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中俄汽车市场的最新变局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曾经被视为“铁杆盟友”的两国,如今却因为一纸报废税政策陷入了微妙的境地。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快速崛起,本应是两国经济合作的典范,但为何突然间风云突变?俄罗斯提高70%的报废税,是否意味着中俄关系出现了裂痕?
从蜜月期到寒冬谁能想到,仅仅两年时间,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就上演了一出“逆袭”大戏。
2021年,中国品牌在俄罗斯还是个“小字辈”,市场占有率只有可怜的7%,可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一下子蹿到了50%,简直就是坐了火箭。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还得从2022年的俄乌冲突说起,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欧美车企纷纷撤离,给中国车企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它们趁虚而入,一举填补了市场空缺。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中国车企以为可以在俄罗斯市场“躺赢”的时候,俄罗斯政府突然变卦了。
2023年10月,俄罗斯宣布十余个中国汽车品牌不再适用平行进口模式,这一举措就像是给中国车企当头浇了盆冷水。
紧接着,2024年2月,俄罗斯又出台新规,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必须获得OTTS车辆安全认证,这无疑又给中国车企设置了一道新的门槛。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俄罗斯还计划从2024年10月起,将汽车报废税提高到70-85%,这一系列措施就像是一记记重拳,打得中国车企措手不及。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会突然对中国车企“变脸”?是不是中国车企做错了什么?还是说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俄罗斯的保护主义要理解俄罗斯的这一系列操作,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报废税,简单来说,报废税就是为了确保汽车能够被妥善回收处理而征收的一种税,听起来挺环保的。
但是这个税可不简单,它的金额高低,直接影响着进口车的价格,俄罗斯这次把报废税提高到70-85%,相当于给进口车贴了个“天价标签”。
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嫌弃中国车不环保?这背后的真正原因,说白了就是两个字:保护。
俄罗斯这是在保护自己的汽车产业,如果中国车继续以低价冲击俄罗斯市场,本土车企还怎么活?所以俄罗斯政府这是在给自家车企撑腰。
但是这种保护主义做法真的高明吗?短期来看,确实能给本土车企一些喘息的机会,可长远来看,却可能会适得其反。
首先俄罗斯消费者的选择会变少,价格可能会上涨,接着缺乏竞争可能会导致本土车企创新动力不足,最后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给中国车企一个信号,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有消息称,一些中国车企已经在考虑在俄罗斯本地化生产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规避高额报废税,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俄罗斯这招“以税制人”,看似高明,实则暗藏风险,它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速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本土化进程。
那么面对俄罗斯的这种做法,中国车企该如何应对?是退出俄罗斯市场,还是另辟蹊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否反映了中俄两国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出现了问题?
中俄期望的差距说到中俄合作,不得不提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技术合作,这个问题就像是两国关系中的一根刺,看似不起眼,却总是让人如鲠在喉。
俄罗斯一直对中国的某些技术垂涎三尺,电动车技术、5G通信,这些可都是现在的“香饽饽”,俄罗斯想要,中国有,按理说这不就是天作之合吗?
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中国企业对技术转让的态度,用八个字概括就是:能不转就不转,为什么?还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独门秘籍”。
这些技术可都是中国企业花大价钱、熬了多少个通宵才搞出来的,就这么轻易地交出去,谁愿意?更何况,技术转让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这年头,知识产权可是企业的“命根子”,俄罗斯这边也不甘心,他们觉得,既然是“铁杆盟友”,怎么连这点忙都不帮?于是两国在技术合作上的期望差距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但是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商业利益才是企业的根本,况且在某些领域,中国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这种技术合作的困境,其实反映了中俄关系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合作中的期望不一致。
俄罗斯希望通过技术引进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而中国则更注重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这种矛盾,短期内恐怕难以调和。
面对这种困境,中俄两国该如何破局?是继续各自为政,还是寻求新的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合作的困境,会不会影响到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这些挑战,中俄两国的汽车市场合作前景究竟如何?说实话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就像是在玩跷跷板,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让人捉摸不定。
首先我们得承认,短期内的确会有些波折,俄罗斯的保护主义政策,加上技术合作的困境,这些都会给中国车企带来不小的压力。
可能会有一些企业选择退出俄罗斯市场,毕竟商场如战场,有得有失是常事,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俄罗斯市场的需求还在那里。
西方车企撤离后留下的空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填补的,中国车企在这个市场上已经站稳了脚跟,这种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抹杀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已经开始考虑在俄罗斯本地化生产了,这可不是简单的“曲线救国”,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市场融入。
本地化生产不仅可以规避高额报废税,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甚至可能带动当地就业。
从长远来看,这种挑战可能反而会推动中国车企加速国际化进程,俄罗斯市场的经验,无疑会成为中国车企走向全球的宝贵财富。
当然机遇中也存在风险,本地化生产需要大量投资,如何平衡投入和回报,考验着企业的智慧,而且在异国他乡经营,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
结语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给本土车企一些喘息的机会。
但长期来看,如果失去了外部竞争的压力,本土车企的创新动力可能会减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那么中俄两国该如何在这种复杂局面中寻找平衡点,也许答案就在于深化合作,而不是设置壁垒。
参考文章观察者网2024年9月24日《俄罗斯喊话中国车企:来我们这里造车吧》的报道
中国汽车报2024年8月27日《俄罗斯不再是“躺赢”的市场》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