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钱包?先用后付成新陷阱,取消按钮玩躲猫猫!

拾光匆匆体育啊 2024-10-27 13:41:25

  

“买了没付钱”听着是不是美滋滋?真相并非如此!江苏不少消费者发现,网购时竟然被“默认开通”了“先用后付”,甚至连扣款提示都得“货到付款”。不知情下“0元”下单,真有这么神?电商平台的这种操作让人直呼:谁允许你这样玩的?

“先用后付”——新套路还是“无声开刀”?

“先用后付”,这个听起来就像福利的功能,显然是平台的新宠儿。想想吧,0元拍下,后续再扣款,不用密码不需确认,乍一看是帮消费者减了个“负担”。江苏多地有消费者反映,这个“免密消费”套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消费者李先生说,“我还没反应过来,已经0元下单了。”更重要的是,取消按钮藏得严严实实,一旦开通,关闭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问题来了,这到底是平台的创新消费模式,还是巧妙的“资金战术”呢?无论哪种,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悄悄“代操”可不是小事。你看,“先用后付”在吸引流量的同时,却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上演了“消失的按钮”一出好戏,着实让人心累。

功能“躲猫猫”——消费者权益成了“透明人”?

话说回来,有时候选择比强迫更有效。这种“默默设置”,在0元下单的同时暗藏“收费信号”,平台无疑走的是一条“越界”的路。消费者反映,关闭路径的设置堪比“高级迷宫”,而且,如果你有未完成的订单——不好意思,别想关了!要等全部订单完成且不下新单,才能有机会关闭。是不是听起来很荒诞?明明是个支付功能,却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游击战术”。

江苏省消保委对此早有表态:“取消按钮不应躲猫猫”,并指出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还容易诱发冲动消费。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电商平台的义务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话说回来,消费者并没有说“先用后付”不好,关键是需要平台合理引导,而不是强推。

“误点”之忧——家长与孩子的消费“新灾区”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先用后付”简直成了新麻烦。孩子拿着手机,不小心点两下,“不小心”买了几百块钱的商品,家长们的脸色能不变吗?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有的家长甚至是连续收到扣款短信才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购买”了!这种“轻而易举”的误点现象,不就是在拿消费者的账户安全和资金安全开玩笑吗?

对于“先用后付”,我们并不反对创新的消费模式。江苏省消保委建议:若真要消费者自愿选择,就请显眼一些,比如弹出提醒窗,甚至是设个红色加粗提示,而不是悄悄地将用户“绑架”到这个消费方式上。要知道,平台的信誉和用户的信任是根本,而这种“偷梁换柱”的操作,只会让消费者心生嫌隙。

谁该为消费者的“冲动买单”?

说到这里,回到根本问题——消费者的知情权,谁来保障?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先用后付”既然如此创新有趣,为何不能“一键关闭”?而我们很多消费者的“被开通”现象,是在他们对这个“无意消费”无法即时止损的情况下被放大的。

很多消费者反馈,自己的订单一旦“0元”下单,就没有返回的选择。没看到产品就先消费,还没有确认支付的快感,直接扣款,想关却没那么容易,这样的消费方式无疑在考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不少消费者表示,这种默认“0元拍下”功能尤其适合缺乏自控力的消费群体,年轻人或未成年人更容易“掉进坑”里。这些用户中,有多少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开通了这个“消费模式”?而平台却偏偏将取消路径隐藏得“神出鬼没”,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误入歧途”。

消费与诚信——电商平台的责任担当

消费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信任与公平。江苏省消保委的发声不仅是为消费者“撑腰”,也是在提醒电商平台:“先用后付”之类的新消费模式,不仅要便捷,也应重视消费者的知情权。用技术设置障碍“捆绑”消费者的行为,已不仅仅是消费问题,而是诚信问题。在这个信用为王的时代,平台以技术玩“把戏”,只会让消费者心生防备。

如果说这种隐性服务的背后是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大数据分析,这样的“伎俩”只会透支平台的信誉和口碑。真正的长久之道,应该是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良好的消费体验买单。

最后我想问:在你的消费过程中,是否也曾经历过类似“暗箱操作”?这究竟是平台的创新,还是“霸王条款”?对此,你怎么看?

1 阅读:128
评论列表
  • 2024-10-27 16:08

    每次扣款是否是双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