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搬到郑州标志着“郑汴一体化”战略从实践上是一种失败

长码说情好的很 2024-11-12 18:08:35

为什么说河南大学搬到郑州标志着“郑汴一体化”战略从实践上是一种失败?今天我论述一下这个观点,期望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总结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宝贵经验,汲取城市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郑汴一体化“战略提出的背景:

这一构想,源自八朝古都开封的“塌陷”。1993年,《经济日报》以《开封何时能开封?》为题作了报道,在开封引起很大震动。开封如何突围?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耿明斋教授敏锐地意识到,唯有面向郑州、依托郑州。1995年前后,开封市委、市政府举行与河南大学共建座谈会时,耿明斋教授在会上提出,开封的发展不应该独立于郑州之外,要尽量依靠郑州的优势来发展开封。

2003年,为了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以郑州为中心,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内的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组成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建设构思图

2005年4月17日河南省发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在郑州新世纪大厦召开了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先后两次提到“一体化”这个概念。规划中这样描述,“在中原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中,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开封市中心距郑州市中心60公里,两城市边界处相隔不足30公里,属于30分钟通勤圈,在郑州的极化效应下,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开封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改变发展的被动局面。

2005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版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作者回顾了1000年前全球最繁华城市开封衰落的历史,借此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5天后,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从省委宣传部《海外舆情》看到了这篇文章。他批示道:“我读后感慨万千,我们的古都开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反面典型。开封之所以如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分析,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展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现在看,要使开封发展起来,没有一些特殊的措施是不行的。我建议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一下,把振兴开封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由此吹响了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号角。

2005年8月,这一思路得到时任省长李成玉的认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构想不能动摇,必须强力向前推进。从郑州和开封的发展规划来看,最容易实施的是郑汴一体化。”

郑州市郑东新区

开封市标志性建筑大梁门

2005年,郑汴一体化发展被列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发展重点。根据正式实施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郑汴一体化重点在于推进“六个对接”,即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生态对接。

郑汴一体化战略发展规划图

“郑汴一体化”战略内容:

耿明斋是率先提出“郑汴一体化”的学者。按照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耿明斋的设想:将郑州定性为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枢纽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将开封定位文化教育中心,作为郑州的“后花园”,强化为郑州服务的功能,以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承办大型会议、会展为主,重点建设大型会馆、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造最佳居住环境。

一、功能对接:郑州市定位为经济中心,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开封市对接郑州市赋予的文化教育功能,生态居住功能,卫生医疗,休闲养老等功能。

针对郑州市的教育功能部分,这样表述:

“在中原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中,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

很明显,站在全省协调发展高度做出来的“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应该协调郑州市和开封市两地的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高等教育用地,把郑东新区的用地性质布局在商业、工业和金融,不应该布局和新增加高等教育用地,而应该在开封市西区选择合适的位置,规划和布局新的高等教育用地。这才是符合最初的“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的涉及郑汴两地的总体规划。

结果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郑州市单独做自己的郑东新区的城市规划,开封市单独做自己的开封新区的城市规划,不协商,不沟通,单独发展,造成了郑东新区搞了龙子湖大学城,不该搞高等教育用地的地方搞了教育用地,搞了大学城。这些新增的教育用地指标,应该搞到开封西区,在那里规划布局河南省高校聚集的大学城,然后依然规划布局在了郑州市的郑东新区,彻底违背了“郑汴一体化”战略规划的初衷,当然龙子湖高校大学城由于土地指标的原因,也遭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批评。

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大学城

最后郑州市搞了北大学城,南大学城,东大学城,西大学城,加上老城区的大学,搞成了全城到处是大学,造成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资源和能量高度集中,未来肯定会出现城市病,像北京市一样,大学数量太多了,北京城市面积摊得太大,交通负荷过大,成了一个虚胖的胖子,运作效率变低,最后只有在河北省另外建设雄安新区,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的城市职能,把北京市的一部分高校、医院和企业总部搬迁到雄安新区去,减少北京市的各种城市负荷。这样做,等于把北京市从一个虚胖的胖子,努力减肥,变成一个精干的健康人,提高城市运转效率,重新焕发城市的青春与活力。大家都知道,过于肥胖的人,走路很慢,上楼梯都气喘吁吁。

郑州市一直虹吸全省的教育资源,不停地疯狂地吃东西,最后肯定会变成第二个北京市,变成了虚胖的胖子,几十年后,一群经济专家和城市规划专家,和政府领导们再开会讨论,需要另建卫星城,疏解郑州的非省会城市职能,只能选择开封市作为卫星城来疏解。难道五十年后,再把郑州市的一大批高校疏散到开封市去,另外建设新校区吗?

北京市已经做了前车之鉴了,郑州市不汲取经验教训,还要步入后尘,再折腾一圈弯路回到起点吗?

“郑汴一体化”战略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发展眼光,不管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城市规划学角度,都是最优秀最具智慧的理论。可惜的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没有正确的执行,开封市不但没有承接住郑州市的教育职能,郑州市的新增的众多大学也没有搬到开封市去,反而地处开封市的河南大学被虹吸到了郑州。这不是协调发展,不是互补发展,而是一方变得更虚胖了,一方变得更贫血了。所以开封市民对“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很多开封市民甚至担心郑州市把开封市所有的资源全部虹吸过去,造成开封在未来彻底消失。

二、城区对接:郑州市向东发展,开封市向西发展。

三、空间对接:工作在郑州,居住在开封。新修郑开大道,100米10车道,连接了郑州市的城市主轴和开封市的城市主轴;修建了城际铁路,硬件上完成了两个城市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对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有好处。打造半个小时郑州开封都市圈。

四、产业对接:河南着力打造一批“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郑汴百万辆汽车产业被寄予厚望……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密集落地,加速了发展要素在两市之间汇集,也有力证明了郑汴一体化发展带来的“1+1>2”倍增效应。

“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理论也是符合国情的,然后在执行中由于各种原因偏离初衷,造成了郑州越来越胖,开封被虹吸严重。最近又听说位于焦作的河南理工大学也要在郑州买地几千亩,建设新校区,位于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和位于洛阳的河南科技大学都想来郑州,建立新校区,要不觉得自己在自己的城市,办不好大学。

欧美国家的大学,即使在偏僻的小镇,也可以办成世界知名的大学,比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渡大学等,而中国的大学很奇怪,不在大城市,一定就发展不好,比如江苏大学不如南京大学,河北大学不如天津大学。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好像中国的大学不在大城市,就不搞好学术研究,搞不好科研攻关似的。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

感觉现在的中国,城市位置和城市环境是影响一个大学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了,而不是大学的教授和学者质量和数量是办好一所优秀大学的重要因素了。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中国人反思。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离开大城市,搬到西南小城云南昆明,照样办成了中国的一流大学,照样教授名师云集,照样培养了无数的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和学术大师。众所周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的,然后获得政府资助,公费去美国留学的。

然后,现在时代变了,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包括高校的教授们在内,都在追求短平快的学科建设,追求可以快速看到经济效益的学科,难以甘坐十年冷板凳,难以静下心来搞基础学科的研究,所以中国大陆的所有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者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一直没有重大的研究突破,都偏向见效快的工科学科,比如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是依靠工科领域的发展,从而快速崛起,而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视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发展,一直在脚踏实地搞科研,远离了北京和上海的繁华,依旧奋发向上,排名华东五校前列。

所以,在安徽合肥,不在北京或者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旧可以搞好大学教育,搞好科学研究,照样是中国理科类大学的领头羊,排头兵。听闻近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砍掉了一些学院和专业,缩小了部分了招生比例,保持“小而精”的办学模式,专注于理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建设了很多国家级实验室,打造中国“量子谷”,比肩美国硅谷,建成了科大硅谷,促进合肥成为国家级的科教中心,有力地推动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反观河南省的大学,热衷于征地组建新校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像工厂生产手机一样批量培养学生,至今难以诞生出来有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更别提搞产学研结合,开发出有效的产品,推动经济发展了,大学生毕业后在郑州就业就成了一个难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河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一直觉得在开封市或者焦作市搞不出来科研成果,搬到郑州市就一定能够搞出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来,其实反观郑州大学,坚守郑州快70年了,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依然有限,充其量校区多,招生规模大,在校人数多。但是一所大学的真正实力不是在于校区面积和学生数量,是看A类学科,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数量等软实力。

就像中国足球一样,拥有一流的物质条件,但是缺乏奋斗精神和斗志,成绩很不如意;反观朝鲜女子足球队却获得了世界冠军。

“郑汴一体化”战略,从理论上讲是优秀的,符合国情的,符合河南省的实际发展需求,是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耿明斋教授研究出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贡献巨大,值得尊敬和倾佩。

但是,“郑汴一体化”战略在具体的实施上,存在各种不足,也充满了争议。其中,河南大学搬到郑州标志着“郑汴一体化”战略从实践上是一种失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