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识神的我执,引发元神按客观规律活动认知事物

中华文化健美课程 2024-09-02 13:10:34

究天人之际,健康你我他

(中华道学、中华儒学、中华佛学……中华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注2008北京残奥会徽“天、地、人”之“之”

“中华‘之’学”的人学行人类大健康工程,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之’学”漫观“物质 能量 信息序”人之生慧88(9-13)

接上

道家《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即一个人所以有忧患得失,是由于我占有了有形的身体,如果到了我没有有形有相之身时,我还能有什么忧患得失?

怎样做到这点呢?“以身为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把自己的身心放大。

而且提出无为无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怎样做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学习知识,应使知识日益增多;而修道则需把心中的事物(非实事)损去,直至损到一无所有——丝毫念头都无时,则可按客观事物规律活动了。

虽然无所不为,但是主观世界中却没有主观固定的念头。即精神分为元神与识神,我执属于识神,破除识神的我执,引发元神按客观规律活动认知事物。

儒家讲究入世搞学问(包括涵养与修炼自身),都是为了教化民众。

《论语》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同意佛学我执。

《荀子》:“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是避免片面性(解蔽)的方法,不是佛学的圆明心性。

《尙书》:“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中庸》:“中和、戒慎恐惧”,以及《大学》中的“正心”(身有所忿悽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等,是说克服性情的偏颇、固执,使之走上中和之性,破除偏执(我执),建立大我,天下为公才能行大道。

只要觉得一有情绪,就是性格的偏颇情绪产生低下的情趣,就是我执(我字关前受阻),此时自觉放下我执(偏执意识的参照系的外在表现,私欲智能得以体现的内在根据)这个包袱,进入大道的层次。

待续

注:

世界有多大,生命是什么?

中华文化健美身心,哲学“中华‘之’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康庄人类大道!

0 阅读:12