个人哭过,一个是74师师长张灵甫,另一人就是邱清泉。

综上所述,黄埔2期的毕业生并非没有才能,之所以出的名将不多,一是招生人数少,二是大部分学生都被分到到步科以外的科目去了。

可即使是这样,黄埔2期还是出了像邱清泉这样的名将。

但名将归名将,结局仍然不得其死,原因就在于,他们选错了方向走错了路,也只能成为蒋氏的殉葬品了。

邱清泉 图片来自网络

2 阅读:408
评论列表
  • 2023-06-10 08:16

    有加里顿军校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