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只是块“敲门砖”——我下最大功夫学的最没用的一门功课

青龙刀笔记 2024-11-20 10:07:31

1964年参加高考,俄语必考,我的俄语考多少分?不知道,应该不会低,否则考不上武汉大学。1978年,大学毕业10年之后,教科书当废纸卖了10年之后,农场、工厂劳动10年之后,参加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的首次考试。俄语必考,我考63分。属于高分,不少考生外语成绩不及格。帶着这63分,我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我的俄语毕业考试94分,属于高分。报出这些分数什么意思?为了表明,俄语是我考学的“敲门砖”,它帮我敲开了升学之门。但今天,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一句忘恩负义的话,俄语是我下最大功夫学的最没用的一门功课。是的,除了当“敲门砖”,在我走向社会之后,参加工作之后,一点用处也没有,想用,也没地方用。学俄语,犹如学屠龙之术,龙呢?我们那一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呕心沥血学俄语的学生,除了极少数吃这碗饭的,无论把俄语作为公共课学的,还是俄语专业的,有几个人用上俄语?说说俄语的往事,思考当年为什么要一阵风地开设俄语课?还是必修课、必考课,升学还非得靠它去“敲门”。想想过去,看看今天,在今天的中学、大学,还有没有要学生下大功夫去学的没用功课?如果有,怎么办?让它继续耽误年轻人一辈子?说说我学俄语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往事,请今天的读者看看,当年开设课程就是那么紧跟政治风向、只求政治需要,不考虑实际效果,不管有用没用,办了许多劳而无功的荒唐事。说起俄语,顺便说一句,还有阿尔巴尼亚语,几百万人口小国的语言,在泱泱大国的学校登堂入室,因为它是“欧洲社会主义的明灯”,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后来,掰了,阿尔巴尼亚语谁还记得?我从中学、大学,直到读研,下在俄语上的功夫,比下在文史哲、数理化上的功夫大得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中学时,苏联是“老大哥”,俄语必须学好。到六十年代中后期上大学时,“老大哥”变成了“苏修”,俄语照学,大概为了“反修”。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苏关系回暖时,俄语照学,照考。前前后后我学了十几年俄语,天刚亮起床背单词,夜已深钻研语法,走路时嘴里还咕噜咕噜……俄语消耗了我的青春,影响了我的其他学业。有什么用呢?倒是见过几个俄罗斯人,他咕噜咕噜我听不懂,我咕噜咕噜他听不懂。当然,俄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用处,有时不经意间哼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