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葫芦岛玩儿,除了看海,还可以去看看九门口长城。这段长城是万里长城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离山海关只有十多公里。
说它独一无二,因为它是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正如其名,它有九道水门。修筑长城一般是“逢山而过、遇水而断”,九门口长城却相反,“遇山而断、遇水不绝”。宽达百米的九江河自西向东直入渤海,长城在这里的河上修筑了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城墙下面是九个泄水的城门,"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九门非常壮观。
巨大的条石包砌起8个桥墩,形成9个水门。上面是与其他长城墙体一样高峻的城墙。每个水门宽5米、高7米,城墙垛口高10米。站在桥墩下,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桥的两头筑有围城,突出于桥墩外,好像桥头堡一样。围城各有7个券洞,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水牢”,这也是长城中少见的结构。砖砌的垛口上嵌一块石头,从一边的围城看另外一边的围城,桥墩上的垛口构成一条直线。
此地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明代时更是号称“京东首关”,是明朝的重要关隘之一。文献记载,此地北齐时就建有长城,现在的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景泰和万历年间均重修过。目前所见的长城和水门,是1985-1989年间修复的。因为地处关内外咽喉要道,此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644年,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就是九门口。为啥叫“一片石”?当年修筑长城时,为了保护桥洞,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桥墩四周及上下游的河道,全部是用巨型花岗岩条石铺成的,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据说铺石面积有7000平方米,用了条石1.2万多块。远远望去好像一片巨大的石板,所以九门口又称“一片石”。透过水面,能清楚地看到连接石块的那些铁腰。
九门口这一段长城并不是很长,以河桥居中,北面的一段长城沿山脊蜿蜒而上,能看到有四座敌楼。巨石上的修复碑记记载,这一段长城1990年进行了修复,为了保护城墙,目前不允许游人登临,能够看到敌楼上长满了树木。
南边的一段可以登临,长城沿山势蜿蜒曲折甚于北段。沿着长城上行,随着山势的升高,在不同的角度回头俯瞰山下九门桥,光影来去,越发地感到它的壮观。
登上最高一座敌楼,极目而望,这一段长城居然消失于危峰绝壁之中,这就是前面说到的“遇山而断”。翻过山去,便与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能够接上。在长城消失的地方,峭壁上刻有“九门口”三个硕大的字。
这一段长城保存、修复得很好,走在城墙上,熟悉的长城气概尽显。也有不同于别处长城的地方,我是个喜欢长城的人,也曾登过不少长城,比如这里敌楼里的红木头柱子、墙垛上的圆形孔洞,都是我在别的地方不曾见过的。
在景区找不到一个位置可以正面将九个门洞完全拍下来,能够看见九门的地方偏南,用手机全景拍摄和用相机拍了回家全景拼图,都有些变形。最后在景区的宣传栏中找到一张不知是航拍还是在北段城楼上拍的照片,基本可以看全九个门洞,可一窥九门口长城的壮观。
景区宣传图片
九门口长城还修筑了一个暗道,洞内有29个大小岩洞,可以驻扎约2000人。暗道有两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直通关外。暗道中既可以屯兵又可由内城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后部,暗道中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驻扎在洞室中的士兵活动自由,洞内的水井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可供2000余人饮用。我们下山时间晚了未得一观,但足见修筑此段长城的匠心。九门口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