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我在门诊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商榷的临床现象,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告诉我Ta以前之所谓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即双相情感障碍”,是因为自己变得很容易发脾气,当我再追问“除了发脾气这一个问题,你的医生有没有告诉你其他符合双相障碍的表现?”,答案往往是“没有”。甚至连很多患者和家属也自认为容易发脾气就是双相障碍。但这是一个很不严谨的判断。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容易发脾气”,它的意思接近于一个正规的临床概念:“易激惹”(irritability) ,指的是次般性轻微的刺激便会导致一个人发脾气,一点火就着。
易激惹的确是双相障碍——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最核心的两条症状之一(另一条是“情感高涨”),但是易激惹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单相”抑郁症、焦虑障碍患者中都很常见。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国内3500多名确诊为“单相”抑郁症患者中,有28. 9%在过去2周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易激惹、发脾气的表现;把“发脾气”或“易激惹”和双相障碍对应起来的思路恐怕是源自对“躁狂”2字的望文生义的刻板印象,其实,这两个字拆解来看并无这些含义。“躁”指的是躁动、不停歇,对应的是躁狂发作的精力旺盛、无谓忙碌、难以安静下来,“狂”——狂妄自大,对应的是躁狂发作的自我夸大、自命不凡、看不起别人等,这两个字可以说是道出了躁狂发作的大部分最主要表现,而其中几乎没有发脾气、冲动攻击的意味。
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在临床症状表现上可能有一些差异(既往研究发现这些差异其实很细微,在此不作赘述),但是并没有研究提及2者在“易激惹”这条症状上有差异。因此,抑郁、焦虑状态下的易激惹并不总是指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甚至都算不上双相障碍的风险因素;青少年抑郁症(更容易因频繁发脾气而被考虑为“双相障碍”)的最重要临床表现不一定是“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反而更有可能是易激惹、发脾气、冲动毁物、甚至攻击行为;任何一个精神障碍的诊断都不能简单的靠某一条症状来确认,而是要通过全面评估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所有症状来综合判断。
例如,抑郁状态下的患者存在易激惹的表现,我们还要回顾该患者既往是否持续(1周或以上的时间内)存在情感高涨和/或易激惹,而且同时存在明显迥异于其平常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思维过度活跃(话多、滔滔不绝、难以打断)、自我夸大、精力旺盛、无畏忙碌、往意力分散(兴趣点太多了)、睡眠需要减少(再怎么忙碌都不觉得疲劳和困倦,不怎么需要休息)、言行莽撞/冒失/不计风险等状况。如果没有全面采集这方面的临床信息是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为双相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