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多狠?为了权势,故意挑动两个儿子斗争,埋下曹魏衰亡祸根

梨评历史 2024-05-21 10:14:35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封地位于冀州魏郡的邺城,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虽非天子,但礼仪却如同天子一般。

既然已经成为魏王,曹操就需要在几个儿子里选择一位当做世子,此时的曹操已有改朝换代之心,而他的世子就是未来的太子,所以非常的慎重。

于和伟版曹操

但自古以来,帝王侯爷们都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一来顺应天下正统的思想,二来也是为了避免其他人夺权,确保权力的顺利继承。

此前曹操的嫡子是曹昂,可惜宛城一战,曹昂战死,养育曹昂的嫡妻丁夫人也和曹操闹翻,最终被废,被扶为正室的为丁夫人。

丁夫人生有四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其中曹熊体弱多病,英年早逝。

这么一看,曹丕是当之无愧的世子选择,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

但曹操却在称王后迟迟不肯立世子,反而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徘徊。

曹丕与曹植

至于曹彰呢?虽然也是嫡子,但曹操当年问曹彰的志向,曹彰却说这辈子只想冲锋陷阵,而世子是需要治理国家的,要的是文治而不是武功,曹彰自然被排除在外。

那么剩下的只有曹植和曹丕了。

曹丕和曹植相差五岁,但才华和声誉不分伯仲,这就让曹操犯难了,究竟选曹丕还是曹植呢?

别看曹操称王后拖了一年才确立世子人选,但从一开始,曹操就有了人选,这就是曹丕,毕竟曹丕不管怎么看,都是合格的世子人选,至于曹植?靠文采,是治理不了江山的。

但为何拖了近一年,才确立曹丕为世子,甚至在立曹丕为世子后,还多次偏袒曹植?似乎营造出一种废曹丕立曹植的迹象呢?这就结合当时的局势了。

一句话:曹操喜欢曹植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原因,其目的就是为了制衡士族的势力,避免自己大权旁落。

先看曹操实际控制区域。

东汉末年,天下共分为十三州,其中刘备占据益州,东吴占据交州全部、大半个扬州以及大半个荆州。

曹操能够实际控制的有青州、徐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豫州、兖州以及雍州。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实控区域(图源:史图馆)

这其中,因为曹操屠戮徐州,徐州士族并不愿意和曹操合作,曹操也难以管理这个地方,因而将徐州和青州部分地区交给了臧霸管理。

而凉州,本来地处边陲,加上东汉末年时期,异族的不断迁入,地方矛盾极大,属于半管理的状态。

因而曹操真正能够控制的,可以按时缴纳赋税以及征召士兵的,且可以与士族合作的唯有并、幽、冀、豫、兖、雍六州。

这其中并、幽、冀位于河北之地,豫、兖、雍位于河南之地。

这两个地方又有不同,兖州是曹操起兵发家的地方,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的核心之地为豫、兖、雍三州,而并、幽、冀则是官渡之战后吞并袁绍势力后占据的地盘。

而当初河北士族可是铁了心的跟着袁绍的,这么一来,曹操起家的河南士族必然会和河北士族不合,吸纳过来之后,也必然存在政治斗争。

对于曹操来说,河南士族是自己的根本,但河北士族又不能不重视,毕竟门阀士族是维系地方统治重要力量,抛弃他们,就相当于抛弃了这些地方,对于志在一统的曹操来说,是绝对不会做这种傻事的。

邺城的位置(黄河以北)

既然如此,曹操就动了制衡的心思,一方面防止河南士族做大,一方面也是为了平衡两地士族,维系朝廷平稳,这也是曹操把王都定在冀州魏郡的邺城的原因。

而关押汉献帝的地方则在豫州颍川郡的许昌县,也相当于东汉的都城。

河南之地有个东汉都城,河北之地有曹操的一个王都,这就是曹操寻求制衡之始。

毕竟如果曹操把王都定在老家豫州,那边河北士族如何能竞争得了河南士族?地位必然一落千丈,所以从一开始,曹操就没打算打压河北士族,真正想要打压的反而是河南士族。

当然说打压也不准确,准确来说,就是制衡。

那么问题来了,河北士族和河南士族到底争什么呢?自然是权力了。

两晋时期,士族力量达到了巅峰

如今曹操已经年老了,各个士族必然会将目光放在未来的世子身上,所以河南士族基于嫡长子继承者的立场,纷纷支持曹丕,而河北士族只能选择支持曹植了,因而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出谋划策”的文人。

当然,也并不是绝对的河北士族支持曹植,河南士族支持曹丕,只是基于自己的家族利益而做出选择,毕竟世家之间也盘根错节,但为了门阀士族利益,是他们一致的目标。

只是没想到,拖了一年,曹操还是立了曹丕为世子,一时间,河南士族欢呼雀跃,自认为胜利在望,但没想到曹操却极力偏袒曹植,曹丕的世子地位似乎不太稳,曹操深甚至表达了要立曹植的举动。

这就是曹操的绝妙之处了。

只要自己喜欢曹植,就会让河北士族们看到希望,才继续有动力继续和河南士族们斗争,只有打压曹丕,偏袒曹植,才让自认为胜利在望的河南士族不敢过份的嚣张,平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那么有人问了,团结士族不好吗?为啥要让他们斗争呢?

要知道汉末士族门阀势力大得很,毕竟东汉本质上就是豪门士族拥立刘秀建立的王朝,两百多年过去了,门阀士族势力极为膨胀,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袁绍四世三公,袁家就是典型的士族门阀

士族力量过强,皇权必然旁落,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东汉崩溃的本质,就在于门阀士族力量的过于强大,导致皇权旁落,无法抗衡他们。

也因此,曹操必然不能放任士族力量过于强大,尤其是河南士族。

如果河北士族被彻底压下去,河南士族做大,那么在曹丕已经是世子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行动,让曹丕提前上位,而曹丕为了感谢他们,必然会让渡一部分权力。

这让掌握一辈子权力的曹操不能忍。

事实上继位后的曹丕就是这么干的,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士族,最终让士族力量更加庞大,也至于到最后,漠视曹魏灭亡,毕竟对于士族来说,曹氏当皇帝和司马氏当皇帝没什么区别,自己权力依旧。

九品中正下,家世才是根本

扯远了,再说回曹操在邺城设立王都的举动。

一旦河南士族铁了心要搞事,那么河北士族就会占据邺城王都,迅速响应曹操和曹氏宗亲,河南士族哪还有胜利机会?反过来也是如此,河北士族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国都在河南的许昌。

除此之外,曹操偏袒曹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各个势力都能看到希望,都能为自己所用,毕竟士族们一旦看不到希望,必然会反叛。

这种事情,在汉末混战的时候屡见不鲜。

比如曹操当年就吃了兖州士族的亏,打压兖州士族,结果兖州士族的陈宫就立马迎立吕布;

又比如刘备,在陶谦之后掌握徐州,却因为打压丹阳士族,不满的士族和陶谦旧部曹豹一起,又迎接吕布。

话说为啥老喜欢迎吕布呢?这是因为吕布在汉末群雄里属于最没根基的,全靠爆棚的武力值闯出一片天地,也因此这种没根基的人很受士族欢迎,毕竟没有根基的吕布必然依靠士族治理当地,远比有其他士族根基的其他群雄要好很多。

吕布最没根基

又比如刘焉和刘璋,他们是侨姓入住益州,因而极力打压益州士族,益州士族不满,张松立即叛变迎立刘备。

所以说,士族是要打压的,但不能打压太狠,制衡要玩的溜,要么士族力量过强,自己提前退休,要么士族看不到希望,直接叛变,一样要提前退休。

况且,曹操的目的是一统天下,显然自己看不到了,就把希望放在儿子身上了。

玩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曹操也深知朝廷上的尔虞我诈和争权夺利,毕竟乱世里,强者为王,此举也是为了给曹丕练练手。

如果曹丕连这个都赢不了,何谈日后的霸业?

所以,曹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一定的含义,毕竟都是自己孩子,暗地里偏袒偏袒也就算了,搞得如此光明正大,显然就是有意为之,皇家本无情。

只是没想到曹操的平衡举动,又给曹魏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患。

日后曹丕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七步诗更是暗藏杀机

毕竟曹丕真的被曹操的举动搞怕了,误以为老爹当年真的要废了自己,因而建立曹魏后,对各个兄弟极力打压,近支曹氏宗亲,丝毫不给权力,这其中,亲兄弟曹彰死的不明不白,曹植也备受打压,最终郁郁而终。

而曹操和曹丕又认为东汉亡于宦官和外戚,又对宦官和外戚各种限制,直接导致能够信任的唯有士族了和远亲曹氏、夏侯氏宗亲。

皇帝大权在握也就算了,但后面曹魏出了幼帝曹芳,只能设立辅臣,但辅臣曹爽兄弟能力堪忧,被司马懿夺了权。

至于世家大族呢?前面说了,不管皇权如何更替,士族利益又不受损,况且改朝换代,还能借机让士族更近一步,何乐而不为?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