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微:校长的职责是让校园伟大

蒲公英智库 2024-02-23 13:05:48

2017年我从杭州二中荣休,当时面临了一个新的人生课题,是挥挥衣袖而去,还是应该再做点什么?几经思索乃至内心的反复挣扎,最终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更深入地陪伴孩子们,真正找一条教育的“心路”——心灵所愿之路。在重点高中我摸爬滚打了22年,作为校长,办学小有成就,但心静之时还是有很多的遗憾——无论如何,高中教育功利性的指标导向都太强了。

功利性指标过强的结果是什么?以杭州二中为例,我们的孩子成绩不错,在大学里表现也不错。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凡是飞得很高,走得更远的恰恰是一批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打得最牢的孩子。

所以我觉得自己需要重新“俯身”,躬身入局,从小学和初中做起。这三年,潜心在小学和初中的课堂,才发现小学、初中果然就别有洞天了,这个“洞天”在哪里?就是当你越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成长就越有你期待中的那份精彩。

校园的本质就是把人好好安顿

尊重天性,这是我办学的第一个逻辑。我是学生物的,生物学首先是要对生命有一种膜拜。正是带着这种膜拜,我想让孩子有一份基于天性的自然成长。在我看来儿童是不能过度打磨的,孩提时代是人生的一个储值阶段,并不是一个变现阶段。

当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变现思维”,使我们对成长的审视和拿捏,显得过于近视、功利、狭隘。特别是当儿童无法对自己的成长进行选择,主导权拿捏在我们成人手中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把他们真正当做独立的、平等的,特别应该受到尊重的生命个体来对待,来做最自然的安顿。

校园的本质不就是把人好好安顿吗?校园要让每个鲜活的生命体感到快乐,要让他们流连忘返,喜欢这方“圣地”。教育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帮助孩子自然成长,在自然习得的过程中,慢慢地种下善根、慧根和德性。比如说在我们的“思维王国”里,安放着科学、数学;“博雅之苑”,有人文和阅读;“世界之窗”,既有语言更有不同的文化,我们以自然的方式、有趣的场景努力把孩子安顿。

以“安顿”为目的的教育,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我觉得有三个维度非常关键。第一个维度就是让孩子“见世界”,让他们在世界的坐标点上找到存在感。我们不能很狭隘,要经得起世界主流教育的比较,要经得住“你的价值感对不对,有没有创造力,是不是面向未来,什么样的成长对孩子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一系列追问。

第二个维度是让孩子“见时代”。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怎么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类已经进入到AI时代,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还是单一的以知识为力量,显然是不对的。应该是谁更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好的事实判断,基于新的认知展开创新创造,谁就能走得更远。

第三个维度就是“见未来”。“见未来”的学习就是一定要把面向未来的“任督二脉”打通,仅仅只讲究认知,仅仅只讲究成绩等等,显然是不够的。未来是什么?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那么我们作为基础教育,怎样给孩子一个确定性?比如,在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我们是更需要强调人的共情力,审美力,创造力;强调人的责任与担当;强调当一个人不想被程序化,就需要有一种更主动的责任和意义感,还要有敢于直面挑战,面对挫折愈战愈勇的心健力等。

校园的韵味在得山得水得人文

校园是什么?这是我这三年来最用心思考和建构的问题。简单来说,校园首先是属于孩子的。它的空间感、场景感、时代感必须是儿童视角,学生本位,美学底蕴,我们校园建设在这点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在湘湖未来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大小教室,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让他们既有共同的空间,也有相对私密的环境。还有就是教师办公一定要距离学生最近,一定要让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觉到有一个长者的眼光在关注他。

学校校门一推开,就是大场景、大场馆、大学习场,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也愿意在这里度过春夏秋冬。因而学校选址,最重要、也是我们最大的突破就是从水泥森林里冲了出来,建在了一个得山得水得人文的地方。欧美的名校几乎都是在自然界里面;中国古代的书院也都建在山水之间,依山傍水,“神仙打架”。

建校的时候,我们创校团队跟设计师进行了近50次的讨论,校长带着设计师的思路跑,不是设计师带着校长跑。学校有一个神舟剧场。我说你能不能把湘湖畔8000年历史的独木舟文化在这里写意出来?设计师一听也来兴趣了,就把整个剧场的顶,做成了一个独木舟的造型。

我们在校园的场景打造中,特别关注人的感受,也很注重把一些特别经典的人文艺术、观念物象融在我们的场景当中来。有人会问,一般的小学生、初中生能看懂吗,你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是在激发和呼应学习者的审美直觉,让孩子们自己体悟与感知。儿童画美在哪里?它就是美在儿童的直觉,所以校园环境要学会以最细微的创造链接儿童的这个特征。

校园设计第二个要点是要体现时代意义,就是高科技要进来,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高科技,能够和高科技随时face to face,而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化的戏说,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时代有手可摘星辰的感觉。

第三,校园还需要强大的美学支撑。场景美学是可以育人的,场景美学是可以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放大的。学校美在哪里?美在师生们的人进人出,都恍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别有一番自在。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落成一年多的校园,不仅仅得到师生、家长的认同,还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尊重和好评。来访者好奇地问:“你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很开心,处事得体,对人友好,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说我们不是国际学校,我们是“世界学校”,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所以这就是“美学场景”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校园的最高境界

是不断散发超越时光的思想

湘湖未来学校不仅重视场景美学,更重视思想浸润。蒲公英教育智库李斌先生说这是一座“思想着的校园”,就是当你在校园里行走,会体会到她在不断散发着超越时光的思想,并时刻影响着人。

基于此,我们把这所学校称作是“校园4.0”,首先校园是生长的,其次校园是思想的。校园是校长、老师和孩子们“一本终身带不走的书”。你的思想灵光在哪里?你的审美情趣在哪里?你的人文精神在哪里?你的精神烙印在哪里?实际上都投射在你的校园里,哪怕是卫生间,也是你的一本书,也是你的一个灵魂安顿之处,或者说你的审美标识之处。

现在为什么校园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主要原因还是对校园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全、不深,传统的交钥匙工程满足的是学校开办的一般性需求,没有把教育者的思想和当地的人文带进来。等到有追求的校长参与进来以后,也只能在局部的地方做些完善,在文化打造上再做一点补充性提升。

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校园对人的审美层次、精神目标的引领?我记得改革开放初,国内第一个五星级宾馆落在在广州,叫“白云宾馆”。第一天宾馆早餐店打开,就有上千人涌进去水泄不通,连卫生间的卫生纸也全部洗劫一空。现在还有人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跑到五星级宾馆去拿纸吗?没有了。所以在一种真正的文明场景引领下,人也就越来越文明理智。所以我们在校园的场景上应该达成一个什么共识呢?就是整个人类的人造环境里面,校园应该是最具思想气质的,最美的,最人文的,最现实的,也是最好玩的,最能让不同个性、特质的人在这个场景里面感到契合的。

校园的最大智慧是鼓励“神仙打架”

中国教育一定要从“管人”走向“养人”。我们很多学校无疑是把中小学老师管得最好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善于“养人”。怎么养呢?我们自己确立了一个“三三原则”。

第一个叫“三开”,开明、开放、开化。管理要开明,办学要开放,行为要开化——校园不能把大家管得紧紧张张的,让人是人,让人成人。校园是风气之地,要勇于创风气之先。

第二是“三宽”,宽松、宽容、宽厚。我们校园应该是“神仙打架”的地方,校园里应该追求人人都是神仙客。那么神仙从哪里来?这些神仙是要校长们养出来的,只有校长的精神天空打开,老师的精神天空才跟着你打开;老师的天空在哪里,孩子的天空就在在哪里。如果校园里没有这样一种“乌托邦”精神,学生往往是“飞”不起来的。当年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每逢考试他们在干什么?在读神仙书——不复习,读闲书,不把考试当回事;考试100分是不受待见的,不复习,考90到95的人是最自豪,等于自己又聪明,但是又有弹性的空间。

第三是“三性”:人性、理性、灵性。校园里要基于人性,讲究理性,追求灵性。首要遵从人性,能讲真话、实话、明白话。现在我们校园场面话越来越多。一个小学的开学典礼,学生代表讲话比教育局长讲话还要滴水不漏,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想这至少不是好事,至少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认知的说话水平,不是他们的真心话。如果我们不在这些问题上给予客观、理性认识,那我们的老师就无法谈及有灵性,我们的孩子也与灵气越来越远。

校园从学会养老师,最终走向树人。我们校园里面要有一批做人做事能风淡云轻的老师,需要一种大气,小节不小,小利不讨的气质。

我们选人用人的方法叫“六菜一汤”。

所谓“六菜”,是指:“一起品美食”,一个中小学的老师能够爱好美食或者懂美食,他生活的平衡感会很强的,好吃的孩子往往是蛮有味道的孩子。“一起去登山”,一路行走一路风景,他在乎什么?登到山顶后,他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一起玩游戏”,跳跳舞、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绘绘画,你有什么?孩子就会有什么。孩子们都是爱玩的,会玩的老师离孩子是最近的。“一起看演出”,看他看过什么演出,喜欢看什么演出,共情与欣赏是为人师者最高的情商。“一起品书”,你最近看什么书?书读得杂不杂?有什么好的读书习惯?一本书里藏有最简单的价值取向,最朴实的生活品味。“一起头脑风暴”,七嘴八舌,点子多不多,系统性强不强,有没有自己的真观点?然后才是熬一碗“浓汤”,上一趟公开课,晒一晒自己的专业功底。

办教育,一个是校园,一个是老师。好的校园,是为了吸引和培养好的人。

所以现在我们非常强调一种状态,就是帮助老师们自觉进入高位的专业提升中,我们叫推动“偶遇”。信任老师,给老师一个相对宽松、自主、自然和自由的环境,做高位的价值引领,让老师跟着你跑。老师和老师一有空就会自己召集集体教研,不需要我们去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反馈,时间一长,几乎所有老师都有不断升华的专业成长目标。大家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通,也在乎工作中的松弛感。你只有越平静的时候,你的手势才是越真实的,越有效的。今天的教育生态有不少是假动作,常常“虚晃一枪”。如果一个校园三天两头地迎接检查,那么校长、老师哪还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功利心一重,哪还有时间再考虑师生的成长与未来?

其实对中小学老师来讲,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为他们营造一种风淡云轻的氛围,从而让人自主、自由地行走。这个过程,学校干部,特别是校长要保有自由的心、爱美的魂、懂人的眼。

校长的最大职责就是“让校园伟大”

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并努力去改变校园。所以这几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得的精神享受,那就是找到了一群好老师,然后因为好老师而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又赢得了一片可爱的孩子。

如果说过去我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那么现在我在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需要我去追求最显性的东西,那就是考试排名;而现在倡导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慢慢走向一人一课表、一人一成长方案这样的慢教育、细教育、暖教育。

围绕这个目标,前面三年我的工作是“让校园回来”,美之所在;现在开始第二步,我期待作为校长要“让校园伟大”,美之所极。教育人的风骨和气节不能丢,我们不能“趴着办教育”,只能“站在阳光下办教育”——面对孩子、面对老师、面对家长,你要有一种铮铮铁骨,你要有一种风淡云轻,你要对社会有一种引领,而不是过于地迎合它。

这些年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和宣传活动要进校园,本质上是把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去承担,把成人的责任推到了孩子去承担。“大人得病,孩子吃药”的现象也是常见,校长们也很无奈。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还是要选择去面对。教育如果真正是学生本位,我们只要关注一件事——即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没有价值?是正向价值还是负面价值?从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支柱来讲,我们仍要回归善良,正直,勇敢,勤劳。敢于这么做的学校,必然有一位“让校园伟大”的校长,以及一群“让校园伟大”的老师。

如果说孩子突然异想天开,想骑车到上海博物馆完成一个项目顺便玩一趟再回来——诞生诸如此类想法的孩子校园里肯定层出不穷,但过去的校园里几乎都被扼杀掉了。校长应该干什么?就是去创造这么一个包容机制,承认勇敢,尊重勇敢,支持勇敢。

再比如关于善良,关于勤劳,关于正直,关于思维的品质,关于如何面对挫折、压力等,我们现在的教育,让那些真正在未来闪光的品质都被虚化了,泛在化了,他本来应该很具体的。我们只有真正让这些事情成为我们用职业生命去托起的重心,我们的校园才能真正伟大起来。

责编丨黄耀庭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安迪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