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的哲理终生受用,您信不信?

仰之亦行之 2024-07-09 06:01:10

自从离职后,我已跟土地打了多年的交道了。种点庄稼,种点蔬菜,苦是苦点了,但凡自己动手种的什么东西吃在嘴里那真叫一个绿色环保、原汁原味。列位,您从市面上买的各种吃货有这种感觉吗?

但是今年是个特殊,尤其是山东省,入春以来持续大旱,我种的那些吃货个个面黄肌瘦,全部都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说人定胜天,可是浇水问题却是个不能不面对的困难,从宿舍区运水到开垦的荒地,虽说不远,却煞是辛苦,辛苦不说,面对大旱之年,杯水车薪是很难解决吃货们的饥渴症的。您看,春玉米几乎干棵了,地瓜也齁拉气喘、半死不活的。挖窝浇水达六次之多,硬是不见起色。今年种的品种较多,数量也不少,更增加了抗旱的难度!怎么办?

种地的邻居老太告诉我说,天这么旱,每一样重点保几棵算了,全顾就都顾不过来!我想也是,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就舍鱼而留熊掌吧,尽管是除了骨头不见肉的熊掌,但那也是熊掌吧,老少爷们面前也有个面子。否则种了半天地,毫无所获,这脸就丢大了。可是,转念一想,辛辛苦苦种下的成果,怎么能让它们自生自灭呢?我要统筹兼顾,把它们都保住!

统筹就是综合考虑庄稼以及蔬菜的属性,在浇水多少和频次上综合考虑,比如,玉米浇水的频次少一点儿,每次相对多浇一点。具体操作是挖小窝浇水,让有限的水(相应的也有体力付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地瓜是重点保的,这里提一点,说是地瓜耐旱那是相对而言的,一是地瓜确属耐旱作物,二是旱一点的地瓜好吃。若论抗旱最强的是芝麻,今年之旱历史罕见,出苗后仅浇一水,活到了现在,雨季一来,花枝招展的,着实喜人!但是,地瓜则不然,挖窝浇了六次水,才勉强熬到雨季!这就有个哲学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在里边。村里的张姓老汉也曾坚持说地瓜不去管它,后来才在一个同村开荒的朋友的劝说下浇了一水,终于渡过了难关,否则,他的地瓜真会凶多吉少的,听人劝,吃饱饭,此言不虚!

返回来再说我种地浇水的方法论,以上说了对待玉米和地爪的“态度”,下面再来说其他品种。今年,我还破天荒种了几棵西爪苗,说是西瓜耐旱,其实不然,因为我是第一次种西瓜,就格外照顾它,无论浇水频次和浇水量都相对较多,即使这样,西瓜苗仍是干拉瘪瘦的,感觉不到生机。相对而言,丝瓜就比西瓜耐旱多了,尽管浇水量明显比西瓜少,但长势就好多了。哲学其实就是认识论,你不亲自实践,这些道理是不会知道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人们通常所说的西瓜、地瓜耐旱,我想主要是指相对旱一点的情况下种出来的瓜好吃而已,要说耐旱那是相对而言的。哲学最忌讳的是绝对化,种地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再说种地浇水的兼顾问题,那就是不耐旱的作物或蔬菜每天都要坚持浇一次水,做到雨露均沾,也是一种平均主义吧。耐旱一些的,比如地瓜,每隔一个周期,少则七天,多则十天,每次都是挖窝(挖窝也有讲究,不能伤根,不能动块土,块土是旱情下地瓜根的寄生区间)多浇几次,水沉下去后用干土盖上,其它品种浇后也是盖上干土,以防水份在高温下很快蒸发。方瓜等则是至少两天浇一次水。黄瓜在树附近或日照少的地方的,由于相对阴凉一些,浇水或两天一次,或每次少浇一点。而阳光照射多的地方的黄瓜则每天浇一次,每次多浇一些,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区别看待和区别对待吧。

另外一个需要兼顾的问题是身体承受力与作物、蔬菜的需水量的关系。自己种出来的东西既环保又好吃不假,但自己毕竟是奔六的人了,累坏了身体就是主次不分、得不偿失了。因此,在浇水问题上一是量力而行,比如,春玉米到后期我是准备让它们听天由命的,只是它们的命好,熬到了雨季,现在好了,矮则矮点,小则小点,总是不虚此生的,也算是对辛苦的我的一点回报吧。二是进入酷暑后,我改变了原来晚上浇水的做法为一大早去浇水,这样对人来说是相对舒服一些的,对作物和蔬菜来讲不如傍晚地凉下来再浇水为好。然而熟轻熟重,不掂自明!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毛主席的教诲我辈岂能忘记!

现在好了,雨季开始了,作物蔬菜在正确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全都挺过来了,长势渐好,我心怡然!

总之,天人合一,种地之妙道也:听天由命,输于惰归;人定胜天,天成地就。我这种地的哲理难到不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吗?列位,您信不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