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中国古代赏石拍卖鉴赏(七)

杞棠鉴藏 2024-11-19 09:01:31

明早期 灵璧石横峰

年代明早期

尺寸45×15×21 cm. (17 3/4×5 7/8×8 1/4 in.)

横峰为灵璧石,瘦、漏、朴、拙,黛色中沁着土黄,包浆沉着。石纹纵横交错,孔洞大小不一,如疏云漏月,是富有艺术性的韵石,凝神其上,澄怀味象,别有洞天。 横峰无座,可置于碎石子上,底部则若湖泊,与立峰上如明月般的圆形孔洞相呼应,颇有海上仙山、人间仙境之感,禅意尽显,诗情画意。

清早期 英石立峰山子带原配石座

年代清早期

尺寸54×48×120 cm. (21 1/4×18 7/8×47 1/4 in.)

英石开采于广东英德深山上,又名英德石,作为四大园林名石之一,无论是独石成景,还是组合成景,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此山子独立成景,石表嶙峋,尽显“瘦、皱”之美。细观沟壑,纹皱奇崛,峭峻层叠,有万象之姿。其包浆丰富,灰中泛黑,局部油润可见。中国赏石文化,亦即山水文化,浩如烟海,五光十色,此立峰可见一斑。 原装石座,须弥座式,座面海棠形,高束腰,足端刻云纹,锼优美的曲线轮廓,与嶙峋的立峰形成对比。

明 英石“孤峰”带原石座

年代明

尺寸80×60×110 cm. (31 1/2×23 5/8×43 1/4 in.)

此“孤峰”为典型的英石,劲健瘦秀,秀中有骨,嶙峋奇巧,略呈S形。表面小的折带皴强化出坚硬的山石质感,与青灰干爽的色泽辉映。表面或斑驳的点痕,或条索状的凹痕,都是滴漏留痕的见证。孤峰中部有前后贯穿的小孔洞,为尖峻的石体增添些许玲珑气息,若欣赏山川,变化自然。可谓小中见大,拟山川而晓自然。 底座为原配,历经岁月与石身相伴。亦为英石质,上下浑然一体。 英石开采于广东英德深山上,又名英德石,作为四大园林名石之一,无论是独石成景,还是组合成景,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明早期 太湖石“千秋丈”立峰

年代明早期

尺寸220×110×500 cm. (86 5/8×43 1/4×196 7/8 in.)

此太湖石立峰,为山东青州的北太湖石,高五米,厚约一米一,最宽处约两米二,颜色灰白,挺拔伟俊,巍然巨石,名“千秋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最能表达此立峰之瑰丽壮美。“……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 此立峰石体玲珑多窍,涡洞相套,孔洞疏落有致,顶有大洞若圆月。石表亦可见白色石筋,“瘦、漏、皱、透”之美无一不具,颇有宋代赏石“秀美”的韵致。我国赏石文化至宋而极,很大一个原因是宋徽宗的推重。《宋史》卷八十五:“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拆闸,数月乃至,赐号‘昭功敷庆神云石’”。《铁围山丛谈》云:“有太湖石曰‘神运昭功’,高四十六尺”。《宣和石谱》云:“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墨庄漫录》云:“宣和癸卯平江朱面採石太湖鼋山得一石,长四丈有奇,广得其半。”这种喜伟好大的风尚也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据《癸辛杂识》,南沈尚书园:“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于时。”此外,《云林石谱》和《洞天清禄集》也有“最高有三五丈低不踰十数尺间有尺余”,“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之语。案《云林石谱》,太湖石“唯宜植立轩槛,装治假山,或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可见修园在宋代之昌盛。 此山东青州北太湖石,出自隋藏珠后人。隋藏珠(1813-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号赤亭,别号龙渊。后更名藏珠,以龙渊为字。 《乐安县志》评论说:“藏珠于吾县近百年来品最卓、才最高、学亦最富。于古今载籍几无所不窥。生平爱书如命,插架万轴,寝馈以之。其说出入汉宋各家,而时标新意。”著有《四书举隅》《史屑》《与石居诗文草》《铸错堂稿》《寒柏草堂课艺》《溁蒲书院课艺》《建昌学治录》及词曲等。同治五年(1866)病逝,诰授中宪大夫,祀乐安县乡贤祠。 状态:有早期人工修治痕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